0%

石淙(相王时作)

2025年07月05日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地首地肺何曾拟,
天目天台倍觉惭。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李旦

译文

奇峰嶾嶙箕山北
奇峻的山峰高耸在箕山以北
秀崿岧峣嵩镇南
秀美的山崖巍峨于嵩山之南
地首地肺何曾拟
地首地肺这样的灵地也难以比拟
天目天台倍觉惭
天目山和天台山也自觉惭愧
树影蒙茏鄣叠岫
树影朦胧遮掩着重叠的山峦
波深汹涌落悬潭
波涛汹涌坠入深悬的潭水
□愿紫宸居得一
但愿紫宸宫能得此一处
永欣丹扆御通三
永远欢欣于丹扆御通三界

词语注释

嶾嶙(yǐn lín):形容山势高峻
崿(è):山崖
岧峣(tiáo yáo):山高峻的样子
地首地肺:指传说中的灵山福地
蒙茏(méng lóng):草木茂密的样子
鄣(zhāng):同“障”,遮蔽
紫宸(zǐ chén):帝王的宫殿
丹扆(dān yǐ):帝王宫殿中的屏风,代指帝王

创作背景

石淙诗(相王时作)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传为唐睿宗李旦(656-716)早年封相王时所作。武周圣历二年(699),武则天率群臣游幸嵩山石淙,于摩崖题刻《夏日游石淙诗并序》,随驾的皇嗣李显(中宗)、相王李旦及诸大臣皆奉命应制,此刻石现存嵩山会善寺南石淙河畔,见证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地理意象

诗中"箕山北""嵩镇南"的精准定位,暗合《水经注》"颍水出少室,东径箕山北"的记载。石淙河处于嵩岳余脉与箕山交汇处,诗人以"地首地肺"喻其灵秀,更以"天目天台"作比,将江南名山与中原胜景并置,凸显武周时期以嵩山为"神岳"的政治隐喻。

政治隐喻

"紫宸居得一"典出《道德经》"天得一以清",暗指武则天以周代唐的合法性;"丹扆御通三"化用《论语》"三分天下有其二",既颂母皇功业,又隐含李唐正统之思。这种双重表达折射出相王在武周与李唐夹缝中的微妙立场。

艺术特质

全诗以"嶾嶙""岧峣"等生僻字勾勒山势,用"蒙茏""汹涌"描摹水态,既承六朝山水诗遗韵,又开盛唐气象先声。摩崖石刻的苍劲笔力与诗的雄浑意境相得益彰,成为"文章四友"宫廷诗风向沈宋体过渡的重要标本。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嵩山一带的壮丽山水,通过奇峰、秀崿、树影、波涛等意象,构建出一幅气象万千的自然画卷。嶾嶙的箕山奇峰与岧峣的嵩岳秀崿南北对峙,形成强烈的空间张力,而"地首地肺""天目天台"的对比更凸显出造化的鬼斧神工。诗人以"何曾拟""倍觉惭"的谦逊笔调,暗含对天地大美的敬畏之情。

诗中"蒙茏"二字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其"既写出树影的葱郁朦胧,又暗示山峦的层叠起伏",而"汹涌"与"悬潭"的动静结合,被清代学者王士禛评为"有雷霆万钧之势,具碧潭秋月之静"。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正体现了初唐诗歌"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美学特征。

末联的"紫宸""丹扆"意象,《全唐诗鉴赏》解读为"将自然山水升华为政治理想的象征",其中"御通三"化用《周易》"三才之道",既暗合嵩山天地之中的地理特质,又寄托着诗人对"天人合一"政治境界的向往。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特别推崇此联,称其"气象宏阔而意蕴深沉,得风雅之正声"。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仰观山岳-俯察深潭-升华宇宙"的立体视角,在情感上完成"惊叹自然-敬畏造化-寄怀天下"的层层递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评此诗"以地理骨骼承载哲学思考,用精炼意象传递恢弘气度,堪称早期山水诗中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如云霞雕色,泉石叩音,诚初唐气象之典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相王此作,以山川为骨,以天象为魂,'嶾嶙''岧峣'二字,已尽得嵩箕之精神。"清人沈德潜更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地首地肺'一联,化用《河图》地理之说而不着痕迹,较之鲍照《登庐山》'倒影凌虚牖'之句,尤见帝王雍容气度。"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以金石器物喻诗:"石淙诗如青铜鼎彝,纹饰古拙而意态飞动,'树影''波深'二句,分明是吴道子嘉陵江山水图卷的诗歌呈现。"钱钟书先生则在《谈艺录》中独赏末联:"'紫宸''丹扆'之想,非止庙堂之念,实含天人感应之思。六朝绮靡至此尽洗,而太白'欲上青天揽明月'之概,已隐见于此矣。"

当代叶嘉莹先生从意象系统解析:"全诗以'奇峰'起,'悬潭'承,终以'通三'之境,暗合《周易》'三才之道'。其空间建构自下而上,由实入虚,较之宋之问《龙门应制》,更多几分道家冲虚之致。"此般层层递进的艺术境界,恰如启功先生所言:"初唐七律之冠冕,正在这股吞吐山河的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