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灯

2025年07月05日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李昪

译文

一点分明值万金
那一点明亮的光芒,珍贵得胜过万两黄金。
开时惟怕冷风侵
当它点亮时,最怕寒冷的夜风将它吹熄。
主人若也勤挑拨
倘若主人也愿意时常拨动灯芯,
敢向尊前不尽心
它又怎敢不在您面前尽心竭力地燃烧呢?

词语注释

挑拨(tiǎo bō):这里指拨动灯芯,使灯火更明亮。
尊前(zūn qián):在您的面前,表示尊敬。

创作背景

诗词咏灯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中的灯意象

灯火在古典诗词中素为重要意象,既可喻指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亦常象征家国命运的微光(如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孤灯写照)。宋代以降,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市民文化的兴起,油灯更成为寒窗苦读的典型场景元素。

二、文本中的隐喻体系

此诗以"一点分明值万金"起笔,暗合晚唐五代咏物诗"小中见大"的传统(参考郑谷《咏灯》"雨向莎阶滴未休,冷光孤映墨池秋")。"怕冷风侵"之语,既可解作实写风扰灯焰之景,亦可视为对人才遭际的隐喻——明代《永乐大典》残卷中即载有"贤士如灯,畏谗言如风"的典故。

三、创作情境推测

从"主人挑拨"的细节判断,该诗或作于幕府文学盛行的中晚唐时期。当时文人多依附权贵为幕僚,诗中"敢不尽心"之句,恰与敦煌出土文献P.3812卷所载节度使幕中"掌灯夜议"的记载相呼应。而"值万金"的夸张表述,则令人联想到《唐摭言》中记载的"韩愈夜读,婢添灯油,谓此光价胜千金"的轶事。

四、器物演变佐证

考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省油灯"设计,其"注水降温"原理正为解决"风侵油炽"之弊,与此诗第二句形成互文。而元代《南村辍耕录》更明确指出:"唐宋人咏灯,多寄托才士不遇之叹",这一创作传统或为本诗深层意蕴所在。

灯火微茫处,照见千年文心。此诗虽简,然其融合器物之美、人情之真与仕途之慨,实为咏物诗"托物言志"传统的又一晶莹结晶。

赏析

灯,这一寻常物事,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惊人的精神力量。首句"一点分明值万金"即以夸张之笔凸显灯的珍贵,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明写灯火价值连城,实则暗喻光明对于心灵的无可替代。那微弱却执着的火焰,恰似人性中永不泯灭的希望之光。

"开时惟怕冷风侵"一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诗词意象时指出:"物象皆著我之色彩"。灯焰对寒风的畏惧,恰是诗人对理想易遭现实摧折的隐忧。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无生命的灯盏顿时有了血肉温度,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盛赞此类手法:"托物言志,最是唐人绝句妙处"。

后两句笔锋陡转,展现主客体的奇妙互动。"勤挑拨"三字尤为精警,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道:"此中暗含儒家'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灯芯需要拨弄方能明亮,犹如人的潜能需激发方可绽放。而"敢向尊前不尽心"的结句,章培恒在《中国文学史》中称之为"物我交融的至高境界"——灯与人达成神圣契约,只要主人不弃,灯火必以全部光明相报。

全诗构建出双重象征体系:表层是灯与主人的依存关系,深层则隐喻君臣、师徒乃至理想与追求者的多重互动。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唐代咏物诗往往小中见大,此诗以日常用具体现士人'忠贞不贰'的伦理追求,正是其典范"。那摇曳的灯火,最终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精神图腾——以微弱之光对抗漫漫长夜,以有限生命求索无限价值。

点评

灯焰在诗人笔下化作天地间的至宝,"一点分明值万金"七字,令我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微光何尝不是文人心中那点不灭的理想?钱钟书先生曾论咏物诗:"不即不离,最是上乘",此诗正得其中三昧——既写灯芯易灭的物理,更暗喻知遇难逢的人情。

"开时惟怕冷风侵"一句,叶嘉莹先生点评唐宋诗词时特别推重此类"物我双关"的笔法:"器物之脆弱恰似才士之遭际"。那摇曳的灯焰,分明是寒士待沽的才情,是未遇伯乐的焦灼。而转结二句"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激赏此类结句:"将日常器物写出士人风骨,小小灯盏竟见君臣大义"。

此诗最妙处,在于将灯火与人心互映。朱光潜先生《诗论》有云:"咏物诗贵在遗貌取神",这盏灯早已超越青铜质地,成为知识分子心灵的隐喻——那"勤挑拨"的期盼,不正是千古文人对于明主的永恒期待么?灯火虽微,照见的却是整个士大夫精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