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回波乐

2025年07月05日

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
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景伯

译文

回波尔时酒卮
当酒杯随波流转到你面前时
微臣职在箴规
作为臣子,我的职责是劝诫君王
侍宴既过三爵
陪侍饮宴已过三巡
喧哗窃恐非仪
私下担忧喧闹失礼有失体统

词语注释

酒卮(zhī):古代盛酒的圆形器皿
箴规(zhēn guī):劝诫规谏
三爵(jué):指饮酒三杯,古礼‘君子饮酒,不过三爵’
非仪(yí):不合礼仪的举止

创作背景

回波乐创作背景浅探

历史脉络中的宫廷雅音

回波乐作为唐代教坊曲目,诞生于宫廷宴饮的华美场景中。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调属"杂曲歌辞",盛行于高宗至中宗时期。当时文学侍从常即兴填词,以六言四句为体,首句必以"回波尔时"起兴,形成独特的应制文体。

政治隐喻与文人风骨

这首作品相传为唐中宗朝臣所作,字面写宴饮礼仪:

"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
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实则暗含讽谏。《隋唐嘉话》记载,中宗设宴常至夜分,侍臣多献媚词。此作以"箴规"自警,用《礼记·玉藻》"君子饮酒,三爵而退"的典故,委婉批评宫廷奢靡之风。

文学传统的承继

句式上承袭南朝乐府短歌行风格,内容则延续《诗经》"主文谲谏"传统。刘肃《大唐新语》评此类作品:"虽属戏乐,亦寓规诫",恰是唐代宫廷文学"婉而多讽"的典范。

音乐与文字的共生

据崔令钦《教坊记》所述,回波乐本为龟兹乐舞曲,节奏明快。文人填词时既需合乐,又得兼顾文意,这种"因声度词"的创作方式,展现了盛唐时期音乐文学的高度融合。

赏析

这首《回波乐》以宴饮场景为背景,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宫廷侍臣的微妙心理,堪称唐代"讽谏诗"的微型典范。全篇仅二十四字,却构建出三重意蕴空间:

意象的递进性
"酒卮"与"箴规"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放纵的享乐,后者代表臣子的职责。吴庚舜在《唐代文学史》中指出:"器物意象的并置,暗含礼乐制度与人性本真的矛盾"。三爵之后的"喧哗"场景,则通过听觉意象完成从秩序到混乱的叙事过渡,正如傅璇琮所言"以声写形,尽显礼崩之态"。

情感的复合性
表面是规劝君王的谏章,内里却涌动多重情感。"微臣"的自称显卑微,"窃恐"的措辞见谨慎,而"职在箴规"四字又暗含刚直。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诗:"在惶恐与忠耿之间,展现唐代文人的双重人格"。末句"非仪"之叹,实则包含对礼乐文明的深切忧思。

结构的戏剧性
全诗呈现"起承转合"的精密布局。首句设宴饮场景,次句亮明立场,第三句转折递进,末句收束点睛。周啸天在《诗词赏析七法》中特别赞赏其"三爵"的临界点设计:"既符合《礼记·玉藻》'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的礼制,又巧妙构成戏剧性转折"。

这种"微讽"艺术得到程千帆《古诗考索》的高度评价:"较之《诗经》讽喻诗的直切,唐代宫廷杂曲更得'主文谲谏'之旨"。诗中未直言君王过失,却通过场景描摹完成劝诫,正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完美体现。

点评

回波乐·名家评注

原词清赏

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
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名家集评

  •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其讽喻之妙:
    "以酒卮起兴,箴规为骨,六言短章中含《关雎》讽谏之旨。'三爵非仪'四字,尤见臣子婉谏风仪,似柔实刚。"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其体制渊源:
    "《回波乐》本隋唐俗曲,而此作化俗为雅。'职在箴规'一句,直承《诗经·大雅》遗响,以谐谑语存庙堂气,实开元和谏官词臣风气之先。"

  • **近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析其声律特色:
    "平仄虽依曲调,字字如履冰刃。'既过三爵'转仄声,顿生警醒之意,与词面劝诫相得益彰,可见乐府词'声情合一'之妙。"

  • 当代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独赏其双重语境:
    "表面是宴饮规训,深层却暗涌士人处世智慧。以酒器喻权柄,以喧哗讽朝政,在初唐宫廷文学中堪称'温柔敦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