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溯流,唐音袅袅。竹枝词自巴渝民间踏歌而来,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仿效屈原《九歌》遗意,以文人笔墨点染俚俗风谣,遂使「竹枝」升华为文人乐府。此组《竹枝》杂曲,恰是三峡烟霞与宦游情怀的交响。
荆门巫峡的水墨长卷
「荆门滩急」「巫峡云开」四联,以湍急滩声为引,猿啼烟岚为幕,绘出长江险峻之态。下牢戍(今宜昌西)与无义滩(瞿塘峡险滩)的地名相对,暗含「瞿塘嘈嘈十二滩」的凶险,更衬「年少应官」者如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般的宦游苍凉。
昭君传说的月夜重构
「昭君溪」遥指香溪河,唐人常以明妃遗恨寄羁旅之思。白居易《竹枝》亦云「昭君坊中多女伴」,此作却独取月光「婵娟色最浓」,将杜诗「环佩空归月夜魂」化为永恒的美学意象,暗喻逐臣骚客的皎洁心志。
子规声里的宦途密码
末章「十二峰」「子规啼」暗用《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建溪(闽江支流)的出现,或暗示作者联想元稹贬谪福建的旧事。夜泣春风之语,恰与刘禹锡「巴人泪应猿声落」形成时空叠印,道尽中唐贬谪文人的集体创伤。
此组诗以「三平头」结构(每章首句皆地名起兴),融《水经》地理、乐府声诗、楚骚比兴于一炉。正如《唐音癸签》所言:「竹枝本巴渝俚音,梦得乃以骚人之笔,倚声而歌之。」三峡的急桨与宦海的沉浮,在七绝体式中凝成永恒的月光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