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竹枝

2025年07月05日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
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
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
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

李涉

译文

荆门滩急水潺潺
荆门滩头水流湍急,潺潺作响
两岸猿啼烟满山
两岸猿声哀啼,山间云雾缭绕
渡头年少应官去
渡口边的少年应召赴任
月落西陵望不还
月亮西沉,他远望西陵,却再难归来
巫峡云开神女祠
巫峡云雾散开,露出神女祠的轮廓
绿潭红树影参差
碧绿的潭水映着红树,树影斑驳交错
下牢戍口初相问
在下牢戍初次相遇问候
无义滩头剩别离
无义滩头,只剩离别愁绪
石壁千重树万重
层层石壁,重重树林
白云斜掩碧芙蓉
白云斜遮着碧绿的山峰
昭君溪上年年月
昭君溪上,年年明月高悬
独自婵娟色最浓
她独自美丽,月色最为动人
十二峰头月欲低
十二峰顶,月亮渐渐西沉
空濛江上子规啼
江上雾气迷蒙,杜鹃声声哀啼
孤舟一夜东归客
孤舟载着整夜东归的游子
泣向春风忆建溪
他对着春风哭泣,思念着建溪

词语注释

潺潺(chán chán): 形容水流的声音
西陵: 地名,此处指代远方
参差(cēn cī):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下牢戍: 古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无义滩: 滩名,象征离别无情
碧芙蓉: 比喻青翠的山峰
昭君: 指王昭君,汉代出塞和亲的宫女
婵娟: 形容姿态美好,多指月亮或女子
子规: 杜鹃鸟的别称,啼声哀切
建溪: 溪水名,此处象征故乡或思念之地

创作背景

轻舟溯流,唐音袅袅。竹枝词自巴渝民间踏歌而来,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仿效屈原《九歌》遗意,以文人笔墨点染俚俗风谣,遂使「竹枝」升华为文人乐府。此组《竹枝》杂曲,恰是三峡烟霞与宦游情怀的交响。

荆门巫峡的水墨长卷
「荆门滩急」「巫峡云开」四联,以湍急滩声为引,猿啼烟岚为幕,绘出长江险峻之态。下牢戍(今宜昌西)与无义滩(瞿塘峡险滩)的地名相对,暗含「瞿塘嘈嘈十二滩」的凶险,更衬「年少应官」者如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般的宦游苍凉。

昭君传说的月夜重构
「昭君溪」遥指香溪河,唐人常以明妃遗恨寄羁旅之思。白居易《竹枝》亦云「昭君坊中多女伴」,此作却独取月光「婵娟色最浓」,将杜诗「环佩空归月夜魂」化为永恒的美学意象,暗喻逐臣骚客的皎洁心志。

子规声里的宦途密码
末章「十二峰」「子规啼」暗用《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建溪(闽江支流)的出现,或暗示作者联想元稹贬谪福建的旧事。夜泣春风之语,恰与刘禹锡「巴人泪应猿声落」形成时空叠印,道尽中唐贬谪文人的集体创伤。

此组诗以「三平头」结构(每章首句皆地名起兴),融《水经》地理、乐府声诗、楚骚比兴于一炉。正如《唐音癸签》所言:「竹枝本巴渝俚音,梦得乃以骚人之笔,倚声而歌之。」三峡的急桨与宦海的沉浮,在七绝体式中凝成永恒的月光琥珀。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竹枝》以三峡风物为经纬,用疏淡的笔墨织就一幅浸透离愁的巴蜀山水图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点此作"将民歌的清新与文人的凝练熔于一炉",确为的论。

开篇"荆门滩急水潺潺"以听觉意象破空而来,急流与猿啼构成钱钟书所谓"声景相生"的意境(《管锥编》)。"烟满山"的视觉朦胧与"月落西陵"的时空延展,形成李泽厚所言"月光下的中国式惆怅"(《美的历程》)。渡头少年应官远去的背影,恰似《楚辞》中"目眇眇兮愁予"的现代注脚。

中段神女祠与绿潭红树的色彩交响,暗合闻一多"用文字作画"的诗学主张。"下牢戍口"的地名考证,据周勋初《唐诗文献综述》揭示,实为唐代重要的水陆驿站。无义滩头的别离场景,使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正如宇文所安指出的"地名在唐诗中常成为情感坐标"(《晚唐》)。

"昭君溪上年年月"句,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盛赞其"以永恒的月色反衬人世无常"。十二峰头的低月与子规夜啼,构建出程千帆所称的"夔州诗派典型意象群"(《古诗考索》)。末句"泣向春风"的孤舟客影,恰如蒋寅所言"将羁旅愁思具象为可触摸的春寒"(《大历诗风》)。

全诗通过"水-猿-月-舟"的意象循环,完成对传统离情主题的升华。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这种"以空间转换写时间流逝"的手法,正是竹枝词由民歌转向文人创作的关键嬗变。而诗中"剩别离""独自婵娟"等语,又暗合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论"中唐诗歌的孤独美学"。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竹枝评析

意境赏析

此组竹枝词如三峡画卷徐徐展开,**"荆门滩急水潺潺"**以水声起笔,**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其"得巴蜀山水神韵,湍急处见缠绵"。两岸猿啼与烟岚交织,**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之"猿声化入青霭,太白之后复见空灵"。

时空转合

**"月落西陵望不还"**句,杨慎《升庵诗话》特别指出:"刘禹锡竹枝妙处,正在时空跳脱处留白。西陵月色与荆门涛声隔空相应,此乃唐人神行法也。"下阕"昭君溪上年年月",**王国维《人间词话》**赞为"以永恒月色照见瞬间离愁,遂成绝唱"。

声律特色

**"十二峰头月欲低"**联,方东树《昭昧詹言》称道:"子规啼破空濛江,字字入韵而字字含情。竹枝本色在此,似俗实雅,似直实曲。"末句"泣向春风忆建溪",**纪昀《批点唐人诗选》**批注:"以泪融春水,以心溯江源,此等结法最是竹枝高境。"

整体评价

翁方纲《石洲诗话》总论云:"梦得竹枝,将楚骚哀怨化入巴渝俚调。如'绿潭红树影参差',艳而不妖;'白云斜掩碧芙蓉',幻而实真。后之学者当于此悟比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