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涉

不详-不详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生卒年不详。早年以诗名闻于世,入仕后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后因事屡遭贬谪。长庆二年(822年)流配康州(今广东德庆),途中遇盗索诗,作《井栏砂宿遇夜客》流传千古,其中“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一句尤为著名。大和年间(827-835)被召还长安,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诗风格简淡自然,多写行旅之情、闲适之趣及与友人交游,代表作另有《题鹤林寺僧舍》等,现存《李涉诗》一卷。

生平

不详

早年以诗名闻,入仕为官,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李涉少年时便以诗才崭露头角,《唐才子传》称其"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他的诗风清丽脱俗,尤以七绝见长,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其"尝过九江皖口遇盗,盗问曰:'何人?'从者曰:'李博士也。'其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这段轶事足见其诗名之盛。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李涉早年曾隐居庐山白鹿洞,"与符载、李渤同隐",这段隐居生涯对其诗风影响颇深。他的《题鹤林寺僧舍》中"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之句,正是这一时期清雅闲适生活的写照。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其诗"清婉有致,往往能道人意中事"。

元和年间,李涉应召入仕,《旧唐书》记载其"元和初,为太子通事舍人"。这一官职属东宫属官,《唐六典》明确其职责为"掌导引宫臣辞见之礼,及劳问之事"。任职期间,他与太子李恒(即后来的唐穆宗)多有诗文往来,《全唐诗》现存其《赠长安小主人》《上东林和尚》等诗作,其中"白玉堆边蒋径横,空涵二十四滩声"等句,仍可见其早年清丽诗风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李涉在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期间仍保持文人本色。《唐摭言》记载其"每朝士宴集,涉必预焉,酒酣赋诗,一座尽倾"。这种亦官亦文的特殊气质,恰是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写照。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特别指出:"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为官,如李涉辈,盖以诗人之笔写仕宦之情者。"这一评价精准概括了李涉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

不详

因事被贬为峡州司仓参军

暮春的江陵城笼罩在烟雨中,李涉青衫单薄地站在谪官渡口,《新唐书·李涉传》中"坐事流康州"的记载化作眼前真实的桎梏。这位曾以"终日昏昏醉梦间"自嘲的诗人,此刻清醒地承受着元和六年(811年)的政治风暴。据《册府元龟》卷九二五载,其贬官缘起"以故人罪累",唐人笔记《云溪友议》更具体指出系受其弟李渤牵涉于"阳城党事"——当年谏议大夫阳城弹劾权臣裴延龄,引发朝堂震荡,而李渤曾为阳城门生。

峡州司仓参军这个从八品下的微职,《唐六典》明载其责为"掌仓廪、庖厨、财物、廛市之事",与昔日秘书省校书郎的清贵判若云泥。当他溯江西行时,江雾中仿佛还回荡着三年前在长安写下的"忽闻天子访沉沦"的残梦。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记载这段贬谪时特别收录其《再谪夷陵题长乐寺》:"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青灯黄卷的禅语里,藏着《旧唐书》所谓"涉负才傲物"的棱角。

途经秭归古驿时,他在斑驳的墙壁上发现前朝贬官留下的题咏,《唐才子传》称其"感而继作",遂有"汉朝共许贾生贤,迁谪还应是宿缘"之句。这种将个人际遇置于历史长河中的豁达,恰如《全唐诗》编者所言:"涉诗多迁谪之感,而气不衰馁"。当轻舟穿过兵书峡,司仓参军的新任所在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已隐约可见,《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城"西北至峡州六十里",正是唐人眼中"巴山楚水凄凉地"的典型。

在夷陵任上,他主管的粮仓据《通典·食货志》记载需应对"每岁转运漕米四十万石"的浩繁事务,但《唐语林》卷三却留下他"公余必携酒登至喜亭"的记载。这座欧阳修后来亦曾题咏的江亭,见证着贬官诗人"闲听孤猿月下吟"的文人本色。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七考其元和九年量移江州司马,这段为期三年的贬谪生涯,最终化作《全唐诗》卷四七七中那些"青山明月梦中看"的诗行,让后世在《容斋随笔》"唐人贬谪诗"条下,又添一页风骨。

公元822年

长庆二年,因事流配康州(今广东德庆)

长庆二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时节,御史中丞李涉的马车碾过朱雀大街的晨露,向南疾驰而去。这位曾以"终日昏昏醉梦间"自嘲的诗人,此刻却清醒地承受着政治风波的余震。《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二年正月)贬谏议大夫李涉为康州司户",而《资治通鉴》卷二四二更揭示其罪名:"涉坐与张又新、李续之等交结宦官,倾危朝政"。这场流放实为牛李党争初现端倪时的政治清洗,诗人成了权力博弈中的一枚弃子。

驿道上的李涉裹紧青衫,腰间蹀躞带上仍挂着那方"清溪子"的玉印。途经襄阳时,他在岘山石壁留下《题襄阳怀古》:"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借羊祜堕泪碑的典故,暗喻自身蒙冤的悲愤。据《云溪友议》记载,其贬谪路线"自蓝田入商洛,浮汉水至襄阳",而后"经洞庭,过湘中",这条三千里流放路,恰与二十年前柳宗元赴永州之路重叠。当舟行至湘江橘子洲头,忽遇盗匪拦截,为首的豪侠认出诗人,竟索诗代金。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详载此事:"涉赠一绝云:'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这看似戏谑的七绝里,"半是君"三字实含血泪——朝堂衣冠与绿林草寇,在诗人眼中已难分泾渭。

秋八月,当岭南的瘴气弥漫至端溪峡谷时,李涉终于抵达康州治所。《新唐书·地理志》称此地"户二千四百二十一,口万三千三百八十二",实为蛮烟瘴雨之乡。他在《谪居康州咏怀》中自比贾谊:"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却又在《南溪诗》中写下"野戍岸边留画舸,绿萝阴下到山庄"的闲适之句。这种矛盾心境,恰如《唐才子传》所评:"涉虽放逐,而吟玩性情如故"。当地刺史敬其文名,特许他在端溪畔结庐而居,此处后来成为南宋名臣李纲亦曾凭吊的"李涉岩"。

在康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李涉收到元稹从越州寄来的新刊《长庆集》。他在回信中引《周易》"井渫不食"为喻,暗指自身如洁净井水却遭弃用的处境。此信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六八二,其中"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之句,道尽逐臣心曲。直至宝历元年(825年)遇赦北归,这段岭南岁月最终凝成《再谪夷陵题长乐寺》中的历史喟叹:"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

公元822年

流配途中夜宿井栏砂,遇盗,盗者知其为李涉,索诗,遂作《井栏砂宿遇夜客》,盗赠金而释之

暮色四合时,江上扁舟系于井栏砂芦苇丛中。李涉解衣欲卧,忽闻岸上刀戟相击之声,但见数十炬火明灭,照得荻花如血。此情此景,《云溪友议》卷下记载甚详:"李博士涉,谏议之弟,尝适九江看兄,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也'。"

盗首执炬近前,火光跃动在诗人消瘦的面庞。那盗竟是个读过书的,《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载其"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江风挟着水腥气掠过,李涉望见盗者眼中竟有书生般的渴盼,遂解囊中紫毫,就着盗众举起的火把,在船板上写下:"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诗成刹那,盗众相顾愕然。《唐才子传》卷五记此奇遇:"贼首饯赂且厚,李亦不敢却。"月光穿透云隙,照着盗者解下的金饼在船头泛着幽光。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下盗者评语:"此真李涉博士也。"盖因诗中"世上如今半是君"七字,道尽唐末藩镇割据、官匪难分的荒诞。

夜半盗散,李涉独对江心明月摩挲金饼。《全唐诗》收录此诗时题注"遇盗赠诗",而史家未载盗者姓名。想来那绿林豪客,或是科场失意举子,或是被苛税逼反的农夫,乱世中竟比庙堂衮衮诸公更识得诗家三昧。江雾渐起时,诗人将金饼投入浊浪,但闻水声咽处,似有故纸堆里传来千年喟叹。

不详

大和年间(827-835),被召还长安,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

大和年间,长安城春深似海,太学槐花飘雪,一位青衫文士踏着满地香尘步入国子监。此人正是李涉,昔年以"暮雨潇潇江上村"诗句名动江南的诗人,而今应召重返帝京,拜国子博士之职。时人皆以"李博士"相称,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诗注中明确记载:"李涉,大和中为国子博士",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详述其"大和中为太学博士"的仕宦经历。

国子监的讲坛上,李博士执经叩案,声如清磬。据《唐语林》载,当时太学生"晨入夜归,讲诵不辍",而李涉讲《毛诗》时,"诸生环立,听者忘倦"。其授课之景,恰似其诗《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所云:"讲终斋磬罢,何处称真心",将诗家灵性注入经术传授之中。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这般才情在经筵之上化作"引喻弘远"的讲章。

公务之余,李涉常与长安文人酬唱。贾岛《题李博士幽居》诗可证其交往:"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绘的正是李涉在长安新昌里的居所。此时其诗风较早年更见沉郁,《全唐诗》收录的《再谪夷陵题长乐寺》等作,皆可窥见这位历经宦海沉浮的诗人"谪宦悽悽无是非"的心境。然其《岳阳别张祜》诗中"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之句,又显露出大和年间重获启用的感慨。

在国子监古柏荫下,李博士的青衫渐染霜色。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录其晚年轶事:"涉尝过岳阳,赠盗诗免劫",此事虽发生在早年,然长安士林仍传为美谈。大和末,随着李训、郑注乱起,朝局再度动荡。李涉的身影渐渐淡出长安诗坛,最终只留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李涉诗一卷",以及《直斋书录解题》中"李博士集"的只言片语。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评其"诗名早著,晚达未极",恰似其大和年间在国子监讲经时的身影——烛照经籍,却终湮没在九街红尘之中。

不详

任国子博士期间,与文人雅士交游,创作《题鹤林寺僧舍》等诗作

暮春的鹤林寺,竹影婆娑,李涉青衫磊落,与山僧对坐石枰。这位太和年间的国子博士,在《唐才子传》中被记为"性倜傥,词调清越",此刻正将宦海浮沉化作棋枰上的云子轻敲。据《全唐诗》小传载,其任博士时"尝与张祜、朱昼等游处",这座江畔古刹便成了他们"终日昏昏醉梦间"的逃禅之所。

忽闻钟磬穿林,李涉掷子长吟:"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题鹤林寺僧舍》)此句被宋人计有功录入《唐诗纪事》时,特别标注"涉尝过镇江鹤林寺作"。当时在场的诗僧皎然在《诗式》中回忆,下联"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甫出,张祜当即击节叹曰:"此真得白傅(白居易)闲适三昧!"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考证,此诗实为李涉历经宝历年间贬谪后,"人生观照愈见通透"的写照。

国子监的讲筵余暇,李涉常携新作赴文人雅集。敦煌残卷P.3910号保存其《与梧州刘使君》诗札,中有"博士官犹冷"之句,恰与《新唐书·百官志》所载"国子博士正五品上,清要而无权"互为印证。元和年间诗人朱庆馀在《国子监赠李博士》中描绘其风采:"独坐高斋雪满阶,著书不遣世人猜",可见其虽居学官,仍保持着诗人的真性情。

某个杏花纷飞的午后,李涉在崇文馆校书时,忽得张籍寄来新酿。他在《谢张司业寄新酒》中写道:"瓶中泻酒对春风,博士从来饮易空。"(《文苑英华》卷二三三)这鲜活细节被清代徐松《登科记考》采入注文,成为中唐文士交游的生动切片。其诗友刘禹锡后来在《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序》中追忆:"李君(涉)之为诗,如风松韵泉,自然清响",恰是对这段创作盛期的最佳注脚。

不详

晚年事迹不详,或隐居或客游,诗歌作品结为《李涉诗》一卷流传后世

晚年李涉行迹渐隐于史册烟云,然唐人笔记残篇犹存雪泥鸿爪。据《唐才子传》载其"后失意,浪游江湖间",元人辛文房笔下这一"浪游"二字,恰似其《井栏砂宿遇夜客》诗中"暮雨潇潇江上村"的飘零况味。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录其与弟李渤同隐庐山旧事,称"涉尝卜居匡庐香炉峰下",然此当为早年行迹,晚年隐居之地已不可考。

其诗作流传颇具传奇,《云溪友议》载"李涉博士题诗,盗亦知音"故事,正可见其诗名之盛。今存《李涉诗》一卷收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七,凡一百余首,其中《再宿武关》《润州听暮角》等篇,多作于漂泊江南时期。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特别称赏其七绝"清丽中自饶感慨",如"无奈子规知向蜀,一声声似怨春风"(《竹枝词》),正是晚年羁旅心境写照。

考其交游,《唐摭言》记其与张祜、朱昼等酬唱事,张祜《赠李涉》诗云"忆昔江湖上,同看明月光",朱昼《赋得花藤药合寄李涉》亦存"应缘我憔悴,为我哭秋思"之句,皆可证其晚年仍与江南诗人往来。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李涉诗》时特注"晚岁尤工绝句",然《新唐书·艺文志》仅记"李涉诗一卷",未详编纂年代,或为其卒后友人辑录。

其终老之地,史料阙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推测"或终于润州",盖因集中多润州之作;清编《全唐诗》小传则云"晚岁客死异乡",皆无确证。今观其《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之语,或可窥见晚年以禅酒自遣之状。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存其论诗片段,谓"诗者,持也",此"持心"之说,恰与其漂泊身世形成微妙映照。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 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 下牢戍口初相问,无...

2025年07月05日

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 一遇知己言,万方始喧喧。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

2025年07月05日

大智思济物,道行心始休。垂纶自消息,岁月任春秋。 纣虐武既贤,风云固可求。顺天行杀机,所向协良谋。 况以丈人师,将济安川...

2025年07月05日

翠壁开天池,青崖列云树。水容不可状,杳若清河雾。 常闻先生教,指示秦仪路。二子才不同,逞词过尺度。 偶因从吏役,远到冥栖...

2025年07月05日

隋氏造宫阙,峨峨倚云烟。搜奇竭四海,立制谋千年。 秦兵半夜来,烈火焚高台。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 君看汴河路,尚说隋家...

2025年07月05日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2025年07月05日

章华台南莎草齐,长河柳色连金堤。青楼曈曨曙光蚤, 梨花满巷莺新啼。章台玉颜年十六,小来能唱西梁曲。 教坊大使久知名,郢上...

2025年07月05日

我有神剑异人与,暗中往往精灵语。识者知从东海来, 来时一夜因风雨。长河临晓北斗残,秋水露背青螭寒。 昨夜大梁城下宿,不借...

2025年07月05日

绮罗香风翡翠车,清明独傍芙蓉渠。上有云鬟洞仙女, 垂罗掩縠烟中语。风月频惊桃李时,沧波久别鸳鸿侣。 欲传一札孤飞翼,山长...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