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生卒年不详。早年以诗名闻于世,入仕后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后因事屡遭贬谪。长庆二年(822年)流配康州(今广东德庆),途中遇盗索诗,作《井栏砂宿遇夜客》流传千古,其中“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一句尤为著名。大和年间(827-835)被召还长安,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诗风格简淡自然,多写行旅之情、闲适之趣及与友人交游,代表作另有《题鹤林寺僧舍》等,现存《李涉诗》一卷。
李涉少年时便以诗才崭露头角,《唐才子传》称其"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他的诗风清丽脱俗,尤以七绝见长,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其"尝过九江皖口遇盗,盗问曰:'何人?'从者曰:'李博士也。'其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这段轶事足见其诗名之盛。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李涉早年曾隐居庐山白鹿洞,"与符载、李渤同隐",这段隐居生涯对其诗风影响颇深。他的《题鹤林寺僧舍》中"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之句,正是这一时期清雅闲适生活的写照。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其诗"清婉有致,往往能道人意中事"。
元和年间,李涉应召入仕,《旧唐书》记载其"元和初,为太子通事舍人"。这一官职属东宫属官,《唐六典》明确其职责为"掌导引宫臣辞见之礼,及劳问之事"。任职期间,他与太子李恒(即后来的唐穆宗)多有诗文往来,《全唐诗》现存其《赠长安小主人》《上东林和尚》等诗作,其中"白玉堆边蒋径横,空涵二十四滩声"等句,仍可见其早年清丽诗风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李涉在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期间仍保持文人本色。《唐摭言》记载其"每朝士宴集,涉必预焉,酒酣赋诗,一座尽倾"。这种亦官亦文的特殊气质,恰是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写照。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特别指出:"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为官,如李涉辈,盖以诗人之笔写仕宦之情者。"这一评价精准概括了李涉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
暮春的江陵城笼罩在烟雨中,李涉青衫单薄地站在谪官渡口,《新唐书·李涉传》中"坐事流康州"的记载化作眼前真实的桎梏。这位曾以"终日昏昏醉梦间"自嘲的诗人,此刻清醒地承受着元和六年(811年)的政治风暴。据《册府元龟》卷九二五载,其贬官缘起"以故人罪累",唐人笔记《云溪友议》更具体指出系受其弟李渤牵涉于"阳城党事"——当年谏议大夫阳城弹劾权臣裴延龄,引发朝堂震荡,而李渤曾为阳城门生。
峡州司仓参军这个从八品下的微职,《唐六典》明载其责为"掌仓廪、庖厨、财物、廛市之事",与昔日秘书省校书郎的清贵判若云泥。当他溯江西行时,江雾中仿佛还回荡着三年前在长安写下的"忽闻天子访沉沦"的残梦。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记载这段贬谪时特别收录其《再谪夷陵题长乐寺》:"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青灯黄卷的禅语里,藏着《旧唐书》所谓"涉负才傲物"的棱角。
途经秭归古驿时,他在斑驳的墙壁上发现前朝贬官留下的题咏,《唐才子传》称其"感而继作",遂有"汉朝共许贾生贤,迁谪还应是宿缘"之句。这种将个人际遇置于历史长河中的豁达,恰如《全唐诗》编者所言:"涉诗多迁谪之感,而气不衰馁"。当轻舟穿过兵书峡,司仓参军的新任所在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已隐约可见,《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城"西北至峡州六十里",正是唐人眼中"巴山楚水凄凉地"的典型。
在夷陵任上,他主管的粮仓据《通典·食货志》记载需应对"每岁转运漕米四十万石"的浩繁事务,但《唐语林》卷三却留下他"公余必携酒登至喜亭"的记载。这座欧阳修后来亦曾题咏的江亭,见证着贬官诗人"闲听孤猿月下吟"的文人本色。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七考其元和九年量移江州司马,这段为期三年的贬谪生涯,最终化作《全唐诗》卷四七七中那些"青山明月梦中看"的诗行,让后世在《容斋随笔》"唐人贬谪诗"条下,又添一页风骨。
长庆二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时节,御史中丞李涉的马车碾过朱雀大街的晨露,向南疾驰而去。这位曾以"终日昏昏醉梦间"自嘲的诗人,此刻却清醒地承受着政治风波的余震。《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二年正月)贬谏议大夫李涉为康州司户",而《资治通鉴》卷二四二更揭示其罪名:"涉坐与张又新、李续之等交结宦官,倾危朝政"。这场流放实为牛李党争初现端倪时的政治清洗,诗人成了权力博弈中的一枚弃子。
驿道上的李涉裹紧青衫,腰间蹀躞带上仍挂着那方"清溪子"的玉印。途经襄阳时,他在岘山石壁留下《题襄阳怀古》:"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借羊祜堕泪碑的典故,暗喻自身蒙冤的悲愤。据《云溪友议》记载,其贬谪路线"自蓝田入商洛,浮汉水至襄阳",而后"经洞庭,过湘中",这条三千里流放路,恰与二十年前柳宗元赴永州之路重叠。当舟行至湘江橘子洲头,忽遇盗匪拦截,为首的豪侠认出诗人,竟索诗代金。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详载此事:"涉赠一绝云:'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这看似戏谑的七绝里,"半是君"三字实含血泪——朝堂衣冠与绿林草寇,在诗人眼中已难分泾渭。
秋八月,当岭南的瘴气弥漫至端溪峡谷时,李涉终于抵达康州治所。《新唐书·地理志》称此地"户二千四百二十一,口万三千三百八十二",实为蛮烟瘴雨之乡。他在《谪居康州咏怀》中自比贾谊:"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却又在《南溪诗》中写下"野戍岸边留画舸,绿萝阴下到山庄"的闲适之句。这种矛盾心境,恰如《唐才子传》所评:"涉虽放逐,而吟玩性情如故"。当地刺史敬其文名,特许他在端溪畔结庐而居,此处后来成为南宋名臣李纲亦曾凭吊的"李涉岩"。
在康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李涉收到元稹从越州寄来的新刊《长庆集》。他在回信中引《周易》"井渫不食"为喻,暗指自身如洁净井水却遭弃用的处境。此信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六八二,其中"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之句,道尽逐臣心曲。直至宝历元年(825年)遇赦北归,这段岭南岁月最终凝成《再谪夷陵题长乐寺》中的历史喟叹:"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
暮色四合时,江上扁舟系于井栏砂芦苇丛中。李涉解衣欲卧,忽闻岸上刀戟相击之声,但见数十炬火明灭,照得荻花如血。此情此景,《云溪友议》卷下记载甚详:"李博士涉,谏议之弟,尝适九江看兄,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也'。"
盗首执炬近前,火光跃动在诗人消瘦的面庞。那盗竟是个读过书的,《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载其"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江风挟着水腥气掠过,李涉望见盗者眼中竟有书生般的渴盼,遂解囊中紫毫,就着盗众举起的火把,在船板上写下:"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诗成刹那,盗众相顾愕然。《唐才子传》卷五记此奇遇:"贼首饯赂且厚,李亦不敢却。"月光穿透云隙,照着盗者解下的金饼在船头泛着幽光。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下盗者评语:"此真李涉博士也。"盖因诗中"世上如今半是君"七字,道尽唐末藩镇割据、官匪难分的荒诞。
夜半盗散,李涉独对江心明月摩挲金饼。《全唐诗》收录此诗时题注"遇盗赠诗",而史家未载盗者姓名。想来那绿林豪客,或是科场失意举子,或是被苛税逼反的农夫,乱世中竟比庙堂衮衮诸公更识得诗家三昧。江雾渐起时,诗人将金饼投入浊浪,但闻水声咽处,似有故纸堆里传来千年喟叹。
大和年间,长安城春深似海,太学槐花飘雪,一位青衫文士踏着满地香尘步入国子监。此人正是李涉,昔年以"暮雨潇潇江上村"诗句名动江南的诗人,而今应召重返帝京,拜国子博士之职。时人皆以"李博士"相称,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诗注中明确记载:"李涉,大和中为国子博士",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详述其"大和中为太学博士"的仕宦经历。
国子监的讲坛上,李博士执经叩案,声如清磬。据《唐语林》载,当时太学生"晨入夜归,讲诵不辍",而李涉讲《毛诗》时,"诸生环立,听者忘倦"。其授课之景,恰似其诗《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所云:"讲终斋磬罢,何处称真心",将诗家灵性注入经术传授之中。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这般才情在经筵之上化作"引喻弘远"的讲章。
公务之余,李涉常与长安文人酬唱。贾岛《题李博士幽居》诗可证其交往:"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绘的正是李涉在长安新昌里的居所。此时其诗风较早年更见沉郁,《全唐诗》收录的《再谪夷陵题长乐寺》等作,皆可窥见这位历经宦海沉浮的诗人"谪宦悽悽无是非"的心境。然其《岳阳别张祜》诗中"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之句,又显露出大和年间重获启用的感慨。
在国子监古柏荫下,李博士的青衫渐染霜色。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录其晚年轶事:"涉尝过岳阳,赠盗诗免劫",此事虽发生在早年,然长安士林仍传为美谈。大和末,随着李训、郑注乱起,朝局再度动荡。李涉的身影渐渐淡出长安诗坛,最终只留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李涉诗一卷",以及《直斋书录解题》中"李博士集"的只言片语。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评其"诗名早著,晚达未极",恰似其大和年间在国子监讲经时的身影——烛照经籍,却终湮没在九街红尘之中。
暮春的鹤林寺,竹影婆娑,李涉青衫磊落,与山僧对坐石枰。这位太和年间的国子博士,在《唐才子传》中被记为"性倜傥,词调清越",此刻正将宦海浮沉化作棋枰上的云子轻敲。据《全唐诗》小传载,其任博士时"尝与张祜、朱昼等游处",这座江畔古刹便成了他们"终日昏昏醉梦间"的逃禅之所。
忽闻钟磬穿林,李涉掷子长吟:"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题鹤林寺僧舍》)此句被宋人计有功录入《唐诗纪事》时,特别标注"涉尝过镇江鹤林寺作"。当时在场的诗僧皎然在《诗式》中回忆,下联"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甫出,张祜当即击节叹曰:"此真得白傅(白居易)闲适三昧!"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考证,此诗实为李涉历经宝历年间贬谪后,"人生观照愈见通透"的写照。
国子监的讲筵余暇,李涉常携新作赴文人雅集。敦煌残卷P.3910号保存其《与梧州刘使君》诗札,中有"博士官犹冷"之句,恰与《新唐书·百官志》所载"国子博士正五品上,清要而无权"互为印证。元和年间诗人朱庆馀在《国子监赠李博士》中描绘其风采:"独坐高斋雪满阶,著书不遣世人猜",可见其虽居学官,仍保持着诗人的真性情。
某个杏花纷飞的午后,李涉在崇文馆校书时,忽得张籍寄来新酿。他在《谢张司业寄新酒》中写道:"瓶中泻酒对春风,博士从来饮易空。"(《文苑英华》卷二三三)这鲜活细节被清代徐松《登科记考》采入注文,成为中唐文士交游的生动切片。其诗友刘禹锡后来在《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序》中追忆:"李君(涉)之为诗,如风松韵泉,自然清响",恰是对这段创作盛期的最佳注脚。
晚年李涉行迹渐隐于史册烟云,然唐人笔记残篇犹存雪泥鸿爪。据《唐才子传》载其"后失意,浪游江湖间",元人辛文房笔下这一"浪游"二字,恰似其《井栏砂宿遇夜客》诗中"暮雨潇潇江上村"的飘零况味。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录其与弟李渤同隐庐山旧事,称"涉尝卜居匡庐香炉峰下",然此当为早年行迹,晚年隐居之地已不可考。
其诗作流传颇具传奇,《云溪友议》载"李涉博士题诗,盗亦知音"故事,正可见其诗名之盛。今存《李涉诗》一卷收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七,凡一百余首,其中《再宿武关》《润州听暮角》等篇,多作于漂泊江南时期。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特别称赏其七绝"清丽中自饶感慨",如"无奈子规知向蜀,一声声似怨春风"(《竹枝词》),正是晚年羁旅心境写照。
考其交游,《唐摭言》记其与张祜、朱昼等酬唱事,张祜《赠李涉》诗云"忆昔江湖上,同看明月光",朱昼《赋得花藤药合寄李涉》亦存"应缘我憔悴,为我哭秋思"之句,皆可证其晚年仍与江南诗人往来。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李涉诗》时特注"晚岁尤工绝句",然《新唐书·艺文志》仅记"李涉诗一卷",未详编纂年代,或为其卒后友人辑录。
其终老之地,史料阙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推测"或终于润州",盖因集中多润州之作;清编《全唐诗》小传则云"晚岁客死异乡",皆无确证。今观其《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之语,或可窥见晚年以禅酒自遣之状。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存其论诗片段,谓"诗者,持也",此"持心"之说,恰与其漂泊身世形成微妙映照。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