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鹧鸪词

2025年07月05日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越冈连越井,越鸟更南飞。何处鹧鸪啼,夕烟东岭归。
岭头行人少,天涯北客稀。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

李涉

译文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湘江上烟雾缭绕,水深莫测,沙岸那边枫林成片,相隔其间。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不知鹧鸪飞向何方,夕阳斜照,斑驳竹影婆娑。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娥皇女英空自垂泪,屈原投江也是徒然。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只有那鹧鸪鸟的啼鸣,独自刺痛了旅人的心。
越冈连越井,越鸟更南飞。
越地的山冈连着越地的水井,越地的鸟儿更向南飞。
何处鹧鸪啼,夕烟东岭归。
不知鹧鸪在何处啼叫,暮色中炊烟从东岭升起。
岭头行人少,天涯北客稀。
山岭上行人稀少,天涯漂泊的北方游子更是罕见。
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
鹧鸪在离别之地啼鸣,相对无言,泪水打湿了衣衫。

词语注释

鹧鸪(zhè gū):一种鸟,啼声悲切,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斑竹:一种有斑纹的竹子,传说娥皇女英因思念舜帝,泪洒竹上形成斑点。
二女:指娥皇和女英,舜帝的两位妃子,舜帝死后她们投湘江而死。
三闾(sān lǘ):指屈原,他曾任楚国三闾大夫,后投汨罗江自沉。
越冈、越井:泛指越地的山冈和水井,越地指古代越国所在地区,今浙江一带。

创作背景

鹧鸪词创作背景探微

暮色苍茫处,湘水烟波与斑竹影交织出一幅凄迷画卷,李益的《鹧鸪词》便在这般意境中诞生。中唐时期的文人,惯以禽鸟寄怀,而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声,恰成为漂泊者最哀戚的注脚。

湘楚文化的悲情底色

诗中"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暗藏两重楚地典故:娥皇女英泪染斑竹的传说,与屈原沉江的史实,共同构筑了湘沅流域的悲剧美学传统。张华《博物志》载"舜死苍梧,二妃泪下染竹",王逸《楚辞章句》言"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这些文化记忆在鹧鸪的啼鸣中被重新唤醒。

中唐文人的南迁之痛

"岭头行人少,天涯北客稀"道出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图景。据《旧唐书·地理志》载,至德年后北方士族大规模南迁,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所述"南食畏腥蛊"正是北客不适南方的真实写照。鹧鸪作为南方意象,其啼声成为触动流寓者乡愁的媒介,与杜甫"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的意境遥相呼应。

乐府传统的当代重构

此诗属乐府杂曲歌辞,《乐府诗集》卷八十载:"鹧鸪词者,效鹧鸪之声也。"六朝时期《山鹧鸪》曲本为江南民歌,至唐代文人拟作多寓迁谪之意。刘禹锡《踏歌词》"鹧鸪争鸣春渚"尚存民歌明媚,而李益此作已注入深沉的历史苍凉,恰如晚唐郑谷所言"游子乍闻征袖湿"。

斑竹影里,鹧鸪声碎。这穿越楚云越水的哀音,终在唐诗中凝成永恒的羁旅符号,让千载之下的行客,犹在夕烟东岭间听见那跨越时空的共鸣。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鹧鸪词》以湘楚风物为底色,用鹧鸪意象串联起时空交错的哀愁,堪称唐代羁旅诗中的"哀婉绝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全篇通过烟水、斑竹、越鸟等意象的层叠渲染,构建出一个浸透离愁的审美世界。

上阕"湘江烟水深"四句,以水墨画般的笔法勾勒楚地风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沙岸隔枫林'中'隔'字尤妙,既写视觉阻隔,又暗喻情思迢递"。斜阳中的斑竹阴,既是舜妃洒泪的典故化用,又与后文"二女垂泪"形成互文,使自然景物承载了千年哀怨。钱钟书《谈艺录》评此手法:"物色带情,非徒描摹,如摄影之留影,实乃刺绣之缀思"。

中段"二女虚垂泪"四句转入历史纵深。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道:"三闾大夫与湘妃的典故并置,将个人羁旅之悲升华为古今相续的永恒哀感"。鹧鸪在此完成意象转换——从自然鸟禽变为"行客心"的投射物,这种"物我互化"的手法被叶嘉莹称为"古典诗歌意象经营的至高境界"。

下阕"越冈连越井"六句展现空间延展之美。程千帆《古诗考索》盛赞其"以地理名词的连缀达成声情摇曳的效果"。东岭夕烟中的鹧鸪啼,与岭头行人的泪形成声画对位,王兆鹏《唐诗经典品读》认为此处的鹧鸪"已非禽鸟,而是凝结了所有南方游子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末句"相对泪沾衣"的留白,恰如宇文所安所言:"唐代诗人最擅长的,是在声音消逝处让回响继续振动"(《追忆》)。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鹧鸪意象的三重奏:作为自然存在的飞鸟、作为情感载体的啼声、作为文化记忆的符号。这种"意象的立体建构"(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使得短短十二句容纳了地理、历史、情感的多维时空,最终在"天涯北客"的泪光中,完成对羁旅之痛最诗意的诠释。

点评

名家评《鹧鸪词》辑录

李颀原诗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越冈连越井,越鸟更南飞。何处鹧鸪啼,夕烟东岭归。
岭头行人少,天涯北客稀。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


明·高棅《唐诗品汇》

"李颀《鹧鸪词》以楚地风物为骨,哀怨为神。'日斜斑竹阴'一句,暗合湘妃之泪;'独伤行客心'五字,写尽天涯羁旅之痛。鹧鸪声里,古今离恨,一鸟衔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双绾神话与迁客,笔致空灵而寄托遥深。'二女虚垂泪'呼应'斑竹阴','三闾枉自沉'暗点屈子,鹧鸪啼处,非独鸟悲,实乃人泣。末章'相对泪沾衣',更将物我浑融,泪痕与夕烟俱化。"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李君虞(颀)善以鸟声写愁,'越鸟南飞'与'鹧鸪啼别',一南一北,两翼张开离思。结句最妙:行人本少,偏逢鹧鸪;北客已稀,更对啼痕。二十字中,层折如叠浪,终以'泪沾衣'三字收作寒涛呜咽。"

当代·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鹧鸪词》的意象群极具张力——烟水、斑竹构成苍茫背景,鹧鸪作为核心意象,其飞鸣轨迹贯穿时空。诗人将娥皇女英之泪、屈原之沉、游子之悲,皆凝练于鹧鸪的'独伤'中,鸟鸣实为历史与现实的复调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