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渔父歌

2025年07月05日

水接衡门十里馀,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慕玄虚,
莫道渔人只为鱼。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
笑指柴门待月还。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终日醉,绝尘劳,
曾见钱塘八月涛。

李珣

译文

水接衡门十里馀,信船归去卧看书。
门前溪水绵延十余里,任凭小船漂流归家,躺着闲读书卷。
轻爵禄,慕玄虚,
看轻功名利禄,向往玄妙虚无,
莫道渔人只为鱼。
别说渔夫只为捕鱼忙。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
隐居垂钓忘却岁月,高官显贵怎比得上你的悠闲。
倾白酒,对青山,
畅饮白酒,面对青山,
笑指柴门待月还。
笑指茅屋,静待明月归来。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
船桨惊起鸥鸟,水花溅湿衣袍;树影倒映潭面,柳丝低垂如绦。
终日醉,绝尘劳,
整日醉心自然,远离尘世烦劳,
曾见钱塘八月涛。
也曾见过钱塘江八月的汹涌波涛。

词语注释

衡门(héng mén):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常代指隐士居所。
玄虚(xuán xū):指道家玄妙虚无的境界。
垂纶(chuí lún):垂钓。纶,钓鱼线。
绦(tāo):丝带,此处形容柳条柔细如丝带。
钱塘八月涛:指钱塘江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的特大潮汐。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江南岸,一叶扁舟自烟波深处缓缓而来。这便是《渔父歌》的意境所在,亦是中唐文人李珣笔下渔父精神的诗意栖居。

一、乱世中的精神桃源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藩镇割据如刀,将盛唐气象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图景。在此背景下,张志和首创《渔歌子》,以"西塞山前白鹭飞"的隐逸之姿,为士人开辟了精神避风港。李珣此作承其衣钵,却更添几分晚唐特有的空灵——"水接衡门十里馀"中的衡门,原是《诗经》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贫士象征,在此化作连接尘世与仙境的渡口。

二、渔父意象的三重隐喻

  1. 政治隐喻:"官高争得似君闲"一句,暗合《楚辞·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高。白居易《渭上偶钓》曾云:"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李珣笔下"莫道渔人只为鱼"正是对此的隔空呼应。
  2. 哲学意蕴:"慕玄虚"三字道破天机,魏晋玄学"越名教任自然"的思想,经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实践,至此已演化为"倾白酒,对青山"的禅意。
  3. 美学追求:末句"曾见钱塘八月涛",与李太白"浙江八月何如此"形成时空对话。渔父的记忆里沉淀着盛唐的壮阔,却选择在"柳垂绦"的柔波中参透人生。

三、水墨丹青里的生命姿态

"影侵潭面柳垂绦"七字,堪称晚唐山水诗画的微缩景观。查《宣和画谱》可知,五代画家多取此类意境入画,而"棹警鸥飞"的动态捕捉,恰是南宗山水"虚实相生"笔法的文学呈现。陆羽《茶经》所言"山水上,江水中",正与此境暗合。

渔父的醉眼望穿的,何止是钱塘怒涛?更是整个大唐由盛转衰的沧桑。当"绝尘劳"的宣言与"待月还"的期待相遇,中国文人精神史上一座永恒的灯塔就此点亮——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永远保留着"卧看书"的从容姿态。

赏析

这首《渔父歌》以水墨画般的笔触勾勒出隐逸者的精神家园。唐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曾评价:"唐人渔父题材常寄托着士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此作尤以空灵意境见长"。

上阕"水接衡门"四句构建了动静相宜的隐逸图景。学者傅璇琮指出:"'信船归去'的随意性与'卧看书'的闲适感,形成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渔父"轻爵禄"的选择,实则暗含《庄子·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的哲学意味,明代批评家胡应麟《诗薮》称此"得烟波浩渺之致"。

中阕"避世垂纶"五句运用多重对比艺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分析:"'官高'与'君闲'的对照,'白酒'与'青山'的色彩映衬,最后以'待月还'收束,完成从空间到时间的诗意延伸"。其中"笑指柴门"的细节,被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为"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神韵"。

下阕"棹警鸥飞"三句展现高超的意象组合技巧。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认为:"'鸥飞水溅'的动态美与'柳垂绦'的静态美相融,'终日醉'的放达与'绝尘劳'的清醒形成张力"。结句"钱塘八月涛"的壮阔回忆,恰如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的宇宙意识,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解读此为"将瞬间体验升华为永恒之境"。

全篇贯穿"渔父"这一文化原型,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张晶指出:"表面写渔钓之乐,实则构建了对抗世俗的精神堡垒。'莫道渔人只为鱼'句,堪称唐代隐逸诗的点睛之笔"。这种"得意忘言"的审美追求,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气象余韵。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
    "渔父歌"以清浅语写幽深境,如"信船归去卧看书"七字,便是一幅桃源行乐图。末句"莫道渔人只为鱼"尤妙,翻尽千古渔樵话头。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张志和此作,骨带烟霞。结句"曾见钱塘八月涛",忽作崩云裂石之响,与前文澹荡之致相激射,真得动静相生之趣。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倾白酒,对青山"二语,浑似不食人间烟火。唐人渔父词多仿此格,然终不及"影侵潭面柳垂绦"之空灵入画,着一"侵"字而境界全出矣。

  4. 当代学者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解:
    此组渔父歌将晋人玄趣与唐人体物之工熔于一炉。"轻爵禄,慕玄虚"是阮籍嵇康心肠,"棹警鸥飞水溅袍"则纯然王孟手段,中晚唐隐逸诗之先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