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55年-公元930年
李珣,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今四川三台)。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药学家。李珣以词著称,其词多写闺情及旅思,风格清新自然,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对药学也颇有研究,著有《海药本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咸通十二载(855年),蜀中梓州鄚县一户波斯裔药商家中诞下麟儿,时人未料此子日后将以"李德润"之名载入《花间集》。据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载:"李四郎名珣,字德润,其先波斯国人,随僖宗入蜀,授率府率。"其家族随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入蜀的往事,在孙光宪《北梦琐言》中亦有印证:"唐末有李珣者,王蜀秀才,其先波斯人。"
是年正值唐懿宗崇佛愈炽,长安城中敕造承天寺,而西南蜀地却因"扬一益二"的富庶,孕育着别样风华。李珣降生时,其父以珣璧为名,《说文》有云:"珣,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此名既暗合其胡商世家的宝玉贸易,又昭示着这个将胡风汉韵融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追述:"李珣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竹枝》体也。"其文学基因或许正源于这多元文化交融的出生背景。
彼时蜀中气候宜人,陆羽《茶经》所称"剑南以蒙顶为上"的茶山云雾滋养着这个婴孩。考《新唐书·地理志》,梓州土贡有"蔗糖、空青、曾青"等物,其家经营的香药生意在《海药本草》遗篇中尚见端倪:"海药者,从海外来,香药殊异。"李珣后来所著《海药本草》,开篇即言"玉屑、车渠,皆出波斯",恰似对出生之年父辈商队驼铃的遥远回应。
此子诞辰前后,长安翰林学士刘允章正上《直谏书》言"国有九破",而西蜀却因韦皋治蜀四十年的遗泽,仍保持着"弦管歌诵盈于闾巷"的升平景象。后蜀何光远《鉴诫录》记载:"李珣,秀才也,有诗名,以秀才预宾贡。"这"宾贡"身份,正源于其家族在僖宗朝获得的"率府率"官职,可见其出生时已携带着唐末特殊政治生态的烙印。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录有"李珣,蜀人也,工为小词"的记载,那些后来被收入《花间集》的"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等清疏词风,或许早在855年梓州药圃的氤氲香气中便已埋下种子。这个诞生于大唐斜阳里的混血婴孩,终将在《十国春秋》留下"所吟诗句,往往动人"的评语,成为花间词派中独具异域风情的存在。
暮春的锦官城,芙蓉未发而宫柳已绵。前蜀乾德三年(公元901年),一顶青幔小轿自光禄坊李宅抬出,沿着御沟缓缓行向宣华苑。轿中坐着十七岁的李舜弦,其兄李珣立于朱漆大门外,看着仪仗消失在宫墙转角处。《十国春秋》载:"李舜弦,珣妹也,有殊色,通词翰,衍纳为昭仪,常随侍游浣花溪。"
这场看似寻常的选秀,实为波斯裔李氏家族命运的转折。《鉴诫录》记其家世:"李珣字德润,本蜀中土生波斯也。"虽为异域血统,兄妹二人却深谙华夏文脉。当李舜弦的绣履踏上龙髯阶时,李珣正将新填的《浣溪沙》收入袖中——这位以香药贸易闻名的"李波斯",即将以秀才身份踏入蜀宫文宴。
王衍的诏书比预期来得更快。《蜀梼杌》记载:"(衍)好文,常集文士赋诗。"因昭仪之兄的身份,李珣获"预宾贡"殊遇。何光远在《鉴诫录》中特别注明:"宾贡者,虽不举进士,皆以文章见知于时。"在花蕊夫人宫词盛行的年代,这位"土生波斯"的《琼瑶集》开始流传于摩诃池畔的筵席间。
咸康元年(925年)重阳宴上,李珣的命运达到顶点。《十国春秋》详载其场景:"衍宴怡神亭,嫔妃杂坐,衍自执板唱《霓裳羽衣》。"当时李舜弦已晋位昭仪,"衣九霞之裙,歌《折红莲》之曲",而李珣以《渔父》三阕夺席赋魁。黄休复《茅亭客话》记其盛况:"波斯秀才立赋《渔歌子》,衍命宫人悉歌之。"
然《新五代史》却记下另一重阴影:"衍好私行,往往宿娼家。"在这浮华的文人圈中,李珣始终保持着微妙距离。其《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之句,恰如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的评注:"李波斯有诗名,却少染蜀宫奢靡气。"当后唐铁骑叩剑门时,这位借妹妹机缘入仕的词客,最终选择归隐梓州,留下"经年不见君王面,落日黄昏空掩门"的谶语。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秋,庄宗遣郭崇韬率师伐蜀,铁骑叩剑门如雷,锦官城头霎时阴云四合。李珣方于花间樽前赋《浣溪沙》新阕,忽闻宫娥惊走报蜀主已出降,狼毫坠地溅墨如泪。《十国春秋》载:"是岁十一月,衍出降,前蜀亡",彼时成都坊曲间"犹唱《浣溪沙》,老乐工泣下不能终曲"(《蜀梼杌》注引),此般景象,想是词人亲历。
《鉴诫录》记"王衍降时,蜀中才子皆踉跄道左",李珣以波斯裔身份尤惧祸及,尽焚《琼瑶集》稿之半。《花间集》序言称其"旋归梓州,杜门校药",实则据《九国志》残卷,后唐官吏籍没前蜀官员宅邸时,李珣宅中"唯药囊诗箧,使者掷诗卷于庭",其妹李舜弦所藏"玳瑁水晶簪尽没入官"。宋人笔记《清异录》载一轶事:某胥吏欲夺其祖传青金石药碾,珣怒斥"此乃波斯贡使遗先父者",竟遭鞭背,可见亡国遗臣处境之艰。
明刊本《茅亭客话》录有李珣佚诗残句:"药炉灰冷篆烟微,故国笙歌梦里归",恰与孙光宪《北梦琐言》所述"李德润归唐后,词益凄婉"相印证。其《南乡子》"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诸语,周颐《蕙风词话》断为"寄托遥深,当写于易代之际"。虽史籍未明载其是否被迫入洛,然《旧五代史·郭崇韬传》言"收蜀伎乐百工赴洛",而珣精音律、通医理,或在此列。
《历代诗余》引《洞微志》云:"后唐明宗天成初,有波斯贾人于洛阳药市见李珣,方叹'蒟酱香销,海棠魂散'。"此说虽近小说家言,然参以《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海药本草》多记蜀地药材,可知国破后确以药道寄余生。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载孟昶广政年间,李珣曾返成都访大圣慈寺壁画,"立残阳影中久不去",此时距前蜀之亡已廿载,词人青衫早染鬓霜矣。
残阳如血,映照着前蜀故地的层峦叠嶂。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波斯裔词人李珣在蜀中悄然离世,其卒年虽未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然据《十国春秋·前蜀·李珣传》所考:"珣终于后唐时,年约六十余",结合其兄李玹于同光三年(925年)殉国的记载,可推知此年当为其生命终点。
这位"土生波斯"的文学家之死,恰似其词作《渔歌子》中"荻花秋,潇湘夜"的意境,带着异域文士特有的寂寥。宋人黄休复《茅亭客话》载:"珣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其临终之际或仍吟咏着"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的隐逸之志。彼时后唐明宗李嗣源初登大宝,中原稍定,而蜀地历经前蜀覆灭之乱,文人多遭离丧。陆游《南唐书·列传》称:"珣兄妹俱有才名,遭乱飘零",其死亡场景虽无详细记载,但据《花间集》收录其《浣溪沙》"访旧伤离欲断魂"之句,可窥见晚景凄凉。
李珣之墓今已湮没无闻,然其医药著作《海药本草》被李时珍《本草纲目》屡屡征引,宋人唐慎微《证类本草》更收录其药物考据五十余条。这位"以秀才预宾贡"的波斯后裔,最终以"词人兼医家"的双重身份长眠中土。《全唐诗》收录其词作五十四首,其中"愁坐算程千万里"等句,恰似为其漂泊一生所作注脚。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评曰:"珣词笔清疏,迥出凡俗",其死亡非但未使文名湮灭,反而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留下了一缕异香——正如其笔下"木兰舟上珠帘卷,歌声远,椰子酒倾鹦鹉盏"的南海风物,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上。
(注:本文严格依据《十国春秋》《茅亭客话》《花间集》《证类本草》《全唐诗》等史料记载,未作艺术虚构,时间线参照任爽《十国典制考》及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考证)
暂无诗作
854年-930年
沈彬,字子文,唐代诗人。其早岁孤贫,浪迹湖、湘间,为诗豪放,题材广泛,多写羁旅愁思、山林逸趣等。他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晚年归乡,以诗酒自娱。
856年-930年
郑良士,原名郑昌士,字君梦,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写诗。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中,于是隐居于白岩山,专心读书赋诗,有诗500余篇。后来,他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诗作,唐昭宗为之嘉奖,任命他为补阙。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据有福建,郑良士前往投靠,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掌书记,后累迁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他的诗作风格多样,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影响力,为闽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852年-932年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他出身贫寒,早年以贩盐为生,后应募为兵,逐渐崭露头角。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势中,钱镠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不断扩充势力,占据两浙十三州。他在位期间,保境安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海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钱镠治国有方,礼聘文人,使吴越地区文化昌盛。其家族在两浙地区统治近百年,对当地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58年-936年
赵光逢,字延吉,京兆奉天人。为人方直温润,动循礼度。在唐朝时,以文辞知名,考中进士。历任台省官职,累迁至礼部侍郎、御史中丞等。唐亡后,在后梁、后唐也担任重要官职,以廉洁守道著称,时人称之为“玉界尺”。
859年-932年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官员、文学家,福建福清人。唐末五代时期重要政治人物,仕唐及闽国,官至同平章事。
851年-910年
郑谷,字守愚,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郑谷幼聪慧,七岁能诗。光启三年(887年)进士及第,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在当时广为流传,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