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湖边采莲妇

2025年07月05日

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
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
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李白

译文

湖边采莲妇
在湖边采莲的女子
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
小姑子织着白纻布,还不懂得与人交谈。
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
大嫂采摘着芙蓉,溪流湖泊千万重。
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
长兄出门在外,不要让外人遇见。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愿意学习秋胡的妻子,忠贞的心志如同古老的松树。

词语注释

白纻(zhù):一种白色的麻布。
秋胡妇:指春秋时期鲁国人秋胡的妻子,以贞洁著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江南的夏日总是氤氲着水汽,李白泛舟于镜湖之畔时,见得采莲女子俯身于田田荷叶间,忽然想起南朝乐府旧题《采莲曲》的遗韵。这位曾以"清水出芙蓉"喻诗境的诗人,此刻却将目光投向了采莲妇身后更为幽深的文化暗流——那些被《列女传》记载的秋胡妇,那些在《乐府诗集》里反复吟唱的莲舟女子。

天宝年间的江南道,水网密布如织机上未理清的纻麻。诗人注意到采莲妇的劳作场景:少女尚不解世事的懵懂("未解将人语"),大嫂在烟波浩渺中若隐若现的身影("溪湖千万重"),恰似《西洲曲》里"低头弄莲子"的意境再生。而"长兄行不在"的留白,隐约透露出盛唐时期男子远行服役的社会现实,这在《唐会要·租税》中能找到印证——天宝三载仍有"丁男赴边"的记载。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句的秋胡妇典故。这个始见于刘向《列女传》的故事,在唐代被多次重述:鲁国秋胡宦游五年归乡,于郊外调戏采桑妇而不识其妻,遭严词拒绝。李白将采莲妇比作"贞心比古松"的秋胡妻,实则是以乐府旧瓶装新酒——在看似传统的道德颂扬中,暗藏对现实女性处境的观照。敦煌残卷《秋胡变文》证明,这个故事在唐代民间已有新的演绎,诗人或许正是受此启发,将采莲场景与历史典故进行时空叠印。

湖风掠过莲叶时,那些被《诗经·关雎》吟咏过的荇菜,在盛唐已化作满池红蕖。李白用二十字构建的采莲图景,既是南朝乐府的余响,又带着盛唐特有的开阔气象。当贞节牌坊尚未完全禁锢女性身影的时代,这些劳动女性的形象,仍在诗行间保持着水汽淋漓的鲜活姿态。

赏析

湖光潋滟处,采莲女子的身影被诗人以工笔细描的手法层层铺展。白纻如雪的织物与芙蓉嫣红的色彩,在"小姑""大嫂"的称谓间晕染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润质感。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溪湖千万重'五字,将劳动场景升华为山水画卷,采莲动作与自然韵律悄然合一"。

诗中暗藏的情感脉络如莲茎般纤柔而坚韧。"未解将人语"的羞涩与"莫使外人逢"的警惕,构成封建时代女性特有的心理图谱。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析:"诗人以家庭伦理关系为经纬,织就了女性在礼教约束下的生存困境"。而"秋胡妇"典故的运用,恰如叶嘉莹所言:"将瞬间的采莲场景与永恒的道德追求相联结,使平凡劳动获得《诗经》般的比兴高度"。

最动人的莫过于结尾"贞心比古松"的意象转换。松柏的苍翠取代了莲花的娇艳,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赞叹:"这种由柔美向刚健的审美突变,正是李白对传统闺怨题材的超越。采莲妇的贞洁不是压抑的枷锁,而是如松针般挺立的生命尊严"。湖波荡漾间,一个劳动女性的身影,终被诗人塑造成精神雕塑。

全诗如一幅设色清丽的团扇画,在"织-采-行-学"的动词链条中,完成对女性命运的立体呈现。正如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中所说:"这里的每一朵莲都是会呼吸的道德象征,将儒家伦理美学化入江南烟水之中"。诗人以水乡常见的劳动场景,构筑起超越时代的女性礼赞。

点评

湖波潋滟处,李太白以五言绝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采莲图卷。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不著一字议论,而贞静之德自现。'未解将人语'五字,写尽小姑娇憨;'溪湖千万重'句,复现大嫂劳苦,白描中自见匠心。"

"愿学秋胡妇"之结,尤为历代评家激赏。明末钟惺《诗归》有云:"太白此语如菱角牵丝,表面咏采莲事,内里实写贞妇之志。'古松'意象沉郁顿挫,与首句'白纻'之素洁遥相呼应,使全诗在明快节奏中暗藏金石之音。"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指出其"化用乐府古意而翻出新境,以采莲为经,以贞洁为纬,织就六朝至唐之道德文章"。

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结构:"前六句若散珠走盘,至末二句忽收束为玉连环。'长兄行不在'五字最妙,看似闲笔,实为'秋胡妇'典埋伏线,此太白诗法所谓'悬崖撒手,回头是岸'者也。"此评正揭出诗中"不写之写"的高妙——以缺席的长兄暗示可能存在的伦理考验,使贞心之喻更具现实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