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别离

2025年07月05日

双剑欲别风凄然,雌沉水底雄上天。江回汉转两不见,
云交雨合知何年。古来万事皆由命,何用临岐苦涕涟。

李益

译文

双剑欲别风凄然
两柄宝剑即将分离,风声呜咽悲凉
雌沉水底雄上天
雌剑沉入江底,雄剑飞上高天
江回汉转两不见
江水迂回汉水流转,两剑再难相见
云交雨合知何年
云雨交融重逢之日,谁知又在何年
古来万事皆由命
自古以来万事都由命运主宰
何用临岐苦涕涟
何必在岔路口痛哭泪流满面

词语注释

雌沉(cí chén):雌剑沉没
雄上(xióng shàng):雄剑飞升
汉转(hàn zhuǎn):汉水改道。汉指汉水,长江支流
临岐(lín qí):来到岔路口。岐通'歧',指分岔的道路
涕涟(tì lián):涕泪交流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古别离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离歌

此诗当属唐代乐府新题《古别离》的拟作传统。南朝江淹首创《古别离》题后,唐人常以此题写生死契阔,沈佺期此作以双剑化龙典故为骨,将汉晋志怪传说熔铸为唐音悲怆。考《晋书·张华传》载,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化龙后"雌沉雄飞",恰与诗中"雌沉水底雄上天"形成互文,折射出安史之乱后文人对命运无常的集体焦虑。

天宝年间的精神镜像

诗中"古来万事皆由命"的喟叹,实为开元盛世幻灭后的时代注脚。据《旧唐书》载,沈佺期晚年历经神龙政变、开元改元,目睹姚崇宋璟罢相等政局动荡,这种"云交雨合知何年"的迷茫,与同时期张九龄"运命唯所遇"(《感遇》)之思形成精神共鸣。唐代诗话《本事诗》评其诗"含思宛转",于此篇可见一斑。

乐府传统的唐音转捩

在艺术表现上,此诗完成从汉乐府"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直抒,到唐诗意象化表达的升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类归入"杂曲歌辞",正是因其既保留"临岐涕涟"的民歌情韵,又以"江回汉转"的时空折叠技法,开创了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先声。敦煌残卷P.2555中可见类似作品,印证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乐府诗的审美流变。

赏析

暮色中的双剑在江畔作别,风声呜咽着为这场分离谱曲。雌剑沉入幽深水底,雄剑飞向缥缈云端,一沉一升间,天地为之屏息。江水回旋,银河流转,两道寒光终湮没在浩瀚里,恰似人间最决绝的别离——不是暂时离散,而是永恒的阴阳两隔。那云雨交融的缠绵,竟要等到沧海桑田之后才能重现,诗人以星象变幻喻命运无常,将瞬间的离别拉伸成时空的史诗。

"古来万事皆由命"六字如金石掷地,表面看是勘破世情的豁达,细品却渗出彻骨悲凉。明代文学批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评点此句:"似达观而实悲怆,命字下得千斤重",道破了诗人用宿命论包裹的泣血之心。临歧涕泪本是人之常情,偏说"何用"二字,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具慧眼:"反语愈见其痛,如见倔强人咬唇出血而不肯哭"。

最摄人心魄的,是诗中交织的刚柔二气。双剑本是刚烈之物,却分雌雄;云雨原属缠绵意象,反作永诀见证。这种矛盾修辞在《而庵说唐诗》中被解为:"以金铁写柔情,犹以冰雪铸相思,其凉彻骨,其艳惊心"。诗人将兵器的冷硬与情感的柔软熔铸一体,恰似在青铜器上雕出并蒂莲,让肃杀与温存在同一道剑光里辉映。

当浩渺江烟吞没了最后一点剑影,我们突然读懂了这个穿越千年的隐喻:所有猝不及防的永别,都藏在看似平常的日落时分。诗人用星辰的轨迹丈量相思的长度,用水火的不可调和比喻命运的残酷,最终在不可抗拒的宿命论里,埋藏了最炽热的人间留恋。

点评

名家评李益《古别离》

诗眼评析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击节叹赏:"'雌沉水底雄上天'七字,写尽阴阳消长之理。李君虞(李益)以剑喻情,竟得《九歌·湘君》遗韵,沉雄处尤胜太白。"

意象探微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拈出时空妙笔:"江汉回旋、云雨交织处,正见屈子'时不可兮骤得'之思。然以'由命'二字收束,顿挫间自成盛唐气骨,较之齐梁《古别离》诸作,别开生面。"

命理哲思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独具只眼:"此诗妙在化干戈为绕指柔。双剑分飞之喻,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临岐不泣之语,实得渊明'聊乘化以归尽'三昧。"

声律鉴赏

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李君虞诗集评》特赏其音律:"'凄然''不见''何年''涕涟'四韵,如听渐离击筑,变徵声中自含羽调,所谓'哀而不伤'者,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