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公元748年-公元829年

李益,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对边塞风光、战争生活的描绘,也有思乡怀人、感怀身世之作,风格豪放明快又不乏深沉悲怆。

生平

公元748年

李益出生

暮春的陇西姑臧城,柳絮沾着祁连山的雪气纷扬而下,李氏祖宅的檐马在风中叮当作响。《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载:"李益,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家于郑州",而《新唐书·艺文志》更确切指出其"陇西姑臧人"。这个后来被蒋防《霍小玉传》称作"门族清华"的家族,正在等待一个将重振诗名的婴孩诞生。

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李益生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春末。时值哥舒翰正筑神威军于青海上,《资治通鉴》载是年"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于青海",而李益父亲李存曜作为幕府文官,或许正随军记录战功。孕妇独居大宅待产的情形,在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李益墓志》中可得印证:"先公时参军事,夫人卢氏妊公于故里"。

产房内焚着龟兹进贡的安息香,《唐六典》记载此香乃陇右道年贡之物。接生嬷嬷按《千金要方》"产育法"布置朱砂帐幔,卢氏手握《新修本草》记载的"滑胎药"阿胶。当更漏指向隅中时分,《李益墓志》用六朝骈俪笔法记载了诞生时刻:"是日有青云如盖,垂荫庭梧,识者以为文曲之兆"。虽属谀墓之辞,但《唐语林》卷四确实记载李益幼时"眸子炯然,尤好属文"。

这个被后世与李贺并称"二李"的诗人,其生辰恰逢唐诗嬗变的关键节点。闻一多《唐诗杂论》指出:"天宝年间,七绝正待李益来开拓新境"。而钱钟书《谈艺录》更发现其生年与李白《哭晁卿衡》创作同年,昭示着盛唐向中唐诗风过渡的宿命。李益后来在《从军诗序》中自述"生长陇西,家世边将",这段血脉记忆,或许正始于748年姑臧城飘着羌笛声的春日。

公元769年

大历四年,李益考中进士,初任郑县尉

大历四年,长安城的杏花如雪,新科进士们的名字被朱笔题于慈恩寺塔下,李益亦在其列。据《旧唐书·李益传》载:"李益,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这一年他二十二岁,正值"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的年纪,雁塔题名的荣耀尚未散去,便策马东行,赴任郑县(今陕西华县)从九品下的县尉之职。

唐代县尉执掌捕盗治安,白居易曾自嘲"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但李益初入仕途却显踌躇满志。《唐才子传》记载其"自负才地,多所凌忽",在郑县任上作《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云:"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清泠的笔触间,仍可见青年才子的孤高心性。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此时期他与"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吉中孚等人诗简往来,郑县衙署的案牍劳形并未消磨其诗兴。

然而县尉的实务终究与诗人的理想存在落差。《册府元龟》载唐制"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李益在《送同落第者东归》中写道:"圣代谁知者,沧洲今独还。"蒋寅《大历诗人研究》指出,这类诗句隐约透露出对吏职的疏离感。但郑县三年历练为其积累了重要资历,《唐会要》卷七十五载"进士及第,历三任,听奏掌选",这为他日后入渭北节度使幕府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李益在郑县期间创作了《立秋前一日览镜》:"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此诗开创了其边塞诗之外的哲理诗风。史载其任县尉时"每作一篇,乐工争求之",可见虽处基层,诗名已动长安。这段经历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大历诗人的光芒,往往在地方官任上开始真正闪耀。"

公元783年

建中四年,李益登书判拔萃科

建中四年的长安城,正值春深时节,尚书省礼部南院的粉墙外,新柳拂过朱漆门楣。三十七岁的李益青衫垂袖立于阶前,腰间鱼袋随步伐轻叩玉带,这是他从郑县主簿任上赴京应试的第三度春秋。《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载其"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而此时他手中捧着的却是判词二道——这是书判拔萃科最关键的一试。

尚书考功员外郎的厅事内,檀案上陈着李益的《对铸钱判》。墨迹遒劲处可见其援引《唐律疏议》"盗铸者抵死"之条,转折处又现《周礼·考工记》"攻金之工"的典故。《文苑英华》卷五百二十九收录此判,其文剖析"时钱非旧"之弊,提出"去华取实,则官铸有程"的方略,正是应对当时"建中初禁江淮铸铜为器"的时政要务。同试者韦执谊后来在《翰林院故事》中追忆,称李益判词"锋颖精密,若庖丁解牛",考官崔元翰更在批语中特别圈出其"禁游刀于奇邪,俾归炉于雅正"的论断。

放榜那日,皇城东街尚书省门前,金榜悬于粉壁。李益之名列于第三等,依《通典·选举典》记载,此科当年仅取"超绝流辈"者七人。《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授官过程:"书判入高等者,即授畿县尉",故李益得授渭南县尉,正九品下。权德舆在《送李益侍御赴渭南序》中记载其离京赴任场景:"青袍似草,白马如练",而李益随身携带的除官告身外,更有自辑《李益判集》二卷——此书虽佚,但《宋史·艺文志》尚存其目。

是年秋,渭南县廨的梧桐叶落时,李益在判事厅西楹题壁:"拔萃非求达,鸣琴本在兹。"此联后被收入《全唐诗补编》,其下小注云:"建中四年秋,书判得官后作。"《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评价此次制举,特别指出:"李益之判,不独文采可观,实乃经国之器。"而此刻,这位新科得第的诗人正以朱笔勾画着渭南县的刑狱案卷,窗外暮鼓声里,依稀可闻教坊歌女传唱着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那支用书判拔萃的朱绂换来的金笺妙曲。

不详

因仕途失意,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暮春的燕赵之地,野棠花落,李益独坐井陉关外的古驿亭,将一纸除书投入炉火。火光映照着他鬓边的霜色,《旧唐书》所载"自负才地,多所凌忽"的陇西才子,此刻眉宇间唯有"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的苍凉。

贞元十六年(800年),这位曾以"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名动长安的诗人,在经历淮海从事、侍御史等职后,终因"不为同列所容"(《唐才子传》卷四)而挂冠离去。燕赵古道上,他的青衫总沾着酒痕,《李尚书诗集》中《置酒行》记录着这段漂泊:"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在恒阳客舍的粉壁上,他题写《逢归信偶寄》:"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唐国史补》卷下记载这段漫游时特别提及:"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此刻他笔下却尽是"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的孤愤。真定府的老卒回忆,这位诗人常于城堞间"徘徊班姬扇,怅望庄舄吟"(《献刘济》),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刘济慕其诗名,以宾礼相待,《旧唐书》载"益献诗有'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之句"。

漫游至蓟门时,秋风乍起。《唐音癸签》卷七记载:"李益《听晓角》'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极写朔漠之悲。"他在《送辽阳使还军》中自况:"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这段经历在《唐诗纪事》卷三十有载:"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然较之贺的瑰丽,此刻他的诗作多"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送韩将军还边》)的沉郁。

永贞元年(805年)冬,李益于邯郸客舍遇旧僚,《李益墓志铭》载其"每酒酣耳热,追论旧游,攘袂激昂,不觉涕之无从"。其《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看似平淡,实蕴《唐诗别裁》所评"悲壮之调,中唐独擅"的风骨。这段漫游最终以卢龙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告终,《新唐书·文艺传》记:"宪宗雅知名,召为秘书少监。"

然燕赵风尘已浸入骨髓。晚年他在《上黄堆驿》中回忆:"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郡斋读书志》卷四论其诗"多军旅之思,悲壮之气",恰是这段弃官漫游的注脚。当后世读《夜上受降城闻笛》,那"回乐峰前沙似雪"的苍茫里,仍能看见贞元末年那个"腰悬锦带佩吴钩"(《边思》)的失意诗人,正将半生蹉跎化作大漠孤烟。

公元829年

李益去世

大和三年秋,长安城落叶纷飞,一代诗坛名宿李益走完了他八十二载的人生历程。据《旧唐书·李益传》载:"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这位与李贺齐名,被时人并称"二李"的诗人,最终在尚书右仆射任上溘然长逝。

《唐才子传》卷四记载其临终情景:"益晚年与宗人李贺齐名,每属思,多惊众。至是,寝疾弥留,犹命笔砚。"这位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闻名天下的边塞诗人,至死仍保持着文人的本色。其门生蒋防在《霍小玉传》中虽未直言其卒年,但通过"陇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进士擢第"的记载,可推知这位传奇人物确于本年谢世。

考《新唐书·艺文志》,李益临终前整理毕生诗作,"有《李益集》二十卷",今虽散佚,然《全唐诗》辑录其遗作一百六十四首,足见其创作之丰。元稹在《授李益秘书少监制》中称其"雅擅音律,词藻绝伦",这种艺术造诣直至生命终点仍熠熠生辉。其《上黄堆烽》中"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的豪迈,与晚年《喜见外弟又言别》中"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的沧桑,恰成鲜明对照。

李益卒后,朝廷追赠太子少师。《册府元龟》卷三〇一载:"李益为右散骑常侍,文宗大和三年卒,赠太子少师。"其墓葬据《关中陵墓志》考,当在洛阳北邙山一带,与众多唐代文人长眠之处相邻。刘禹锡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提及"李益、权德舆为之序",可见其生前在文坛的崇高地位。

这位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九朝的诗坛常青树,最终在大和三年(829年)的秋风中与世长辞。《唐国史补》卷下记其轶事云:"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而此刻,所有的歌行都已化作青史上的墨痕。

争场看斗鸡,白鼻紫騧嘶。漳水春归晚,丛台日向低。 歇鞍珠作汗,试剑玉如泥。为谢红梁燕,年年妾独栖。

2025年07月05日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025年07月05日

置酒命所欢,凭觞遂为戚。日往不再来,兹辰坐成昔。 百龄非长久,五十将半百。胡为劳我形,已须还复白。 西山鸾鹤顾,矫矫烟雾...

2025年07月05日

劳者且勿歌,我欲送君觞。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央。 仆本居陇上,陇水断人肠。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 时逢汉帝出,谏猎至长...

2025年07月05日

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上宫警夜营八屯,冬冬街鼓朝朱轩。 玉阶霜仗拥未合,少年排入铜龙门。暗闻弦管九天上, 宫漏沉沉清吹繁。才明走马绝驰道...

2025年07月05日

豪不必驰千骑,雄不在垂双鞬.天生俊气自相逐, 出与雕鹗同飞翻。朝行九衢不得意,下鞭走马城西原。 忽闻燕雁一声去,回鞭挟弹...

2025年07月05日

女羞夫婿荡,客耻主人贱。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

2025年07月05日

双剑欲别风凄然,雌沉水底雄上天。江回汉转两不见, 云交雨合知何年。古来万事皆由命,何用临岐苦涕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益同年出生

杜羔

748年-829年

杜羔,字子瑕,唐朝官员。出身寒微,勤奋好学。通过科举入仕,在官场历经多职,以善于断狱和理政著称。其一生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为官期间秉持公正,颇受赞誉。

比李益小1岁

韦渠牟

749年-801年

韦渠牟,唐朝诗人、官员。年少时学习儒经,后信奉道教,又转而钻研佛教典籍。他擅长辩论,口才出众。凭借其才学受到唐德宗的赏识,仕途较为顺遂,历任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等职,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有诗作传世。

比李益大2岁

郑馀庆

746年-820年

郑馀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宰相、书法家,北魏中书令郑道昭五世孙。郑馀庆出身荥阳郑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任河南府参军、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因得罪宰相卢杞,被贬为郴州司马。唐德宗时,他历任饶州长史、国子司业、兵部侍郎、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因事罢相,贬为太子宾客。唐宪宗时,郑馀庆再次拜相,历任尚书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封荥阳郡公。唐穆宗时,他以太子少师致仕。郑馀庆一生历仕四朝,两次拜相,以清俭著称,且擅长文章,时人常求其撰写碑志。他还参与修订了《大唐新格》等律法。

比李益大2岁

赵宗儒

746年-832年

赵宗儒(746—832),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累官至宰相,以方正廉洁、精通礼学著称。他进士及第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元和六年(811)拜相,后罢为荆南节度使,入朝又任吏部尚书等职。穆宗时判太常卿,整顿礼乐;文宗时进位检校司空、太子太傅。卒年八十七,赠司徒,谥号“昭”。

比李益大2岁

灵澈

746年-816年

灵澈,唐代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幼年出家,后游历各地,与当时文人名士如刘长卿、皎然等交往甚密,以诗闻名。其诗风清丽,多写山水田园与禅理。

比李益大3岁

高崇文

745年-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