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游子吟

2025年07月05日

女羞夫婿荡,客耻主人贱。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李益

译文

女羞夫婿荡
女子因丈夫放荡而感到羞愧
客耻主人贱
客人因主人卑微而感到耻辱
遭遇同众流
命运与众人相同
低回愧相见
低头徘徊,羞于相见
君非青铜镜
你并非青铜镜
何事空照面
为何徒然映照我的面容
莫以衣上尘
不要因衣服上的尘土
不谓心如练
就认为我的心不似白绢般纯洁
人生当荣盛
人生应当追求荣华兴盛
待士勿言倦
对待贤士不可有丝毫倦怠
君看白日驰
你看那白日飞驰
何异弦上箭
与离弦之箭有何区别

词语注释

低回:徘徊,迟疑不决
练:白绢,比喻纯洁
荣盛:荣华兴盛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孟郊执笔的手在麻布衣袖下微微颤抖。贞元十二年(796年)的春风掠过溧阳县衙斑驳的粉墙,这位四十六岁的新任县尉望着案头家书,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湖州羁旅时见过的青铜镜——那镜面映照过多少游子憔悴的容颜,却照不见他们千疮百孔的心。

中唐的月光冷冽如霜。彼时藩镇割据的烽烟尚未波及江南,但科举失意的阴云已笼罩诗人半生。他在《游子吟》中写下"慈母手中线"的温婉后,笔锋陡然转入这首杂曲歌辞的凛冽。"女羞夫婿荡"四句,实为贞元年间士人漂泊的集体写照。据《唐摭言》载,当时举子"多羁旅艰辛",常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之叹。孟郊七试不第的屈辱,化作"客耻主人贱"的锥心之痛。

案头油灯爆出灯花,恍惚映出青铜镜的幽光。"君非青铜镜"的诘问,实则是诗人对命运的叩击。唐代铜镜常铸"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文,而孟郊反其意用之——这哪里是能照见真心的明镜?不过是把衣上风尘错认作心性污浊的昏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称其"鸣唐之不幸",恰在此处得见端倪。

更鼓传来三更声响,诗人笔下的"白日弦箭"已穿透时空。敦煌出土的《杂曲子》残卷显示,此类歌辞本为教坊配乐而作,孟郊却注入士人风骨。他以"人生荣盛"劝诫世人的背后,藏着《旧唐书》记载的残酷现实:贞元后期,"铨选失才"已成痼疾,多少寒士在等待中耗尽青春。那支离弦之箭,终究射穿了盛唐气象最后的幻影。

赏析

游子吟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漂泊者的精神困境。开篇"女羞夫婿荡,客耻主人贱"形成精妙对仗,通过女性与游子的双重隐喻,揭示尊严在流离中的脆弱性。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这种"主客关系的倒置"实为"对世态炎凉的尖锐批判"。

诗中"青铜镜"的意象极具张力。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镜本映照真实,却反衬出人际的虚妄",诗人以否定句式"君非青铜镜"道破世情冷漠,而"衣上尘"与"心如练"的对比,恰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言:"外表的风尘仆仆与内心的皎洁如练,构成游子最深刻的生存悖论"。

末四句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白日驰"与"弦上箭"的比喻,被葛晓音《八代诗史》誉为"盛唐气象的先声",其遒劲笔力既表达时光易逝的焦虑,又暗含建功立业的渴望。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特别激赏"待士勿言倦"的转折,认为这是"寒士文学中罕见的昂扬姿态,将个人遭际升华为普世的生命宣言"。

全诗情感脉络如潜流暗涌,从"低回愧相见"的隐忍,到"心如练"的孤高,最终升华为"人生当荣盛"的慷慨。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这种情感递进"完美诠释了魏晋风骨向盛唐精神的过渡",在游子题材中开辟出崭新的精神维度。

点评

名家点评

孟郊《游子吟》以质朴语言道尽人间至情,然其《杂曲歌辞·游子吟》则另见锋芒。明代文论家钟惺《唐诗归》有云:"东野(孟郊)诗如幽泉咽石,字字作金石声。'君非青铜镜'四句,以物喻人,刺世之深,令人脊冷。"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白日驰''弦上箭'之喻,将时光易逝、士不可辱之理,镌刻如碑铭"。

近代学者钱钟书于《谈艺录》中独辟蹊径:"'衣上尘''心如练'之对,非止写游子飘零,实暗讽世态炎凉。唐人写世相,未有如东野此作之刻骨者。"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则特别推崇诗中辩证思维:"前段写屈辱,后段倡昂扬,如枯墨中忽见朱砂点睛,此正唐人气骨所在。"

台湾学者叶嘉莹以诗心解诗:"'低回愧相见'五字,写尽千古寒士之窘,然转笔'人生当荣盛'又如云破月来,孟郊之诗,往往于绝望处生希望,此其所以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