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江南,烟水迷离中总藏着无数商妇的叹息。唐代长江流域商贸繁盛,瞿塘峡作为巴蜀咽喉,商贾往来如潮,却也让多少闺阁中人独守空房。《江南曲》正是这商妇怨的凝练表达——"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的嗔怪里,浸着中唐时期"重利轻别离"的社会真实。
诗人李益以乐府旧题写新愁,实则是将目光投向运河沿岸的市井生活。当时扬州"商胡离别下扬州"(元稹句),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张籍句),而水乡特有的"弄潮儿"意象更添深意。钱塘江潮"早知潮有信"的比拟,暗合《吴越春秋》中"潮水朝夕必至"的记载,将自然现象的守信与商人的失约形成诗性对照。
这二十字的小令,恰似一枚青瓷碎片,映照着中唐商品经济勃兴时,女性在传统婚姻秩序中的微妙困境。那些被潮声惊醒的清晨,商妇们数着浪花,把怨艾化作比兴——原来最动人的情诗,往往诞生在铜钱与等待的夹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