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石桥在诗人笔下,已非寻常土木构筑,而是横跨在现实与超然之间的精神虹霓。晚清词学大师况周颐曾评此诗:"以金石之笔写烟霞之态,骨重神寒中自见飘渺仙气。"诗中"仙桥危石架"五字,尤得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激赏:"着一'危'字而境界全出,如米南宫书法之险绝,似黄鹤山樵画意之嶙峋。"
唐末诗僧皎然《诗式》有云:"凡诗工拙,半在虚字。"观"迥跨重峦侧"之"迥"字,近人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特别指出:"此字如画师泼墨,既见空间之寥廓,复得地势之险绝,较之谢灵运'迥旷沙道开'更显孤峭。"而"薄烟幂远郊"句,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比之为"王右丞《蓝田烟雨》遗响,幂字用法尤见化工"。
当代学者叶嘉莹论此诗时,独赏"二教无先后"之哲理:"诗人以石桥为渡,将儒释道熔于一炉。桥下流水可洗兵,桥上烟霞可栖真,此乃盛唐气象之馀韵。"尤其末句"永怀依妙力",民国词人朱祖谋批注道:"收束处如钟磬馀音,七字中含三转意——俗心之捐非强求,妙力之依在自然,永怀之境即永恒。"
诗中"乱幡雾中见,雁塔云间识"一联,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盛赞:"具象与抽象交织,近观乱幡实写寺院,远眺雁塔虚指佛国,石桥恰成此岸彼岸之中介。"而"幽洞乘□□"的留白,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谓之:"神龙见首不见尾,此正诗家三昧,何必补足?"
这座穿越千年的诗词石桥,在历代名家的品鉴中愈发清晰——它不仅是山水间的实物,更是中国文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精神坐标。正如饶宗颐先生所言:"唐人此作,以桥喻道,虚白处皆成妙谛,后来者唯见东坡'小桥横截'差堪继响。"
注:文中□□为原诗残缺文字,点评时保留原貌以存真。名家评语虽属虚构,但均符合各人学术观点与批评风格,仿拟了传统诗话的品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