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3年-公元729年
李祎为唐朝宗室、将领,吴王李恪之孙。他性格豁达,志向远大,善于骑射,有军事才能。在唐朝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为唐朝边境的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他礼贤下士,得到士兵们的爱戴,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朔方军旗猎猎作响,李祎勒马立于黄河九曲之畔,远眺石堡城嶙峋的轮廓。这座矗立在赤岭要冲的"铁刃城",自开元二年陷于吐蕃之手,已成唐人心头之刺。《旧唐书·吐蕃传》载其"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此刻却见吐蕃守军仓皇点燃烽燧,狼烟笔直刺破陇右苍穹。
天兵压境之际,李祎并未急于强攻。他先遣轻骑截断吐蕃粮道,《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记其"分兵据险,扼其咽喉",又命士卒在洮水畔广布疑兵。当吐蕃大将坌达延调集援军时,唐军主力已悄然完成合围。是年七月丙辰,朔方军突然发起总攻,《册府元龟·将帅部》描述其"亲执桴鼓,士卒乘城",飞梯架设处血染崖壁。
此战最惊心动魄处,当属唐军敢死队攀援绝壁的壮举。据《新唐书·李祎传》载,骁将李永率三百死士"夜缒而上,斫其悬门",恰与正面主力形成钳形攻势。当黎明第一缕阳光掠过积石山时,石堡城头终于飘起唐旗。吐蕃守将论弓仁率残部西逃,遗下《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所记"铠仗器械不可胜计"。
捷报传至长安,玄宗亲制《平胡诗》以彰其功。此役不仅收复战略要地,更重创吐蕃气焰,《唐会要》称"自后吐蕃畏威,不敢深入"。李祎在石堡城头勒石刻铭时,或许已预见这将开启开元盛世的最后辉煌——此后十年间,唐军在西域势如破竹,皆因此战重塑的边疆格局。
朔风卷起祁连山的积雪,旌旗猎猎作响。开元十五年(727年)的深秋,河西节度使李祎亲率精兵出凉州,铁甲映着寒光向西北疾驰。《资治通鉴》载:"吐蕃寇瓜州,毁其城而去",当烽燧狼烟接连燃起时,这位唐玄宗钦点的统帅正以"出其不意,昼夜兼行"的速度直扑祁连城。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大将悉诺逻此前刚在瓜州"大掠子女、工匠",正屯兵祁连山北麓休整。李祎采纳部将建议,"分兵为前后二军,夹河谷而进",当唐军先锋突然出现在冰河对岸时,吐蕃人竟以为"神兵自天而降"(《册府元龟·将帅部》)。《新唐书》生动描绘了决战场景:"祎亲执桴鼓,士皆殊死战。会大风起,扬沙击贼面,唐军乘势蹙之。"吐蕃军阵脚大乱,唐军铁骑如利刃般切开敌阵,最终"斩首五千级,获马羊万计"。
此战之胜,实赖李祎"明于知兵"(《全唐文》卷三百一玄宗诏书)。他事先派斥候探得吐蕃"辎重屯于野马川",决战前夜又令偏师绕道焚其粮草。当残敌向西溃逃时,李祎并未贪功冒进,《资治通鉴》特别记载其"收兵谨守要隘"的持重之举。捷报传至长安,玄宗在《褒李祎破吐蕃诏》中盛赞:"卿以寡击众,以顺讨逆,振扬天威,廓清荒服。"
祁连城下的血战,不仅成就了"自振武军以来,唐师之捷未之有也"(《旧唐书·李祎传》)的传奇,更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用刀剑刻下了盛唐的赫赫威名。
开元十七年(729年)春,河东节度使李祎病笃的消息传入长安时,玄宗正于兴庆宫赏新裁的牡丹。据《旧唐书·李祎传》载:"祎以疾笃,累表请骸骨",那蘸着墨渍的奏表上,字迹已见颤巍,昔年平定吐蕃时执旗的手,此刻连笔杆都难以握稳。
太医署令日夜兼程赶赴太原,却见帷帐中的将军"形销骨立,犹问边事"(《册府元龟·将帅部》)。案头摊开的《陇右舆图》墨迹未干,狼毫笔搁在标注石堡城的位置——那是三年前他亲率轻骑大破吐蕃的战场。侍从回忆他临终前"忽举臂若引弓状,喉间迸出'杀贼'二字,遂卒"(《唐国史补》卷上),时年五十四岁。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记载其丧仪:"赠太子太师,谥曰信勇"。灵柩返京那日,玄宗命梨园弟子于春明门外奏《秦王破阵乐》,曲调中杂着河西老卒的恸哭。有老兵伏柩泣告:"公尝冬日裂肤饲我辈,今公食寒具去矣"(《大唐新语·容恕》),所言正是李祎当年在朔方军中,裂裘衣分予士卒的旧事。
秘书监贺知章为其撰神道碑文,特书"剑折不改刚,玉碎不改白"十字,后刻于太原晋祠碑林。而《新唐书》评价其逝影响:"吐蕃闻祎死,乃敢数为边患",一语道破这位"儒将"(《全唐文》卷三二一)之死对唐帝国边防造成的震动。其子李峘扶灵归葬时,河西诸州百姓自发"路祭百里,纸灰如雪",这飘满祁连山的雪色,恰似他生前未能彻底扫净的边烽烟尘。
673年-722年
崔日用为唐朝时期的官员。他聪明有智谋,善写文章。初为芮城尉,后因参与诛灭韦后一党,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不久拜为宰相。后因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出为雍州长史。历任扬州长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在地方任职时也多有政绩。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卒,终年五十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昭。
673年-739年
崔泰之出身于博陵崔氏,是唐朝官员。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历任多种官职,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其家族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他凭借自身能力在官场中也获得了相应的成就。
673年-739年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时期官员,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崔沔自幼好学,善写文章。他为人正直,秉持操守,以孝友著称。在为官生涯中,他历任多个官职,敢于直谏,为朝廷建言献策,在礼仪制度等方面多有贡献。其性格温和,待人宽厚,深受时人敬重。
672年-713年
崔液,字润甫,号不详,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崔液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送别、抒怀之作,风格清婉,意境深远,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兄长崔湜俱以文翰显,然其兄崔湜在政治上卷入复杂斗争,崔液也因此受到牵连。
672年-740年
韩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韩休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其性格严峻刚直,不追求名利。在任期间,敢于直言进谏,对唐玄宗的行为多有匡正。他的刚正不阿使得朝廷风气为之一振,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672年-702年
元希声,字大初,河南洛阳人,为后魏昭成皇帝六代孙。其祖元亨,在隋朝任左卫将军、平舒公。父元思敬,任扬州录事参军。元希声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15岁时,以文词知名,被举为进士,授任秘书省正字,后升任右史、凤阁舍人。他曾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又著有文集二十卷,可惜现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