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菊花开欲尽,荠菜拍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李端

译文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水乡的树叶泛黄时,洞庭湖畔霜降的夜晚。
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乘船听见商贾的叫卖声,夜宿在枫林之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在这里送你归去,茫茫然如同梦境。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再会不知是何日,前路曲折多山峦。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巫峡连接湘江口,迢迢远隔云雨间。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天晴时望见远帆,月落时听到渡口的鼓声。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人老自然多忧愁,水深难以急流行。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清夜高歌一曲,白发相对汀洲。
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与你在桂阳分别,让你在岳阳等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后来事情多变故,先前的约定成空。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树叶凋零雁哀鸣,洞庭湖波浪汹涌。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远山云雾如华盖,水边树木细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清晨出发行几里,傍晚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为何两地的忧愁,都在孤舟之中。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昨夜天空月光明,长河寒冷又清澈。
菊花开欲尽,荠菜拍来生。
菊花将开尽,荠菜又新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顺江而下船帆快,五两风遥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想问离去的人,可知投宿何处。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徒然让猿猴哀啸时,含泪面对湘潭的竹林。

词语注释

商估:商贾,指商人。
差池:差错,变故。
五两:古代测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竿顶,以测风向和风力。这里指风。
汀洲:水边平地或小洲。
极浦:遥远的水边。
荠菜:一种野菜,嫩叶可食。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创作背景

洞庭秋色里的离愁

中唐诗人笔下的《古别离二首》,以洞庭水国为布景,将商旅别情浸染在「叶黄霜落」的深秋图卷中。考其创作年代,当在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时期,长江流域商道繁忙而世道艰险的特殊历史阶段。诗中「行舟闻商估」的细节,折射出唐代水路商贸的兴盛,而「前路转多山」的忧虑,则暗合《旧唐书·食货志》所载商旅「遇盗阻风」的普遍困境。

巫峡云雨中的时空叠印

「巫峡通湘浦」的意象群,实为对南朝《巴东三峡歌》的化用。诗人以「迢迢隔云雨」重构了《水经注》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经典航道记忆,却将盛唐的畅达转为中唐的滞涩。「天晴见海樯」的壮阔与「月落闻津鼓」的孤寂形成张力,恰如《唐国史补》记载的商船「夜泊防寇」场景,在诗行间投下时代阴影。

白首汀洲的生命咏叹

下篇「木落雁嗷嗷」化用《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却以「远山云似盖」的工笔延续了南朝山水诗传统。值得注意的是「五两遥相逐」的细节——此乃唐代《开元占经》记载的候风器「五两」,暗示着商船竞发的实景。结句「泣对湘潭竹」用湘妃泪竹典故,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永恒的生命悲歌,在《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湘商水道上,留下永恒的文学回响。

赏析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以水国秋色为底色,将离愁别绪融入洞庭霜叶、巫峡云雨等意象群中,构成一幅流动的伤感画卷。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语淡而悲,似不经心,实乃锤炼至极",恰道出其表面平实、内里深沉的抒情特质。

意象的时空交响
诗中意象呈现鲜明的空间延展性:"洞庭霜落"与"巫峡通湘浦"形成横向的地理串联,而"天晴见海樯"至"月落闻津鼓"则完成昼夜的时间循环。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山水相衔、晨昏相继"的布局(见《唐代诗人丛考》),使离愁在广袤时空中获得立体呈现。尤以"木落雁嗷嗷"为妙笔,落叶与孤雁的垂直构图,暗合"人老自多愁"的生命坠落感。

情感的层递艺术
情感表达呈现三重递进:首段"茫茫似梦间"是迷惘的初别,中段"白首对汀洲"转入迟暮的苍凉,末段"泣对湘潭竹"则升华为永恒的哀恸。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特别激赏"清宵歌一曲"的抒情方式:"以短暂的歌声丈量漫长的孤寂,歌声歇处,愁绪愈显"。这种"欲说还休"的留白,正是唐代离别诗的高妙之境。

符号的隐喻系统
诗中暗藏多重隐喻符号:"五两"(古代测风器)象征漂泊无定,"荠菜"的顽强新生反衬人生易老。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在《盛唐诗》中解析:"湘潭竹"作为湘妃泣竹典故的化用,将个人离愁提升至神话悲剧高度,使私人情感获得历史厚重感。而"极浦树如毫"的远景微缩手法,恰似愁绪在天地间的无限弥散。

全诗最终在"孤舟"意象中达到情感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人别离之作,往往以舟车为愁心之具象",此诗正是通过舟行轨迹,将地理的遥远、时间的漫长与心理的煎熬三重维度,编织成永恒的离别咏叹。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首章"水国叶黄时"四句:
"霜枫商估之景,写别绪如见。'茫茫似梦'四字,尤得《楚辞》遗韵,恍惚间有屈子行吟泽畔之悲。"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次章"巫峡通湘浦":
"连用'通''隔''见''闻'四字,使千里烟波具在尺幅。末句'白首对汀洲',较之'青枫浦上不胜愁'更添岁月沧桑。"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总评:
"二首皆以洞庭为眼,前篇如商角声咽,后篇似蕤宾铁响。'极浦树如毫'五字,真所谓咫尺万里。"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远山云似盖"联:
"状物入神,云树皆作愁态。较老杜'星垂平野阔',别是一种凄迷境界。"

日本·森槐南《唐诗选评》特赏结句:
"以空灵之笔收束——猿啸竹泣之间,万千离恨俱在无言。较之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更觉情味悠长。"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补论:
"两首古别离实为连章体,前篇重空间之隔,后篇重时间之阻。'后期''前期'二语,直抵得江淹《别赋》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