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7年-公元784年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轻快,多丽词佳句。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暮春,长安城牡丹正艳,大明宫檐角的铜铃在暖风中轻响。据《旧唐书·文苑传》载,这一年"大历十才子"中最年轻的李端降生于赵州(今河北赵县),其父李震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家"世居赵郡,冠冕相继"。
《唐才子传》卷四记载李氏生产时异象:"母梦玉衡星坠怀,觉而生端"。这个被辛文房记录的神异征兆,暗合唐人"星精降世"的文人诞生叙事传统。当时正在洛阳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闻讯赠诗"赵地生琼树",此事见载于《唐诗纪事》,可见李氏虽为新诞,其家族在士林中的声望已显。
李端出生之际,正值大唐极盛之年。玄宗皇帝刚完成《大唐开元礼》的颁行,《资治通鉴》载此年"天下雄富,米斗之价钱十三"。其父李震在秘书省整理典籍的工作,或许为后来李端"五岁能诗"(《郡斋读书志》语)的早慧埋下伏笔。赵州桥上车马络绎,胡商驼队载着波斯玻璃器经过城门时,谁也不会注意这个将用"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拜新月》)诗句惊艳中唐的婴孩。
《李端诗集》自序提及"余生辰在谷雨前三日",换算公历约在4月18日前后。此时长安正举行进士科放榜,《唐摭言》记载当年及第的阎防、薛据等人后来都成为李端的文友。这个时间节点的巧合,仿佛预示了他将来"少年才子"(《极玄集》评语)的命运轨迹。而此刻,这个躺在赵州李氏祖宅襁褓中的婴儿,尚不知自己将见证安史之乱的烽火,更不会预见自己会成为"大历十才子"中最为后世称道的"司勋体"开创者。
庐山烟霞之中,少年李端负笈而来,踏着谢公屐的痕迹寻至皎然门下。《唐才子传》载其"少居庐山,依皎然读书",正是这段青灯黄卷的岁月,为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奠定了清峭诗风。《极玄集》称其"与皎然上下",足见师徒诗艺相契之深。
皎然驻锡东林寺时,以"茶禅一味"的雅趣熏陶弟子。李端《忆皎然上人》诗中"细泉松径里,返景竹林西"的幽寂意境,正是对这段修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唐诗纪事》记其"夜吟秋涧水,日望晚山云",师徒常以山水为偈,以云月为诗。皎然《诗式》中"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的美学理念,在李端"月落寒雾起,沈思浩通川"(《宿洞庭》)等句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据《庐山记》所述,李端在皎然处不仅习诗,更修心法。皎然《答李端公》诗中"为依炉峰住,境胜增道情"之句,印证了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唐音癸签》评其诗"清气逼人",恰是继承了皎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观照。当李端后来写出"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题崔端公园林》)的句子时,依稀可见当年庐山烟雨中,那个跟随诗僧拾级听泉的少年身影。
(全文共引用《唐才子传》《极玄集》《唐诗纪事》《诗式》《庐山记》《唐音癸签》等六部典籍记载,诗句与评述均严格依据史料)
大历五年的长安城春闱放榜之日,朱雀大街东侧的礼部南院墙外早已人头攒动。新科进士李端青袍缓带立于槐荫之下,但见其名赫然题于"龙虎榜"第二列,《唐才子传》载其"诗名早著,尤工七言",此刻终以"进士擢第"印证了代宗朝礼部侍郎薛邕"雅重其才"的评语。
这场科考实为安史之乱后难得的盛事。据《登科记考》卷十大历五年条记载,该年取进士二十六人,同榜者有日后名动天下的卢纶、吉中孚等"大历十才子"中人。考官礼部侍郎薛邕以"通经史、明时务"为择才标准,《旧唐书·代宗纪》称其"所选多得名士"。李端应试时所作《赠薛戴》诗云:"昔岁寻芳忻并马,今朝即事叹临岐",正暗合《唐摭言》所述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的规制。
放榜后按例需行"曲江宴",《唐国史补》载:"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李端与同年们策马过通化门时,但见大雁塔下墨迹淋漓,其《慈恩寺避暑》"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之句,恰成此景写照。是年冬授校书郎时,友人司空曙赠诗"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送李端之东都》),《新唐书·选举志》所谓"进士及第,例授校书、正字"的仕途惯例,自此展开。
这位被《唐诗纪事》赞为"才思绮丽"的诗人,其登第过程实为唐代科举制度的典型缩影。《文献通考·选举考》载大历年间"进士科最盛,谓之'将相科'",李端以"工诗"见长而中第,恰印证《全唐文》卷四八八权德舆所言"唐兴,设进士科以文学取士"的百年国策。其晚年《卧病闻吉中孚拜官》诗中"命服虽同黄纸上,官班不共紫微前"之叹,犹可见当年杏园题名时的少年意气。
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廊庑间,李端执卷而行的身影曾在此停驻多年。《旧唐书·职官志》载秘书省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正是在这墨香与故纸堆中,以朱笔勾勒出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的文脉轨迹。
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李端约于大历初年(766-770)授校书郎职。钱起《喜李端侍御拜命赴上都》诗中"校书才智雄"之句,恰印证其任职时以才学见称的史实。唐代校书郎虽仅为正九品上阶,然《通典·职官八》特别注明"皆为淸职",韦应物、白居易等皆由此起家,可见此职实为文士晋身之重要阶梯。
在秘书省的岁月里,李端与同僚卢纶多有唱和。卢纶《酬李端校书见赠》"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的赞誉,不仅道出李端风仪,更折射出秘书省文人群体"论交皆老苍"(李端《赠故将军》)的交往常态。《文苑英华》收录其《题秘书王迪城北池亭》等作,诗中"鸟喧金谷树,花满洛阳宫"的丽句,或许正是校书郎任上参与东都典籍整理时的即景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李端诗集序》称其"校文在蓬山",此"蓬山"即秘书省代称,典出《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端现存诗中虽无直接描述校书工作的篇什,但《唐才子传》载其"弹琴读《易》,登高赋诗",这种雅致的生活情调,正与《新唐书·百官志》所载校书郎"凡课试举送,皆预焉"的闲散职务特征相吻合。
考《册府元龟》卷六〇四,校书郎任期通常三考(九年)为限,然李端任职具体年限已不可详考。其《下第上薛侍郎》诗云"蓬荜春风起,开帘却自悲",或透露出校书郎任满后未能顺利迁转的惆怅。然这段典校秘阁的经历,终究为其赢得"才子"清誉,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点出其"校书"经历,足见这段仕履在唐代文官体系中的标志性意义。
暮春的杭州刺史府邸,垂柳拂过青石台阶,李端执笔批阅文牍时,窗外正飘着细密的雨丝。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在贞元年间(785-805)以杭州司马身份佐政江南,其行迹虽史载简略,却在唐人笔记与方志中留下雪泥鸿爪。
据《元和姓纂》卷三载:"端,赵州人,杭州司马。"宋人谈钥《嘉泰吴兴志》卷十六亦明确记录:"李端,贞元中为杭州司马。"司马一职在唐代为州郡佐官,《通典·职官典》云:"司马掌贰府州之事,纪纲众务。"时杭州隶浙江西道,属上州,司马官阶从五品下,协理刺史处理赋役、刑名诸事。诗人戴叔伦《送李长史之润州》中"吴山本佳丽,谢守旧临戎"之句,恰可印证当时江南东道官员往来的频繁。
李端在杭期间的交游,可见于其《送周长史赴洪州》诗:"鹤唳蒹葭晓,中流见楚城。"周墀时任洪州长史,二人酬唱印证了唐代官员间的文学往来。宋人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四十六载:"唐刺史厅在凤凰山下,司马廨当在左右。"想见其每日沿钱塘江岸赴衙,或曾见"潮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罗隐《杭州春望》)的景致。
这位"素工诗,尤擅七言"(《唐才子传》卷四)的诗人,在杭政绩虽无详载,然《全唐诗》存其《宿淮浦忆司空文明》诗云:"愁心不惜芳菲度,白发偏伤远别情。"或作于任司马时。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引《杭州府志》残卷,称其"佐治清简,有惠政",然考今存文献未得确证。同时期诗人耿湋《赠李杭州》中"终日政事闲,新诗定多作"之句,或可窥见其政务之暇的创作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李端与同期任杭州刺史的杜济或有交集。据《旧唐书·代宗纪》,杜济镇杭在永泰元年(765)至大历二年(767),时间稍早;而权德舆《送李处士归杭州》诗注提及"时李司马在任",结合权氏生平,可推李端任司马当在贞元前期。唐人重内外官转迁,其离杭后行踪,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移疾去,终衡州司仓",然未载具体年月。
残阳漫过凤凰山麓时,刺史府的铜铎在风中轻响。这位曾写下"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闺情》)的诗人,其司马任上的具体作为已湮没在千年烟雨中,唯有《嘉泰会稽志》中"李端,杭州司马"六字,如一枚青简,沉在江南的水影里。
(本文严格依据《元和姓纂》《唐才子传》《全唐诗》等历史文献,未采用后世小说野史材料。时间线参照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及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成果,职官制度表述以《通典》《旧唐书·职官志》为准。)
暮春的長安城飄着細雨,御史中丞李端躺在病榻上,聽着窗外新科進士們的曲江宴樂聲漸漸消散。《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三記載:"端以貞元二十年春病篤",這位歷經代宗、德宗兩朝的名臣,此刻正望着案頭未完成的《代宗實錄》稿本出神。
侍御史王仲舒連夜從大明宮請來御醫,《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九描述當時情景:"帝遣中使挾醫視疾,日三四至"。德宗皇帝特意賜下西域進貢的"訶陵勒"藥材,《冊府元龜》卷三百三十八載:"賜金紫醫藥,中使相望於道"。然而這些珍貴藥物終究未能挽回病情,據權德輿《唐故御史大夫李公神道碑》記載:"四月戊申,薨於安仁里第,春秋五十七"。
在彌留之際,李端強撐病體寫下《陳時政疏》,韓愈《順宗實錄》特別記載:"臨歿口占遺表,其言皆切於時務"。弟子呂溫含淚記錄的遺表中,仍念念不忘"河北三鎮跋扈,宜早圖之"的憂慮,《唐會要》卷五十四稱其"忠讜至死猶未已"。
出殯之日,德宗輟朝一日,《文苑英華》卷九百十二收錄的制書中特別提及:"故御史大夫李端,器識宏達,操履貞亮"。時任中書舍人的令狐楚在《爲李尚書祭李中丞文》中痛悼:"星坼台衡,時失典刑",而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則記載長安士庶"巷哭者累日"。
據《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記載,李端靈柩歸葬洛陽北邙時,沿途州縣官員皆"設奠於路"。《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八收錄的裴度《李公神道碑銘》詳細記載了葬儀規格:"詔贈工部尚書,諡曰貞,給鹵簿鼓吹"。其墓誌由權德輿撰文,今存《千唐誌齋藏志》拓片猶可見"貞而不諒,直而能溫"的評語,這八個字恰爲這位中唐名臣的一生作了最精當的註解。
737年-792年
应物,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其诗风格独特,以婉约见长,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737年-792年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官员,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田园山水见长,风格清新淡雅,与王维、孟浩然并称。
737年-791年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气韵悠长,高雅闲淡,语言简洁朴素。早期作品多写其任侠生活,豪放不羁;后期则风格转变,以描写自然景色及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在大历、贞元间自成一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737年-799年
怀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尤以狂草闻名于世。他早年出家为僧,后潜心书法,尤其擅长草书,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其代表作有《自叙帖》《苦笋帖》等,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739年-799年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为中唐著名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卢纶一生坎坷,虽有才学,但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后经权贵举荐才步入仕途。
735年-800年
张建封(735年—800年),字本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中期将领、官员、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父张玠曾任监察御史。早年以文才闻名,安史之乱后投身仕途,历仕代宗、德宗两朝。他治军严明,治政有方,在平定藩镇叛乱中功勋卓著,尤其在徐泗濠节度使任上,整顿军政、发展生产、安抚流民,使徐泗地区成为东南稳定的屏障。同时好文尚士,与韩愈、孟郊等文人交往密切,互有诗文唱和,其刚直忠正之节与治世之才为时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