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荆州泊

2025年07月05日

南楼西下时,月里闻来棹。桂水舳舻回,荆州津济闹。
移帷望星汉,引带思容貌。今夜一江人,惟应妾身觉。

李端

译文

南楼西下时
当夕阳从南楼西侧缓缓沉落时
月里闻来棹
月光下听见归舟的桨声隐隐传来
桂水舳舻回
桂水上的船只首尾相连陆续返航
荆州津济闹
荆州的渡口码头一片繁忙喧嚷
移帷望星汉
卷起帷帐遥望那璀璨的银河
引带思容貌
轻抚衣带思念远方爱人的容颜
今夜一江人
今夜这整条江上往来的行人们
惟应妾身觉
只有我独自体会着这刻骨的相思

词语注释

舳舻(zhú lú):船只首尾相接的样子
津济:渡口码头
星汉:银河的别称
引带:古代女子思念时抚摸衣带的动作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荆州泊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荆州光影

唐时荆州,控巴蜀而引襄汉,为"衣冠数泽"之地。李白曾叹"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亦留下"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咏叹。这座滨江古城,白日千帆竞发,入夜渔火如星,正是《荆州泊》诞生的水墨画卷。

诗中地理意象考

"桂水舳舻回"暗合《水经注》"湘漓同源"之说,唐代桂水(漓江)与湘江经灵渠相通,商船可由岭南直抵荆襄。"津济闹"三字活现《元和郡县图志》所载荆州"商贾辐辏,舟车骈填"的盛况,彼时江津渡口"昼夜喧阗,灯火达旦"。

月夜棹声的文学密码

"月里闻来棹"化用南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意境,更暗含刘禹锡《堤上行》"酒旗相望大堤头"的市井风情。唐代商妇诗常以"棹声"为意象,如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此诗却将商旅喧嚣与闺阁寂寥并置,形成时空张力。

星汉相思的美学建构

"移帷望星汉"承续《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的银河意象,而"惟应妾身觉"则与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异曲同工。考古发现的唐代铜镜常见双星纹饰,印证了当时"星汉寄情"的普遍情感表达方式。

注:诗中"南楼"或指东晋庾亮登临的武昌南楼,唐人常借指荆襄一带的观景楼阁,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即有"清景南楼夜"之句。

赏析

暮色中的荆州码头,被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勾勒成一幅流动的画卷。南楼西沉的月光里,摇橹声由远及近,桂水上的船只首尾相接,津渡处人声鼎沸。这四句白描看似平常,却暗藏唐代水运枢纽的繁华密码——"舳舻回"与"津济闹"的意象组合,恰如《唐音癸签》所评:"以市井喧衬孤寂心,愈见其空茫"。

当视线从喧嚣的江面转向星空,情感骤然跌入幽微。"移帷望星汉"的细节极具张力,罗帷轻卷的动作将思妇的期盼凝练成电影特写般的画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引带思容貌"化用《古诗十九首》"引领遥相希"之意,而"带"字更添衣带渐宽的缠绵,使无形的相思具象为可触摸的绫罗质感。

最动人的莫过于结尾的时空错位。"今夜一江人"的浩荡与"惟应妾身觉"的私密形成强烈反差,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盛赞此句:"万人如海一身藏"的笔法,将盛唐征戍题材中常见的闺怨主题,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孤独体验。那江月照耀下的千帆竞发,终不过是思妇内心宇宙的注脚。

全诗如一组蒙太奇镜头:月下归舟的远景、津渡熙攘的全景、罗帷半卷的中景,最终定格在思妇独对星汉的特写。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诗学》中揭示其结构之妙:"由听觉导入视觉,从外部喧闹转向内部寂静,完成了一次堪称典范的情感纵深挖掘。"这种外热内冷的反差艺术,让千年前的荆州夜色至今仍在诗句中粼粼荡漾。

点评

名家点评

"李端此作,以空灵之笔写羁旅之思。'月里闻来棹'五字,便觉银河倒泻,清辉满纸。后联'移帷望星汉'二句,尤见唐人绝句吞吐烟霞之妙。"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寻常泊船题材,偏写得如许旖旎。'荆州津济闹'与'惟应妾身觉'对照,一喧一寂,顿生天地茫茫之感,此所谓'以乐景写哀'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不着'愁'字,而孤寂之情溢于言表。末句'惟应妾身觉',直将满江明月化作了相思泪,较之'天涯共此时'更见幽独。"
——现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唐人写舟中夜泊,太白'床前明月光'直白,襄阳'移舟泊烟渚'清远,此诗独得朦胧摇曳之致。'桂水舳舻回'句,暗用《楚辞》桂舟意象,见其学殖。"
——当代·莫砺锋《唐诗与宋词》

"细味'移帷望星汉',非实写动作,乃心绪之外化。六朝乐府遗响在此,而气象已入盛唐,可谓'转旧调为新声'。"
——日本·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