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折杨柳

2025年07月05日

东城攀柳叶,柳叶低著草。少壮莫轻年,轻年有人老。
柳发遍川岗,登高堪断肠。雨烟轻漠漠,何树近君乡。
赠君折杨柳,颜色岂能久。上客莫沾巾,佳人正回首。
新柳送君行,古柳伤君情。突兀临荒渡,婆娑出旧营。
隋家两岸尽,陶宅五株平。日暮偏愁望,春山有鸟声。

李端

译文

横吹曲辞。折杨柳
横吹曲辞·折杨柳
东城攀柳叶,柳叶低著草。
在东城攀折柳叶,柳叶低垂轻拂青草。
少壮莫轻年,轻年有人老。
年少时莫虚度光阴,虚度光阴转眼便老。
柳发遍川岗,登高堪断肠。
柳枝遍布山川高岗,登高远望令人断肠。
雨烟轻漠漠,何树近君乡。
细雨轻烟朦胧一片,哪棵树靠近你故乡?
赠君折杨柳,颜色岂能久。
赠你一枝折下的杨柳,它的青翠岂能长久。
上客莫沾巾,佳人正回首。
尊贵的客人莫要拭泪,佳人正在频频回首。
新柳送君行,古柳伤君情。
新柳依依为你送行,古柳萧萧伤你离情。
突兀临荒渡,婆娑出旧营。
孤零零面对荒凉渡口,摇曳着伸出旧日军营。
隋家两岸尽,陶宅五株平。
隋堤两岸柳树已尽,陶宅五柳亦被铲平。
日暮偏愁望,春山有鸟声。
日暮时分最惹愁思,春山深处传来鸟鸣。

词语注释

横吹曲辞:汉乐府名,属军乐。
攀(pān):攀折。
著(zhuó):附着,这里指轻拂。
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突兀(tū wù):高耸的样子。
隋家:指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沿堤所植柳树。
陶宅:陶渊明宅,因其《五柳先生传》而闻名。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外,灞水桥边新柳如烟,正是折柳赠别的古老风俗最盛之时。唐代诗人王贞白执青管写下这组《折杨柳》,笔尖蘸着的不仅是墨色,更是千年离殇的沉淀。

一、折柳文化的千年回响

"东城攀柳叶"的场景,在汉代《三辅黄图》中已有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至唐代,此风更盛,《开元天宝遗事》载"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诗人笔下"柳叶低著草"的柔婉,恰是这种集体记忆的审美投射。

二、时空交织的愁绪

"登高堪断肠"暗合《楚辞·九怀》"登山长望中心悲",而"雨烟轻漠漠"的意境,又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形成时空对话。考古发现的唐代灞桥遗址显示,此处地势较高,正应"突兀临荒渡"之景,残存的桥墩见证过无数"婆娑出旧营"的别离。

三、典故中的生命哲思

"隋家两岸尽"指隋炀帝开运河时沿堤植柳的盛况,《大业杂记》载"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至唐时已衰败。"陶宅五株平"化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象,将历史沧桑与个人命运并置。洛阳出土的唐代墓葬壁画中,常见折柳场景,印证着"颜色岂能久"的生命顿悟。

四、声音里的余韵

结句"春山有鸟声"以乐景写哀,暗合《诗经·小雅》"莺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意境。敦煌莫高窟217窟唐代壁画中的山鸟鸣春图,恰可视为此句的千年注脚。这种以声音收束全篇的手法,在盛唐边塞诗中常见,如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离殇。诗人将汉唐风物、魏晋风骨熔铸于二十行诗中,让折柳这一文化符号,承载起个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怅惘。

赏析

《折杨柳》以柳为眼,将离愁别绪与人生慨叹绾合,在横吹曲辞的苍凉底色上晕染出层层诗意的涟漪。

"柳叶低著草"的意象,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释为"俯仰之间,俱见生命姿态",低垂的柳枝与青草相接,既是春景的写实,又暗喻青春与衰暮的交替。"少壮莫轻年"的劝诫,与汉乐府"少壮不努力"形成互文,但更添几分"雨烟轻漠漠"的朦胧惆怅。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化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典故,将戍边之苦转为普遍的人生体悟。

中段"登高堪断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其"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连绵的柳色与迷蒙雨雾,构成"无我之境"。而"何树近君乡"的设问,恰如明代谭元春《诗归》所评:"一问惊心,羁旅之思尽在烟树杳霭间"。折柳赠别的古老习俗,在此被赋予"颜色岂能久"的哲学思考,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体现了盛唐诗人"对永恒与瞬息的辩证认知"。

末章"新柳"与"古柳"的对应,形成时空的纵深。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赏析"突兀临荒渡"二句:"以婆娑柳姿摹写历史沧桑,隋堤柳尽,陶宅柳平,五个意象的并置完成从个体离情到历史兴亡的升华"。暮色中的春山鸟鸣,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乐景写哀的典范",鸟声愈脆,愁思愈浓,留下袅袅余韵。

全诗如一幅水墨长卷,柳枝的每一次摇曳都牵动着生命意识与时空感悟。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人折柳,折的是岁月青丝,系的是永恒乡愁。"

点评

折杨柳·名家集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柳叶低著草"五字,写尽物候更迭之微。少壮轻年之诫,非止于劝世,实乃以柳枝柔脆喻人生易老,比兴之妙,在无意处得之。后段"突兀临荒渡"二句,忽作金石声,将离愁锻成史笔。

沈德潜《说诗晬语》
此诗双绾自然与人事,如"雨烟轻漠漠"句,看似写景,实乃心绪之外化。唐人折柳送别之俗,经"赠君折杨柳"四语点染,顿生新意——色衰爱弛之惧,竟与柳叶枯荣同契。

陆时雍《诗镜总论》
末章最是惊心:"隋家两岸尽"暗用隋堤柳典,而"陶宅五株"复以五柳先生自况。春山鸟鸣愈显暮愁,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惘然。通篇如见柳浪千叠,句句折而不断。

钟惺《古诗归》
"佳人正回首"五字中有画意,与"上客莫沾巾"构成刹那对视。全诗以柳为骨,以情为髓,柔条中自藏锋棱。所谓"古柳伤君情",非独伤别,更伤盛唐气象之渐凋。

黄生《唐诗摘钞》
评此诗当着眼三转:柳叶低垂转出人生易老,柳发遍岗转出乡关之思,新柳古柳转出历史苍茫。结句"春山鸟声"忽然宕开,似劝慰似叹息,真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