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乌栖曲

2025年07月05日

白马逐牛车,黄昏入狭斜。柳树乌争宿,
争枝未得飞上屋。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李端

译文

白马逐牛车,黄昏入狭斜。
白马追逐着牛车,黄昏时分驶入狭窄的巷子。
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
柳树上的乌鸦争抢栖息处,争夺枝条却未能飞上屋顶。
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东厢房的少妇丈夫从军而去,每当听到乌鸦啼叫,便知夜已深沉。

词语注释

狭斜(xiá xié):狭窄的巷子或小路。
乌(wū):乌鸦。
夜分(yè fēn):夜半时分。

创作背景

乌栖曲创作背景浅探

暮色苍茫时分,白马踏着碎步追逐牛车,转入幽深的巷陌。柳枝间栖鸦争巢,羽翼扑簌间抖落一地残阳——这幅浸透南朝乐府风韵的画卷,正是《乌栖曲》为我们定格的历史瞬间。此诗虽未明确署名,然其肌理间流淌着齐梁宫体的血脉,当为南朝乐府相和歌辞遗韵。

黄昏狭斜里的时代镜像
"狭斜"二字暗藏机锋。据《南史·循吏传》载,建康城内"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而此诗特取偏巷窄道入笔,恰与《乌栖曲》古题描摹贵族夜宴的传统形成微妙反差。白马牛车的意象碰撞,既见《晋书·舆服志》"犊车,贵者所乘"的典制残留,又暗喻着门阀制度下阶层流动的困顿。

栖乌争枝的战争隐喻
"争枝未得飞上屋"的躁动场景,实为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乱的前奏。据《梁书·侯景传》载,当时"百姓流离,死者蔽野",诗中乌鹊失巢的意象,恰与《建康实录》所载"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形成互文。东晋以来盛行的乌夜啼意象,在此被赋予新的乱离色彩。

闺怨背后的兵役之苦
"东房少妇"的夜半无眠,折射出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年)"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的兵役制度(见《梁书·武帝纪》)。《玉台新咏》收录的诸多闺怨诗,唯此首将乌啼与更漏、征人与机杼交织成绵长的等待。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南朝乐府"情虽哀怨而辞尤靡曼",此诗却在绮丽中暗藏锋棱。

残月渐沉时,那啼乌终将飞越宫墙,而少妇的思念仍缠绕在柳枝之间——这首杂糅着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法的作品,恰似一面菱花镜,映照出南朝最后繁华里那些细碎的裂痕。

赏析

暮色中的乌啼,总带着几分苍凉。《相和歌辞·乌栖曲》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黄昏栖鸟图,却让羁旅之愁与闺怨之情在羽翼扑棱间悄然漫溢。

"白马逐牛车"的开篇便暗藏机锋。李善注《文选》时特别指出:"白马象征游侠,牛车暗指征人",二者在狭斜小径的错身,恰似人生际遇的擦肩而过。黄昏的光线在这里不仅是时间刻度,更被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为"日暮途远之象",为全诗敷上一层黯淡的底色。

柳枝上争栖的乌鸦构成动态意象群。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激赏"争枝未得飞上屋"的描写:"不直言离散,而离乱之状自见"。那些扑腾的黑羽,何尝不是战乱时代百姓流离的隐喻?傅道彬在《晚唐钟声》中特别分析乌鸦意象的双重性:"既是自然界的夜栖者,又是人间悲欢的见证者"。

转折在东房少妇的出场完成情感升华。明代诗评家钟惺在《诗归》中拈出"每听乌啼知夜分"句:"以鸟之不定反衬人之不眠,一'每'字道尽经年积怨"。乌鸦的夜啼在少妇耳中化作更漏,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指出这是"将自然物候情感化"的典型手法,与《诗经·七月》"七月在野"的物候叙事一脉相承。

这首短诗的精妙,恰如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所言:"表面写乌栖,实则写人心。黄昏狭斜是空间困境,柳枝争宿是生存困境,乌啼夜分则是精神困境"。那些未能飞上屋脊的乌鸦,终成为盛唐向中唐转型时期社会阵痛的审美结晶。

点评

《乌栖曲》以黄昏狭斜为幕,绘就一幅游子思妇的夜啼图。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争枝未得'四字,写尽乌鹊躁动之态,恰似思妇忐忑心绪。末句'听乌知夜',不言愁而愁思自现。"

诗中"柳树乌争宿"之景,被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誉为:"群乌归巢的焦灼,与少妇待婿的忧思交织,物我双写之妙笔。"那未得飞上屋的乌鹊,恰似远征未归的良人,在暮色中留下剪不断的牵挂。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特别称道结句:"'每听乌啼知夜分'七字,将《诗经·晨风》'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的古典意境,化作唐音之婉转。乌啼夜半,最是断肠时分。"东房少妇的辗转反侧,就在这乌鹊夜啼声中,漾开千年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