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相和歌辞·昭君词创作背景
暮色染透未央宫的飞檐时,长安的玉楼台阁正浸在皎皎月色中。相传这首《昭君词》诞于建昭年间,当掖庭的画师毛延寿索贿不成,将王嫱的画像点入瑕疵,便注定明妃的命运将如琵琶弦上的幽咽,在历史的青简上刻下凄艳的痕迹。
史载竟宁元年春,匈奴呼韩邪单于三入长安求亲。汉元帝翻阅待诏宫女图册时,忽见一女子黛眉如远山,眸光似寒星——正是被刻意丑化的王昭君。待真人觐见时,帝王惊觉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然天子金口已诺,只得忍痛赐嫁。班固《汉书·匈奴传》记"单于欢喜"之态,而长安城头的汉月,却从此照着两处相思。
诗中"李陵初送子卿回"暗引苏武牧羊十九载的典故。天汉元年,中郎将苏武持节出使匈奴,期间历经李陵劝降、北海牧羊等事,至始元六年方得归汉。此句以苏武的忠贞反衬昭君远嫁的无奈,那轮见证过苏武归来的汉月,如今又照着昭君远行的毡帐,历史的回响在此刻重叠。
玉门关外的风沙里,昭君的琵琶声混着驼铃。据《西京杂记》载,她出塞时身披红斗篷,怀抱琵琶,马上回望长安千门万户的剪影,恰似诗中"玉楼台"的意象。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此作归入"相和歌辞",正是因其延续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以明月为镜,照见家国离殇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残存的汉代简牍记载,呼韩邪单于得昭君后号"宁胡阏氏"。而长安的未央宫前,元帝却因思念这位明妃,将宫女画像尽数付之一炬。千载之后,当我们重读"千门万户玉楼台"的句子,仍能想见那个决绝的背影——她带着整个长安的月光走向塞外,把汉家宫阙的倒影,永远留在了诗词的涟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