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昭君词

2025年07月05日

李陵初送子卿回,汉月明明照帐来。
忆著长安旧游处,千门万户玉楼台。

李端

译文

李陵初送子卿回
李陵初次送别子卿归来
汉月明明照帐来
汉地的明月皎洁,照亮了帐篷
忆著长安旧游处
回忆起长安旧日游玩的地方
千门万户玉楼台
千门万户间,玉砌的楼台亭阁

词语注释

子卿:指苏武,字子卿,西汉时期著名的使节
帐:帐篷,这里指军营或住所
玉楼台:用玉石装饰的楼台,形容建筑华美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昭君词创作背景

暮色染透未央宫的飞檐时,长安的玉楼台阁正浸在皎皎月色中。相传这首《昭君词》诞于建昭年间,当掖庭的画师毛延寿索贿不成,将王嫱的画像点入瑕疵,便注定明妃的命运将如琵琶弦上的幽咽,在历史的青简上刻下凄艳的痕迹。

史载竟宁元年春,匈奴呼韩邪单于三入长安求亲。汉元帝翻阅待诏宫女图册时,忽见一女子黛眉如远山,眸光似寒星——正是被刻意丑化的王昭君。待真人觐见时,帝王惊觉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然天子金口已诺,只得忍痛赐嫁。班固《汉书·匈奴传》记"单于欢喜"之态,而长安城头的汉月,却从此照着两处相思。

诗中"李陵初送子卿回"暗引苏武牧羊十九载的典故。天汉元年,中郎将苏武持节出使匈奴,期间历经李陵劝降、北海牧羊等事,至始元六年方得归汉。此句以苏武的忠贞反衬昭君远嫁的无奈,那轮见证过苏武归来的汉月,如今又照着昭君远行的毡帐,历史的回响在此刻重叠。

玉门关外的风沙里,昭君的琵琶声混着驼铃。据《西京杂记》载,她出塞时身披红斗篷,怀抱琵琶,马上回望长安千门万户的剪影,恰似诗中"玉楼台"的意象。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此作归入"相和歌辞",正是因其延续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以明月为镜,照见家国离殇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残存的汉代简牍记载,呼韩邪单于得昭君后号"宁胡阏氏"。而长安的未央宫前,元帝却因思念这位明妃,将宫女画像尽数付之一炬。千载之后,当我们重读"千门万户玉楼台"的句子,仍能想见那个决绝的背影——她带着整个长安的月光走向塞外,把汉家宫阙的倒影,永远留在了诗词的涟漪之中。

赏析

《相和歌辞·昭君词》以昭君出塞的经典题材为载体,通过李陵、苏武的典故与昭君境遇的叠合,构建出跨越时空的苍茫意境。诗中"汉月明明照帐来"一句,被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评为"以永恒的月光勾连故国记忆,帐幕与玉楼的意象对比,将流落异域的孤独感具象化"。这轮汉月既是实景,更是长安的象征,清冷的月光穿透塞外毡帐,照见游子无法安放的乡愁。

"忆著长安旧游处"的转折,展现了王昭君心理空间的剧烈切换。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千门万户玉楼台"的繁华图景,以密集的宫廷建筑意象反衬塞外荒凉,形成'记忆中的盛景'与'现实中的孤寂'双重镜像"。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与李白"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异曲同工,但更侧重女性视角下对故国生活细节的追忆。

诗中隐含的"送归—独留"结构耐人寻味。莫砺锋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李陵送苏武归汉的典故,暗喻昭君终生不得归的宿命,'初送'二字暗含命运转折的残酷性"。当苏武持节荣归时,昭君却永远滞留胡地,这种历史人物的命运互文,强化了诗歌的悲剧张力。

全诗情感表达极具层次感,从"明明"月光的客观描摹,到"忆著"的主观情思,最终升华为"千门万户"的磅礴意象。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其"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选取毡帐月光、宫阙剪影等细节,将个人乡愁扩展为对文明冲突的深沉观照,使边塞诗传统获得新的美学维度"。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气象:
    "太白'汉月明明照帐来'句,如水晶帘外冰轮挂,清辉直透戍卒心。'千门万户玉楼台'七字,写尽长安风物之盛,却以昭君眼中不见之景作结,怅惘何极!"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其笔法:
    "李陵、苏武事与明妃并提,见绝域同悲。前二句以'汉月'为眼,照李陵帐亦照昭君毡,同一轮孤月,两处离魂。后二句忽转绮丽,似见当年上林春色,而今皆成梦忆,对比之妙,令人心骨俱冷。"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意境:
    "此诗如折骨为笛,声彻云霄。'明明'二字双关月辉与历史明鉴,'玉楼台'愈华美,愈衬塞外黄沙之寂寥。昔年游宴处,今作断肠源,太白以二十八字演尽《汉书》万言。"

  4. 当代·叶嘉莹谈情感张力:
    "诗人将苏武归汉、李陵独留的典故,与昭君出塞的意象并置,构成三重时空的对话。长安玉楼是永远回不去的原乡,而帐前汉月成为连接故国的唯一信物,这种压缩时空的艺术处理,堪称盛唐绝句的巅峰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