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襄阳曲

2025年07月05日

襄阳堤路长,草碧杨柳黄。谁家女儿临夜妆,
红罗帐里有灯光。雀钗翠羽动明珰,欲出不出脂粉香。
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贾生十八称才子,
空得门前一断肠。

李端

译文

襄阳堤路长,草碧杨柳黄。
襄阳堤上的路悠长,青草碧绿,杨柳嫩黄。
谁家女儿临夜妆,
谁家的姑娘正在夜晚梳妆打扮,
红罗帐里有灯光。
红色的纱帐里透出温暖的灯光。
雀钗翠羽动明珰,欲出不出脂粉香。
雀鸟头钗上翠羽轻摇,明珠耳坠晃动,她欲出未出,脂粉香气已飘散。
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
同住的女伴正在整理衣裳,庭院中的寒月洁白如霜。
贾生十八称才子,
贾生十八岁就被称为才子,
空得门前一断肠。
却只能在门前空自伤心断肠。

词语注释

雀钗:一种装饰有雀鸟形状的发钗。
翠羽:翠绿色的羽毛,常用来装饰头饰。
明珰:明亮的耳饰。珰(dāng),古代女子的耳饰。
贾生:指贾谊,汉代著名的年轻才子,这里借指有才华的年轻人。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襄阳曲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襄阳城,堤岸蜿蜒如带,芳草萋萋漫过古道,杨柳垂金轻拂水波。这座楚地重镇,自春秋时代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至唐代更因孟浩然"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诗句而平添文采风流。诗人李端以乐府旧题谱写新声,将南朝宫体的绮丽与盛唐边塞的苍劲,熔铸成这幅带着脂粉香气的月夜图景。

历史的长河在此处打了个旋——东汉王逸曾在此注《楚辞》,三国诸葛亮在此耕读待时。而诗中"贾生"二字,似用西汉贾谊十八岁显才的典故,暗喻着才士不遇的永恒怅惘。那临夜理妆的少女,雀钗在烛火中流转着翠羽的光华,罗帐内浮动的香粉与中庭如霜的月色,构成欲望与清冷的两极。这般精妙的意象经营,实则延续了鲍照《代白纻曲》"朱唇动,素腕举"的描写传统,却又在"欲出不出"的迟疑中,注入了唐人特有的含蓄蕴藉。

寒月浸透的庭院里,衣裳窸窣声与更漏交织。诗人或许正途经这座千年古城,听闻某位商贾之女的婚嫁轶事,便以乐府民歌的即兴感发,将瞬间的香艳定格为永恒的艺术。那"门前断肠"的结句,恰似江淹《别赋》的余韵,让整首绮罗香泽的叙事,最终沉淀为对生命际遇的深沉咏叹。

赏析

《相和歌辞·襄阳曲》以简净笔墨勾勒出襄阳春夜的绮丽与寂寥,恰似一幅工笔设色与写意留白并存的卷轴。

意象的明暗交织
"草碧杨柳黄"以对比色点染堤岸春意,而"白如霜"的寒月陡然转入冷色调,形成视觉温度的跌宕。红罗帐内跃动的灯光与雀钗翠羽的璀璨(《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称此"尽显六朝乐府金粉之气"),在"脂粉香"的嗅觉渲染中,构建出充满诱惑性的闺阁空间。中庭月色的介入,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香艳场景注入清冷注脚。

情感的悬置与落差
"欲出不出"的迟疑姿态被王运熙解为"南朝乐府特有的含蓄美学"(《乐府诗述论》),女儿临妆的期待与女伴整衣的日常形成微妙张力。末句"贾生断肠"的典故运用堪称奇绝——前七句铺陈的春夜绮思,突然收束于才子无用的慨叹,叶嘉莹指出"这种情感突转实则是南朝文人对生命虚无的集体焦虑"(《汉魏六朝诗讲录》)。

时空的错位美学
诗中存在三重时间:女儿夜妆的当下、贾谊怀才的往昔、读者感知的永恒。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特别激赏"中庭寒月"句:"如电影蒙太奇,将闺阁内景与天地时空并置,瞬间拓展了乐府民歌的格局"。这种时空折叠手法,使脂粉香艳终归于哲学层面的苍茫。

全篇贯彻着南朝乐府"艳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准则(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语),在四十字内完成从感官愉悦到生命沉思的升华,堪称六朝乐府向文人诗过渡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评《襄阳曲》

李贺原诗风韵

"襄阳堤路长,草碧杨柳黄"二句,如展吴道子淡彩卷轴,春色在平远构图间自然流淌。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其"设色秾丽而意境清冷,似见晚唐气象于纤毫"。

女儿情态刻画

"欲出不出脂粉香"七字,叶燮《原诗》评为**"摄魂之笔"**:"不写容颜而香气先达,不述动作而踟蹰已现,较之'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添三分娇怯"。

时空对照艺术

方东树《昭昧詹言》特赏结句对比:"贾生才调空断肠,与前半女儿情态形成绝妙映照——寒月如霜处忽作金石声,此等转折惟长吉能为之"。

音乐性评点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其"雀钗翠羽动明珰"句:"七字中藏三组叠韵,如闻佩环相击,当是拟《襄阳乐》古调而作的新声"。

纪昀《玉溪生诗说》总评:"设色处皆带商声,虽言儿女情事,终有'草碧柳黄'的时空苍茫感,此真得楚骚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