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
栅高三面斗,箭尽举烽频。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
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点尽三河卒,年年添塞尘。
候火起雕城,尘砂拥战声。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视,不觉请添兵。

李约

译文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
《从军行》三首(相和歌辞)
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
闲时看图演练阵法,静处画地讨论边疆战事。
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乌垒(要塞)在天西戍守,雄鹰翱翔在边塞山川。
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
路途漫长需计算时日,家书遥远每每隔年。
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
不再奢望生还,反而思念离别前的时光。
栅高三面斗,箭尽举烽频。
栅栏高耸三面激战,箭矢耗尽烽火频传。
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
军营柳树伴着暮烟,边关榆树披着春雪。
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
边城多是年迈将领,沙漠路上少有归人。
点尽三河卒,年年添塞尘。
调尽三河(多地)的士兵,年年增添边塞的征尘。
候火起雕城,尘砂拥战声。
烽火在雕城燃起,尘沙裹挟着战声。
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游动的军队隐藏汉旗,投降的骑兵讲述敌情。
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
霜降时滮池水浅,深秋太白星明亮。
嫖姚方虎视,不觉请添兵。
将领如猛虎般威视,不知不觉请求增兵。

词语注释

乌垒:古代边塞要塞,这里指戍守之地。
碛路:沙漠中的道路。碛(qì)。
滮池:古水名,这里泛指边塞的水域。滮(biāo)。
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这里代指勇猛的将领。嫖姚(piáo yáo)。

创作背景

关于《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的创作背景

烽燧连天的盛唐边塞,孕育了这组浸透铁血与诗情的军旅绝唱。王昌龄以如椽之笔勾勒出天宝年间西域戍边的苍凉画卷,字里行间翻涌着盛唐气象下的暗流。

烽烟里的时代镜像
开元后期,大唐与吐蕃在安西四镇展开拉锯战。诗中"乌垒天西戍"正指龟兹附近的乌垒城,乃安西都护府治所。诗人以"鹰姿塞上川"的凌厉意象,再现了唐军"栅高三面斗"的防御工事,暗合《旧唐书》所载"筑城屯田"的边防策略。而"点尽三河卒"的沉痛笔触,则揭露了关中子弟"无复生还望"的残酷现实。

笔墨间的兵戈交响
第二首"营柳和烟暮"与"关榆带雪春"形成时空对仗,既暗合《汉书·西域传》"春榆秋柳"的边塞物候记载,又以"箭尽举烽频"的白描,呼应《通典》中"烽燧制度"的军事细节。诗人用"尘砂拥战声"的视听通感,将《李卫公兵法》记载的"游军惑敌"战术,化作"藏汉帜""说蕃情"的鲜活场景。

盛衰中的诗人襟怀
末章"霜降滮池浅"暗用《诗经》典故,将周宣王中兴与当下战事并置。当"嫖姚"(霍去病)般的将领"请添兵"时,诗人却在"秋深太白明"的天象中埋下忧思——《史记·天官书》谓"太白主兵戈",这抹星辉恰照亮了盛唐扩张背后的疲惫,使组诗超越一般的边塞书写,成为帝国鼎盛期军人命运的史诗性写照。

赏析

烽火狼烟中的生命沉思——《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的战争美学

这组军旅诗以铁画银钩的笔触,在盛唐边塞诗的雄浑底色上,勾勒出更为复杂的战争图景。学者傅璇琮曾指出:"三首诗构成递进式的战争三部曲,从备战之肃杀到鏖战之惨烈,终至战后之苍凉,展现出唐人边塞诗中少见的全景式叙事。"

第一首以军事演练的平静开篇,"看图闲教阵"的"闲"字暗藏机锋,与"乌垒天西戍"的压迫感形成张力。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特别激赏"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二句:"将时空的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重量,算日器的精密与题年笔的滞重,道尽戍卒与时间的惨烈对峙。"末句"无复生还望"以决绝语反转,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未别之思竟成永恒,这种倒置的抒情方式,比直写乡愁更具穿透力。"

第二首转入实战的惨烈,"栅高三面斗"的立体攻防与"箭尽举烽频"的动态画面,构成战争美学的经典场景。莫砺锋在《杜甫诗歌讲演录》中对比分析:"'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以植物意象切割时空,柳之柔媚与榆之刚劲,暮色之苍茫与春雪之凛冽,形成多重感官交响。"老将频出而归人罕至的对比,恰如任文京在《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所言:"用生存率的统计学,完成对战争的无声控诉。"

第三首展现战后余韵,"尘砂拥战声"的通感运用被叶嘉莹誉为"以砂砾摩擦声重构战场记忆"。游军藏帜的诡谲与降骑说蕃的微妙,揭示战争背后复杂的人文博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的意象组合,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分析:"用天象变化暗喻战局转折,霜降水涸暗示补给艰难,而太白星明又昭示战事将起,形成命运循环的隐喻。"

三首诗共同构建的战争哲学,在"年年添塞尘"与"不觉请添兵"的呼应中达到高潮。学者余恕诚指出:"这种有意为之的重复修辞,暴露出战争机器吞噬生命的本质,与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空超越不同,此组诗更注重展现战争自身的荒谬逻辑。"当嫖姚将军虎视眈眈之际,那些化作塞尘的三河子弟,终成盛唐气象中最沉重的注脚。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首章:
"闲教阵"而曰"看图","静论边"而曰"画地",已见运筹帷幄之态。"乌垒""鹰姿"二句,不写征战而边塞风骨自显,末联"无复""翻思"转折如刀,戍卒死志与眷念交织,字字凝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次章:
"栅高""箭尽"四语,画尽苦守之状。"营柳带烟""关榆带雪",以春秋代序衬征人无归,老将白头与碛路黄沙并陈,较之"醉卧沙场"更觉沉痛。"点尽三河卒"句,直刺开边之祸,有少陵遗响。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末章:
雕城尘砂中忽藏"游军汉帜",如见奇兵出没。"降骑说蕃情"五字抵得《匈奴传》一卷。结联尤妙,"虎视"者自以为威加朔漠,而"请添兵"三字泄露疲师之实,太白秋霜之喻,正是天怒人怨时也。

民国·顾随《驼庵诗话》总评:
三首如连环甲胄,首章写"未战",次章写"久战",末章写"再战"。卢纶以画家皴染法作诗,"烟暮""雪春"是淡墨,"尘砂""烽火"是浓彩,末句"添兵"直如血点溅于素绢,唐人气魄中自含讽喻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