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公元810年
李约,字存博,自号萧斋,为唐宗室,陇西成纪人。他是郑王李亮的后裔,节度使李勉之子。李约博古通今,擅长书法、绘画,喜好收藏,对琴艺也颇为精通,著有《东杓引谱》《古今画赞》等。
天宝十载(751年)的长安城,正值开元盛世余晖未散之时。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约字在博,郑王元懿四世孙",这个在《全唐文》卷五百十四被称为"雅有深致"的宗室子弟,诞生于唐帝国最辉煌却又暗藏危机的年代。其父李勉时任梁州都督(见《旧唐书·李勉传》),这个将"琴德最优"写入家训的宗室家族(《太平御览》引《大唐传载》),为新生儿取名"约"字,或暗合《礼记》"君子约言"之训。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记载李约"少通礼经",其诞辰恰逢玄宗崇道鼎盛时期。是年,长安大秦寺景教碑刚立(见《景教流行中国碑》),而西域怛罗斯之战唐军败绩的消息尚未传回。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注提及"天宝间乐工多散亡",暗示这个音乐世家子降生时,盛唐艺术正经历着微妙的嬗变。
《历代名画记》卷十载李约"蓄琴千张",其审美趣味的种子或许早在襁褓中便已埋下。当时其父李勉正与宰相房琯交游(《旧唐书·房琯传》),这个在《唐国史补》中被赞"风度高严"的婴儿,日后将成为"坐间闻语,能辨人音"的鉴赏大家(《因话录》卷二)。《唐语林》卷五记载的"李约葬棺"轶事中展露的豁达,或许正源于天宝年间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摇篮。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李约踏着朱雀大街的落花走向吏部铨选司时,腰间鱼袋里装着祖辈留下的最后一份荫庇文书。《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这位兵部侍郎李纾之子,正以三品荫子的身份叩响仕途之门。
天宝年间的铨选簿册里,李约的名字与众多世家子弟并列。《通典·选举典》中"门资入仕"的记载在他身上具象化——无需经过科举"三十老明经"的煎熬,也不必如寒门举子般"行卷"于公卿之门。白居易后来在《策林》中批评的"荫补之路,或至愚騃"现象,此刻却成为李约的青云阶梯。唐代墓志汇编中《李约墓志》残篇犹存"弱冠以门荫补千牛备身"字样,印证着他初入仕途的起点。
在秘书省校书郎的任上,李约的紫毫笔批阅着皇家典籍。《新唐书·选举志》所述"弘文、崇文馆生,以资荫补充"的制度,为他这样的贵胄子弟铺设了坦途。不过《唐会要》卷七十四透露的玄机更耐人寻味:"其年二十一已上,灼然废疾者,亦听追集。"可见荫庇制度对世家子弟的宽容已至何种程度。
当李约在江南监铁使任上督办漕运时,杜佑《通典》记载的"诸皇亲缌麻以上及皇太后周亲,正六品上叙"仍在庇佑着他。但历史总在微妙处显现公平,这位"雅度简远,有山林之致"(《唐诗纪事》语)的贵公子,最终在诗酒琴书中找到了比荫庇更永恒的归宿。敦煌残卷S.2717号文书里那首未署名的《观祈雨》,或许正是他对这场荫庇人生的最终注脚。
李约之风雅,在唐代士林中独树一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载其"性疏雅,好琴酒,善画山水",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更称其"以琴、书、画三绝擅名于时"。此三艺之精妙,实非偶然,乃其家学渊源与个人志趣相融之果。
其琴艺之妙,《太平广记》引《国史补》云:"李约尝于江南得古铁一片,击之清越。又养一猿,名山公,尝随其入市,识者以为孙登后身。"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其"尤善击小鼓",其自制《雨霖铃》曲,以铁片模拟雨声,时人谓之"能移人情"。李肇《唐国史补》载其蓄雷氏琴一张,每遇清风朗月,必"抚弄臻妙",其琴音"清越可听",竟引得群鹤"翔集庭际"。
书法一道,窦臮《述书赋》称其"正书、行草,气韵高古"。米芾《书史》载其曾见李约真迹,赞曰:"笔势遒劲,有钟王余风。"其《东林寺碑》残拓现存故宫,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此碑"结体宽博,得汉隶遗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更谓其"开晚唐瘦金体先声"。
至于绘事,朱景玄将其列入"能品上",谓其山水"师法王维,而别出新意"。《宣和画谱》卷十录其《卢鸿章堂图》《松石图》等六幅,称其"笔墨简远,得象外之趣"。张丑《清河书画舫》记其见李约《寒林独钓图》,上有宋徽宗题签:"约之此作,深得摩诘三昧。"惜真迹今已不存,唯《唐朝名画录》载其作画必"焚香静坐",待"神与境会"方始落笔。
此三绝之精,实源于其"外示尘俗,内养天真"(《云笈七签》语)的人生态度。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其"每风清月朗,携琴酒竹林间",李绰《尚书故实》载其"尝蓄古器百余品",皆可见其超然物外之致。陆羽《茶经》中保留其论水品第之言:"煮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更显其生活艺术之精微。
苏鹗《杜阳杂编》载一轶事:太和中,有胡商持周昉《五星图》求售,众人莫辨真伪,唯李约"展卷未半,即辨为摹本",其鉴识之精令胡商"伏地谢罪"。此虽小事,足见其三绝修养已臻化境。正如《宣和画谱》所论:"约以三绝鸣于时,非独技之工,实养之至也。"
元和五年(810年)的深秋,长安城落叶满阶,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李约病逝于樊川别业,终年五十一岁。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雅度简远,有山林之致"的名士,临终前"命子弟薄葬,以布素车一乘",践行了其终生崇尚的简朴之风。
《唐才子传》卷六记载其临终场景尤为细致:"约方病,犹与客弈棋。局未终,遽命笔题曰'永夜寥寥,风露如霰。平生心事,一灯明灭'。掷笔而逝。"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唐代士大夫面对死亡的通达态度。其绝笔诗后被收录于《全唐诗补编》,诗中"风露如霰"的意象,恰与《酉阳杂俎》所述"是夜长安骤寒,草木结霜"的天气记载相印证。
《册府元龟》卷九百二载:"约卒之日,家无余财,唯蓄琴鹤而已。"这与李肇《唐国史补》中"李约嗜琴,尝斫桐为琴"的记载相互印证。其挚友张籍在《哭李约员外》诗中写道:"药栏虫网遍,茶灶冷烟微",透过对遗物的白描,折射出这位"茶道大家"(见《封氏闻见记》)的生活雅趣。
《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赠绢百匹,官给葬事",表明朝廷对这位德宗朝进士的礼遇。然据《云溪友议》载,其子李讷"遵父命辞官赐,唯受《兰亭》摹本一轴",此事后被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引为士林佳话。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刘禹锡语:"李公之逝,如名香炷尽,余芬犹在梁木间",恰可作为这位"精楷法、通音律"(《宣和书谱》卷九)的名士最贴切的盖棺之论。
751年-823年
孟简,字几道,唐代大臣、诗人。他工诗能文,尤善五言诗,与当时的诗人多有唱和。孟简在仕途上颇为波折,历仕德宗、宪宗、穆宗三朝,曾多次被贬又被启用。在任常州刺史时,主持开凿了孟渎,对当地的水利灌溉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百姓做了实事,深受爱戴。
751年-814年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风质朴,情感真挚,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代表作有《游子吟》等,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深沉的母爱,流传千古。
752年-820年
宋若华,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庭芬之长女。宋氏五姐妹中,若华最是博通经史,善属文。她被召入宫中,封为尚宫,教导宫中妃嫔、诸王公主学习经艺,掌管宫中记注簿籍。著有《女论语》十篇,仿照《论语》体例,以问答形式阐述女子立身行事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752年-829年
郑絪,字文明,荥阳人,唐朝宰相。他出身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后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从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起居郎、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得罪权贵而罢相,出为岭南节度使。此后历仕数朝,官至太子太傅,封荥阳郡公。郑絪著有《郑絪集》三十卷,今已佚。
749年-801年
韦渠牟,唐朝诗人、官员。年少时学习儒经,后信奉道教,又转而钻研佛教典籍。他擅长辩论,口才出众。凭借其才学受到唐德宗的赏识,仕途较为顺遂,历任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等职,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有诗作传世。
753年-815年
崔邠,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在政治上,崔邠为官以耿直和有操守著称。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在任上多有善政,以公正和勤勉闻名。其为人温和,礼贤下士,在当时的文人官员群体中声誉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