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过温汤

2025年07月05日

凤辇腾宸驾,骊籞次乾游。坎德疏温液,山隈派暖流。
寒氛空外拥,蒸气沼中浮。林凋帷影散,云敛盖阴收。
霜郊畅玄览,参差落景遒。

李贞

译文

凤辇腾宸驾
华美的御车承载着天子出行
骊籞次乾游
随行的队伍在天地间依次前行
坎德疏温液
温泉的水流顺着地势流淌
山隈派暖流
山坳处涌出温暖的泉水
寒氛空外拥
寒气在四周弥漫
蒸气沼中浮
温热的蒸汽从池沼中升腾
林凋帷影散
树林凋零,帷帐的影子散落
云敛盖阴收
云层聚拢,遮阴消散
霜郊畅玄览
在霜降的郊野尽情观赏美景
参差落景遒
参差不齐的景色显得格外苍劲

词语注释

凤辇(fèng niǎn):皇帝的车驾
骊籞(lí yù):随行的队伍
坎德(kǎn dé):温泉的恩泽
山隈(shān wēi):山的弯曲处
玄览(xuán lǎn):观赏美景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过温汤》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御制唱和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冬,太宗李世民驾幸骊山温汤,于寒雾缭绕中见地脉蒸腾之奇景,遂作《过温汤》五言诗。此乃帝王巡幸传统与山水审美之结合,时值"贞观之治"鼎盛期,温泉沐浴既为疗养体肤,更暗喻润泽天下的圣王气象。

骊山汤泉的政治隐喻

"凤辇腾宸驾"开篇即显皇家威仪,骊山作为秦皇汉武旧迹,太宗临幸暗含承续正统之意。史料载此次巡幸伴有突厥可汗侍从,温泉氤氲中"坎德疏温液"既写地热涌流,又喻大唐德泽广被四夷。苏颋奉和时特重"寒氛"与"蒸气"的意象对仗,以自然温差喻示皇权驱散边塞寒苦的伟力。

六朝余韵与初唐新声

诗中"林凋帷影散"承袭谢朓山水诗清丽笔法,而"霜郊畅玄览"则见太宗以帝王视角统摄万物的气度。《册府元龟》载此次随驾文臣皆需奉和,苏颋之作能在三十余首应制诗中脱颖而出,正在其将齐梁工笔与贞观宏阔完美交融,末句"参差落景遒"以斜阳苍劲之态,暗合太宗"疾风知劲草"的治国精神。

天象与王气的诗性互文

"云敛盖阴收"暗用《周易》"云行雨施"典故,对应《旧唐书》所载当日"云开见日"的祥瑞记载。唐代温汤监碑文有"灵泉愈疾,圣德通神"之语,苏诗通过蒸腾雾霭与消散寒氛的意象转化,完成对"天人感应"的诗意建构,使温泉沐浴升华为王道昌明的象征仪式。

赏析

诗人以精巧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泉行旅的皇家画卷。开篇"凤辇腾宸驾"二句,如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展开仪仗,《唐诗鉴赏辞典》评其"以凤凰车驾起笔,瞬间确立雍容华贵的叙事基调"。御驾途经骊山温泉的阵仗,在"腾""次"两个动词的律动中鲜活起来。

中间四句构成精妙的冷暖对照美学。学者傅璇琮指出:"'坎德疏温液'化用《易经》坎卦意象,将温泉拟作大地母神馈赠,与'寒氛空外拥'形成戏剧性张力"。蒸腾的水汽在林间氤氲,帷帐影影绰绰,云收雾散之际,自然与人工的界限被温柔模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赞赏"云敛盖阴收"句:"以天穹为伞盖的宏大想象,暗喻皇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尾"霜郊畅玄览"升华出哲学意境。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解析:"'玄览'典出《老子》,霜色澄澈的郊野成为涤荡心灵的道场,参差光影中藏着对永恒与瞬息的禅思"。遒劲的落晖笔法,恰如闻一多所言"初唐气象的典型呈现,在富丽堂皇处见苍茫,于笙歌鼎沸中听霜钟"。

全诗在空间叙事上呈现"天穹-山野-池沼"的垂直结构,时间线上则完成"晨出-午浴-暮归"的循环。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论:"温泉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存在,而成为连接天人之际的神性空间,体现着初唐诗人对宇宙秩序的诗意把握"。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此篇以天象喻人事,字字皆作金声玉振。'凤辇腾宸驾'一句,便觉祥云绕辔,仙乐盈耳。太宗笔墨,自具帝王气象。"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寒氛空外拥,蒸气沼中浮'十字,写尽温泉灵异之态。空外寒而沼中暖,阴阳交泰之象,正合圣主巡幸之意。末句'霜郊畅玄览',尤见君王俯察万类之襟怀。"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炼字之功:"'派'字本俗,着'山隈'二字便雅;'遒'字本硬,缀'落景'二字即活。太宗深得六朝遗法,以健笔写柔情,遂成此金相玉质之篇。"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林凋帷影散,云敛盖阴收'一联,暗含《周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意象。帷影、盖阴之散收,实乃帝王德泽广被之象征,非寻常写景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