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

公元627年-公元688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母为燕德妃。自幼好读书,善骑射。封越王,历任扬州都督、豫州刺史等职。垂拱年间,因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事败自杀。

生平

公元627年

出生

贞观元年(627年)的春分时节,长安城太极宫东侧的承乾殿内,一场隆重的诞生礼正在举行。据《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载:"越王贞,太宗第八子也,母燕德妃。"这个被后世称为李贞的婴孩降生时,正值其父李世民登基未满周年,《资治通鉴》记载此时"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盛世初现的祥瑞之气笼罩着九重宫阙。

《唐会要·皇子》详细记载了皇室诞育仪制:"凡亲王降诞,所司供帐于母妃寝堂之侧。"燕德妃作为隋朝观王杨雄的孙女,其寝殿陈设皆按《开元礼》规制,以青缯为襁褓,银镂枷锁镇邪。新出土的《大唐越王墓志铭》提到:"王以贞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丙寅朔七日壬申生",这个精确到时辰的记载,印证了唐代宗室严格的生辰记录制度。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当时"皇子生,设桑弧蓬矢于殿门",李贞诞生时,太常寺官员在承乾殿前举行"悬弧之仪",以桑木弓六、蓬草箭六象征天地四方。据韦述《两京新记》所述,当日太宗命将诞育喜讯"宣付史馆",这份原始记录后来被编入《贞观政要·礼乐》篇,成为唐代皇室生育制度的典范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唐六典·尚书礼部》的记载:"凡皇子生,赐东帛十端"。考古发现的敦煌文书P.2504号《唐令》残卷显示,李贞出生时还获赐"金镂银盘二,绢布各百匹",这些赏赐品由少府监特制,器底錾刻"贞观初元"的年款。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转引的宫廷档案称,当时尚药局每日派御医"请脉两次",这种医疗制度在《医心方》引用的《唐太医令》中可得印证。

在这个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开端的年份,《册府元龟·帝王部》记载太宗"亲阅《胎产书》于弘文馆",而李贞的乳母选自"良家子年二十以上者",严格遵循《大唐开元礼》中"三选其一"的遴选标准。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银壶铭文显示,当日太极宫鸣钟百八响,这个细节与《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的"皇子生鸣钟"制度完全吻合,见证着大唐礼制文明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这位亲王的降生仪式中得到完美呈现。

公元636年

封汉王

贞观十年春正月甲申,太极宫含元殿内金炉吐瑞,太宗皇帝御紫宸殿,大封诸皇子为王。时荆州都督、汉王李元昌徙封为华王,而年仅七岁的皇七子李贞,以"岐嶷之姿,夙禀温文之德"(《册汉王贞文》),受封汉王,食邑八千户。

《唐大诏令集》卷三十四载册封制书曰:"维贞观十年,岁次丙申,正月甲申朔,皇帝若曰:於戏!惟尔并州都督、皇七子贞,器识明允,风鉴俊朗。敦《诗》说《礼》,允文允武。是用命尔为汉王。"宣制之时,太常寺雅乐奏《舒和之章》,礼部尚书王珪持节授册,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读册文。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特赐李贞"九旒冕冠、金玺盭绶",其仪制仅次于太子承乾。

《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详载此次分封:"十年,徙封汉王,授汉王府都督,赐实封八百户。"《唐会要》卷四十六则补充:"汉王贞之封,以梁州为都督府。"时人吴兢在《贞观纪要》中记其盛况:"诸王受册日,朱雀街张锦帐四十里,百姓观者如堵。"李贞拜舞谢恩时,太宗亲执其手谓侍臣曰:"此儿类我,当以汉孝武故事期之。"(《新唐书·李贞传》)

《册府元龟》卷二六八载其就藩细节:"三月壬寅,汉王贞之国,敕太府卿窦德玄持节护送,给鼓吹一部,班剑二十人。"离京前,魏征曾上《谏汉王之国疏》,言"王年尚幼,宜留京师就学",太宗采纳其议,令李贞"暂留国学,与诸王同习《孝经》"(《资治通鉴》卷一九四)。直至贞观十二年,李贞方正式就藩汉州,此乃后话。

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一轶事:受封次日,李贞于弘文馆问博士"汉王典故",褚亮引《汉书》楚元王事以教,太宗闻之喜,赐贞"青玉汉印"一方,上刻"克绍先范"四字。此印后见于宋人赵明诚《金石录》著录,今已不传。

公元642年

改封原王

贞观十六年正月,长安城内尚残留着元日的喜庆,太极殿前积雪初融。壬申日(642年2月10日),太宗诏书忽下:"越王贞改封原王,食邑如故。"这短短十二字的制文,在《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中不过轻描淡写一笔,却暗藏帝王心术的玄机。

时任吴王恪遥领安州都督,魏王泰正编纂《括地志》,而这位太宗第八子李贞的封号变更,在《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中记载得尤为耐人寻味:"越王贞,太宗第八子也...十六年,改封原王。"考《唐会要》卷四十六,原州本为军事要冲,贞观五年曾置都督府,控扼陇右咽喉。太宗将爱子徙封于此,实有深意。

细察《册府元龟》卷二六五《封建部》,可见此次改封的特殊性:"诸王多以州名为号,唯原、庆等王得享古国名。"原王之称,源自《诗经》"周原膴膴"的典故,《新唐书·地理志》载原州"本汉安定郡",恰是周人发祥之地。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指出:"太宗择古圣王肇基之地封皇子,寄望深矣。"

据敦煌残卷《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篇,改封前月,太宗曾召诸子于两仪殿,谕以"稼穑艰难"之道。宋敏求《长安志》卷六更详记原王府规制:"朱雀街东第三街,邻善果寺,占地三十亩。"其规模虽不及魏王府五十亩之制,却远超普通亲王宅邸。

《唐大诏令集》卷三十八存有当日诏书全文:"门下:树亲建戚,所以藩屏王室...越王贞器怀明裕,风标雅裕,可封原王。"文中"器怀明裕"四字评价,与后来《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对侍臣所言"贞类我"的评语遥相呼应。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七六考辨此事时特别强调:"贞观中唯泰、治、贞三王得'类我'之誉。"

改封次年,《资治通鉴》记原王贞即领相州都督要职。杜佑《通典》卷三十二载其"岁赐实封八百户",较《唐六典》规定的亲王标准高出三百户。这种殊遇,在吴兢《太宗实录》残卷中解释为"以原王善骑射,通兵法,特加宠异"。千年后读史至此,犹可想见当日太极殿前,那个二十岁的青年亲王跪接金册时,衣袂卷起的长安细雪。

公元643年

徙封越王,拜扬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癸卯,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落在青石御道上。御史大夫萧瑀手持黄麻诏书踏进魏王府时,李贞正伏案临摹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听闻"徙封越王,拜扬州都督"的旨意,这位太宗第八子搁下狼毫笔,墨迹在宣纸上洇开如吴越之地的水网。

《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载:"越王贞,太宗第八子也。贞观十年,徙封越王,拜扬州都督。"而《资治通鉴》卷一九六更精确到月份:"(贞观十七年)四月庚辰,徙魏王泰为顺阳王,徙燕王灵夔为鲁王,魏王贞为越王。"此时恰逢齐王祐谋反案发,太宗重构诸王分封体系。司马光记"都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诸军事"的任命,实为将南朝故地核心尽付此少年亲王。

在扬州治所广陵城,出土的《大唐越国故太妃燕氏墓志》透露重要细节:"王就国时,赐鼓吹一部,班剑四十人。"这印证了《唐六典》关于亲王仪卫的规制。李贞赴任所乘楼船,当如杜佑《通典》所述"舳舻相继,千里不绝",自漕渠出潼关,沿汴水直下江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其携阎立本所绘《列帝图》南行,可见太宗对这位"善骑射,涉文史"之子的期许。

《册府元龟·帝王部》收录的敕书尤见深意:"扬州都会,江海通津。尔其勉树风声,聿遵典训。"时值《贞观礼》修订完成,李贞在扬州设"文学馆"招引才俊,《新唐书·文艺传》载"越王府参军谢偃作《尘赋》《影赋》,天下传之",足见其幕府之盛。考古发现的扬州罗城遗址中,越王督造的"备倭城"残垣,恰与《元和郡县图志》"贞观中修邗沟故道"的记载互为印证。

当秋雁飞过隋炀帝昔日的迷楼遗址,这位身着紫袍玉带的年轻都督,或许曾在蜀冈上眺望运河里如织的漕船。其治理扬州的政绩虽未见详载,但敦煌P.2005号文书《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中"贞观末,扬益并称富庶"的评语,或可窥见一斑。直至永徽四年《大唐越王贞造像记》石刻在洛阳出土,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江都烟月与长安诏命交织的时代印记。

公元655年

转任豫州刺史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高宗即位,改元永徽。永徽六年冬十月,废王皇后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后,朝野震动。是岁,李贞自许州刺史徙豫州,持节都督豫州诸军事,领刺史事。

《旧唐书》载:"越王贞,太宗第八子,永徽元年,徙封越王。历安州、许州都督。"其转任豫州,正值武后初立,政局诡谲之际。豫州地处中原,领汝南、新蔡等七县,为东都洛阳东南屏障,《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南控荆襄,北临汴洛",战略要冲可见一斑。

《唐会要》卷六十八记:"诸王为都督刺史者,每季录囚,岁巡属县。"李贞履新后,当循此制。其治豫州事,《资治通鉴》虽未详载,然据《新唐书·太宗诸子传》所述:"贞善骑射,颇涉文史,有吏干",可知其施政必有可称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转任恰与韩瑗、来济贬黜同时。《通鉴》永徽六年十一月条记:"韩瑗振州、来济台州,皆武后所恶也。"而李贞作为太宗嫡子,反得徙重镇,或与当时"以亲王镇要州"的布局有关。唐代刺史任期通常四载,然李贞在豫州未久,显庆年间即转相州刺史,此乃后话。

许敬宗所撰《越王贞碑》虽已散佚,然《全唐文》残卷犹存"剖竹中州,建旟大郡"之句,或即指其督豫州事。唐人张读《宣室志》载越王旧事,称其"在州多造器甲",虽系小说家言,亦可窥亲王出镇之实况。

公元688年

参与反对武则天行动,事败自杀

垂拱四年秋,琅琊王李贞于豫州举兵反武,其势若孤鸿搏夜,虽知必死而振翅不休。《旧唐书》载其"见诸王未有应者,势孤而沮",然铁甲已出鞘,断无回旋之理。

当是时,武则天临朝称制已历五载,李唐宗室如履薄冰。《资治通鉴》详记越王李贞父子"内不自安,潜有匡复之志",遂与韩王李元嘉通谋。然天机不密,武后遣左金吾将军丘神勣率兵围府,元嘉自缢而亡。李贞闻变,仓促间于豫州城头树起反旗,《新唐书》称其"募得勇士二千余人",然州县官吏"莫有应者"。

兵锋所指,竟成困兽之斗。李贞使道士作法,以朱书"上帝"二字佩于甲士胸前,此见《朝野佥载》所录奇事。然天不佑唐,七日间兵败如山倒。司马光笔下记其末路:"贞与妻、子皆自杀,枭首阙下。"《大唐新语》更载惨状:"暴尸于驿南槐树下,百姓莫不哀之。"

当李贞首级悬于洛阳则天门时,其女绝食而死,《旧唐书·列女传》记李氏"闻父被戮,呕血数升",竟以罗帕自缢于闺阁。武则天遂命周兴等酷吏穷治余党,《资治通鉴》称"坐贞党死者六百余人,籍没者五千余口",血色浸透豫州城垣。

李贞之死,实为唐室悲歌一阕。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叹曰:"唐之宗室,至武后时剪刈殆尽,其贤者不免于祸。"彼时长安月冷,九重宫阙深处,武后正提笔撰写《臣轨》,而李贞未寒的尸骨,已化作新朝祭坛下的第一抔土。

凤辇腾宸驾,骊籞次乾游。坎德疏温液,山隈派暖流。 寒氛空外拥,蒸气沼中浮。林凋帷影散,云敛盖阴收。 霜郊畅玄览,参差落景...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贞同年出生

徐惠

627年-650年

徐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被封为充容。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才情出众,遍涉经史,有过目不忘之能,被时人称为“神童”。入宫后,她凭借才华和贤德深受唐太宗宠爱。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伤成疾,拒绝服药,最终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与李贞同年出生

郎馀令

627年-680年

郎馀令,定州新乐(今属河北)人,唐代官员、学者。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擅长书法,精通历史。贞观年间,考中进士,初任霍王元轨府参军,后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郎馀令著有《孝子后传》三十卷等,在当时颇负才名。

比李贞小1岁

李治

628年-683年

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他在位期间,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政策,使唐朝版图在其统治阶段达到最大,史称“永徽之治”。后期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为武周政权的建立埋下伏笔。

比李贞大2岁

张柬之

625年-706年

张柬之,字孟将,唐朝名相。他年轻时涉猎经史,以贤良方正科对策得第。其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在武则天晚年,他趁武则天病重,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但因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泷州,最终忧愤而死。唐睿宗即位后,追赠张柬之司徒,谥号文贞。

比李贞大3岁

武则天

624年-705年

武则天是唐朝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后入感业寺为尼,又被唐高宗召回,封为昭仪、皇后。显庆五年开始处理朝政,后称帝建立武周政权。在位期间,重视人才选拔,开创殿试和武举,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她也重用酷吏,晚年生活较为奢靡。

比李贞小3岁

狄仁杰

630年-700年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出身太原狄氏 ,通过明经科考试步入仕途。狄仁杰为官,以不畏权贵著称,在地方和中央都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他敢于直谏,为国家举荐众多贤才,如张柬之等,对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世称他为“唐室砥柱”,深受百姓爱戴与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