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黄台瓜辞

2025年07月05日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李贤

译文

种瓜黄台下
在黄台下种下瓜苗
瓜熟子离离
瓜儿成熟时果实累累
一摘使瓜好
摘一次能让瓜长得更好
再摘使瓜稀
再摘一次瓜就稀疏了
三摘犹自可
第三次摘还能勉强忍受
摘绝抱蔓归
摘光后只能抱着藤蔓空手而归

词语注释

离离(lí lí):形容果实繁盛的样子
蔓(wàn):植物细长能缠绕的茎

创作背景

黄台瓜辞的创作背景

武后时期的政治阴云

垂拱四年(688年),大唐宫廷的雕梁画栋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抑。李贤——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章怀太子,此刻正独坐在幽冷的别院中。三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废黜仍如刀刻般清晰:母后武曌以"谋逆"之名,将这位精通《后汉书》注疏的才子贬为庶人。宫墙外的神都洛阳正在大兴明堂,而宫墙内的李氏皇族,却如同秋日黄台下的瓜蔓,在权力的寒霜中瑟瑟发抖。

以瓜喻命的血泪隐喻

史载李贤"每忧惕不自安",遂作此辞。开篇"种瓜黄台下"的寻常农事,实为惊心动魄的政治寓言。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述,当时武后先后废杀太子李弘、李贤,迫害李显、李旦,"瓜离离"正是皇室子嗣相继凋零的写照。"一摘""再摘"的递进,暗合显庆四年(659年)至光宅元年(684年)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被诛的惨剧,更预见后来李唐宗室"摘绝"的厄运。

蔓草萦骨的绝望预警

末句"抱蔓归"三字尤显沉痛。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此辞作成后不久,文明元年(684年)李贤即被逼自尽。那空余藤蔓的景象,恰似后来武周代唐时太庙里荒芜的祭台。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诗"哀音促节,类孤臣之号",其艺术力量正源于字字皆血的真实体验——当李贤写下"摘绝"时,或许已预见自己将如汉末曹植般,成为权力祭坛上的牺牲。

赏析

这首以瓜喻人的诗作,以质朴的农耕意象道尽宫廷斗争的残酷。学者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指出:"通篇用比体,而寄托遥深",看似平实的摘瓜场景,实则暗含血泪警示。

意象的层递与转折
"瓜熟子离离"的繁茂景象,经三次采摘形成强烈对比。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分析"摘"字的递进效果:"从'使瓜好'到'抱蔓归',五个动词构成完整的事态链"。藤蔓空垂的意象,恰如《毛诗正义》所言"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将政治屠杀的后果具象化。

情感的克制与张力
全诗无一声悲号,却字字泣血。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揭示:"农事谚语的外壳下,是李贤对武后'勿伤尽手足'的哀恳"。末句"抱蔓归"尤见功力,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评此句:"不言人亡而曰蔓存,得《诗经·黍离》'彼稷之苗'的遗意"。

隐喻系统的精妙
周振甫《诗词例话》盛赞其象征体系:"瓜喻皇子,摘喻废杀,蔓喻宗庙,二十字中完成起承转合"。这种"深于比兴"的手法,恰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使农事经验升华为永恒的政治寓言。

诗作最动人处在于克制中的悲怆。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点明:"诗人以耕者的朴素语言,完成对权力异化的最深刻批判"。当蔓叶在风中空荡时,那个曾结满果实的黄台,已成为人性荒芜的永恒象征。

点评

黄台瓜辞评析

李贤这首以瓜喻事的短章,实为政治寓言诗之绝唱。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词极凄婉,六言体格,自成风调。借瓜事以寄慨,言外有无穷悲怆。"诚哉斯言,诗中"摘瓜"意象层层递进,将权力倾轧中的骨肉相残刻画得入木三分。

"种瓜黄台下"起笔平实,却暗藏惊雷。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指出:"'黄台'二字已伏宫阙之象,瓜蔓攀附之势,不待'摘'字而危机自现。"当"子离离"的繁茂与"摘绝"的荒芜形成强烈对照,盛衰无常之痛便穿透纸背。

诗中数字运用尤见匠心。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一摘''再摘''三摘'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步步紧逼终至'抱蔓归',此等笔力,非经丧乱者不能道。"四个"摘"字如刀斧加身,最终留下的空蔓,恰似权力游戏后的人间荒原。

明代胡应麟《诗薮》将此诗与曹植《七步诗》并论:"皆以物喻亲亲相残之酷,然李贤之作更显含蓄深婉。'抱蔓归'三字,不写血而血泪俱下,较之'豆泣釜中',别具一种苍凉韵味。"这种以田园意象包裹政治锋芒的手法,正是中国讽喻诗的最高境界。

末句"摘绝抱蔓归"五字,堪称诗眼。叶嘉莹先生曾解析:"'抱蔓'动作极富画面感,既写实又象征,将权力争夺后的虚无感具象化。归向何处?唯有空蔓相伴,此中孤绝,令人想起李后主'独自莫凭栏'的苍茫。"这种超越具体历史情境的人类普遍困境书写,正是此诗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