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

公元654年-公元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生平

公元654年

李贤出生,为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

永徽五年的长安城,大明宫的九重宫阙正沐浴在初夏的晨曦中。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武昭仪生于贤。"当鎏金铜漏滴尽寅时三刻,武则天在含凉殿诞下次子。这个被后世称为章怀太子的婴孩,其啼哭声穿透了贞观遗风未散的殿宇。《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以简练笔法记此:"是岁,武昭仪生子贤。"

新生的皇子被乳母裹进杏黄色繈褓时,其父李治正面临朝堂暗涌。据《新唐书·后妃传》记载,此时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已趋白热化,而武则天"既生子,上欲立为后"。这个在《唐会要》卷三中被描述为"丰下锐上,方颐大口"的婴儿尚不知晓,他的诞生恰逢大唐权力格局剧变的前夜。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标注:"贤之生也,适武氏渐得志之时。"

按唐代《诸王谱牒》规制,皇子出生百日需行"命名礼"。李贤得名源自《周礼》"贤贤易色"之典,《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载其"幼而岐嶷,举止庄重"。时任职方郎中的卢照邻在《南阳公集序》中曾暗喻:"岁次甲寅,星躔东井,有凤来仪之兆。"虽未直言,实暗合李贤生辰天象。

当这个婴孩在乳母怀中酣睡时,其母武则天正命人将《孝子传》绘于寝殿屏风。敦煌遗书P.2005《贞观政要》残卷旁注透露:"武后每抚贤顶,必诵《列女传》章句。"而据《唐六典·内侍省》记载,按制皇子需配"乳母二人,保姆四人",但李贤因"武后特爱之",额外增派通晓《论语》的傅姆一名。

《全唐文》收录的许敬宗贺表残篇中,可见"月贯昴而增辉,兰毓庭而挺秀"的骈句,学者考证此为庆贺李贤诞生之作。这个在《唐大诏令集》中被称为"岐嶷表于襁褓,明敏彰于孩提"的皇子,其生命轨迹早已与大唐国运紧密交织——正如《贞观氏族志》修订本扉页所钤"永徽之胤"朱印,暗示着这个新生儿将承载的非凡命运。

公元661年

封潞王

显庆六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抽嫩芽时,一道金泥诏书自紫宸殿飞出。《旧唐书·高宗本纪》载:"(显庆)六年春正月乙卯,封皇子贤为潞王。"这短短十二字背后,却藏着大唐帝国精妙的权力布局。时年方六岁的李贤身着绯色蟒袍,在鸿胪寺官员引导下完成册封仪轨,《唐六典》记载亲王册封需"备五采辂,持节备礼",这场仪式恰如敦煌壁画中的场景再现。

《资治通鉴》特别点明此次封王的特殊背景:"时武后初摄政,诸子封建皆有深意。"李贤的潞王封号绝非随意择取,潞州(今山西长治)乃太行锁钥,《元和郡县图志》称其"据天下之肩脊",可见武媚娘为爱子择此战略要冲为封邑的深谋。唐代亲王虽不之藩,但《通典》记载"亲王食封二千户",李贤因此获得实封八百户的经济保障。

册封当日太极宫内的细节,幸赖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得以窥见:"潞王受册,百僚列仗,九宾导位。"《唐会要》卷四十六更详载仪制:"亲王受册,中书令读册,侍中奉玺绶。"可以想见六岁的孩童在肃穆的朝仪中,如何被礼官搀扶着完成三跪九叩。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的记载:"显庆六年二月,赐潞王贤实封千户",较制度规定多二百户,足见高宗、武后对其偏爱。

考古发现的"大唐潞王故宅"砖铭证实,李贤在长安隆庆坊另有别院。而《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潞州在贞观年间已有"王府官署"建制,虽为虚设,却为这位幼王构建了完整的权力象征体系。这场册封犹如精密的政治演算,既遵循《大唐开元礼》的典章制度,又暗含武后培植嫡系力量的深意——毕竟同年《资治通鉴》记载,其兄李显亦受封周王,兄弟二人的命运齿轮就此转动。
公元665年

徙封沛王,加扬州都督

麟德二年(665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色初新,十四岁的李贤在百官瞩目中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二月乙巳,皇第六子贤徙封沛王,加授扬州大都督。"这道诏令犹如一枚玉印,将这位天潢贵胄的命运与江淮沃土紧密相连。

大明宫含元殿前,李贤身着九章衮冕,腰佩山玄玉,在礼官唱赞中行三跪九叩大礼。《唐六典》记载亲王受封仪制:"凡册命亲王,中书令宣册,侍中奉玺,太尉授组绶。"此刻他接过的不仅是鎏金铜册,更是太宗皇帝曾孙的荣耀——沛王乃高祖李渊幼子李元亨的故封,此番复立,暗含高宗对爱子的期许。

扬州都督的加衔尤显殊荣。《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唐制,都督府分上中下三等,扬州为大都督府,督扬、和、滁、楚、舒、庐、寿七州军事。"这个曾经隋炀帝魂牵梦萦的江淮都会,此刻成为少年亲王遥领的治所。据《唐会要》记载,当时亲王都督多不之官,但沛王府却因此增设"扬州大都督府官属",长史、司马等皆选当世名士,可见朝廷之重视。

在长安修德坊的沛王府中,李贤开始展现早慧的才情。《新唐书》称其"容止端雅,少为帝爱",此时他已能"聚书万卷,集诸儒注《后汉书》"。扬州贡来的棠梨笺与宣州紫毫,记录着这位亲王与幕僚讨论《文选》的身影。而江淮转运使每岁进呈的漕粮簿册,则提醒着他作为都督的职责——尽管这更多是象征性的。

这场册封背后,藏着微妙的政治密码。《册府元龟》录有当时诏书:"沛王贤地惟懿戚,才称韶俊。"此时武则天已开始参与朝政,而李贤作为高宗诸子中最年长者,其加授实职都督的殊遇,或许正是帝王平衡权力的深意。吐鲁番出土文书《唐麟德二年西州高昌县里正牒》显示,就连西域州县都需将"沛王加都督事"载入官方档案,可见此番任命震动之大。

当暮春的柳絮飞过曲江池畔,这位戴着远游冠的少年亲王尚不知晓,二十年后他将以章怀太子的谥号长眠巴蜀。但在665年的春光里,历史正为他展开最绚丽的画卷——那鎏金铜册上"扬州大都督"的刻痕,将永远见证大唐盛世中一个早慧王子的荣光。

公元675年

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开始监国,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洛阳合璧宫绮云殿的铜漏尚未滴尽,二十四岁的太子李弘便猝然薨逝。《旧唐书》载其"薨于合璧宫之绮云殿",高宗与武后"哀痛异常"。五月初五,高宗第六子李贤于柩前受诏,继立为皇太子。

新太子的青玉圭甫一系上赤绶,便显露出非凡的理政之才。《资治通鉴》记载:"太子处事明审,时人称之。"高宗因风疾缠身,命太子监国。李贤"于东宫置崇文馆学士,详决司议郎奏事",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据《唐会要》载,仅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到次年十二月间,太子便处理尚书省奏事四百余件,皆"剖决如流",高宗亲题"家国寄尔深"以褒奖。

在三次监国期间,李贤展现出罕见的政治智慧。《新唐书》称其"容止端重,少为帝爱"。他改革东宫膳食制度,停供珍馐,"唯置肉糜、蔬食",又奏请减免关中遭旱诸州赋税。这些举措使得"朝野翕然,比之太宗"。高宗在赐予的《少阳政范》中特别称赞:"贤于东宫,颇能摄理。"

更令人称道的是太子的学术建树。他敏锐察觉到《后汉书》中"外戚擅权"的警示意义,遂召集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等学者详加注释。《玉海·艺文》记载此事云:"章怀太子贤注《后汉书》,仪凤元年上之。"注本摒弃浮华训诂,着重考订史实,如辨正光武帝纪年舛误,考订西域诸国地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多次引用其说,称"章怀注最为精审"。

然而这轮明月终被乌云所掩。调露二年(680年),正谏大夫明崇俨遇刺,武后指使人在东宫马坊搜出皂甲,《旧唐书》称"太子遂废为庶人"。但直到文明元年(684年)李贤被迫自尽前,他注释的《后汉书》仍在洛阳书肆传抄。那些朱墨灿然的批注里,依稀可见当年那位"监国抚军,风政严明"的储君身影。

公元680年

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永隆元年(680年)的深秋,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时任太子李贤在东宫焚香抚琴时,忽闻宫门被金吾卫撞破的巨响——"俄有诏遣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杂治之"(《旧唐书·高宗诸子传》)。这位曾主持注释《后汉书》的储君,此刻面对的却是从马坊搜出的"皂甲三百领",这个被武后指为谋反铁证的发现,彻底撕裂了李唐皇室最脆弱的伤口。

据《资治通鉴》卷二〇二记载,高宗李治在含元殿面对证据时"终不能无惑",而武后则展现出政治家的果决:"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在薛元超等人的三司会审下,东宫属臣赵道生竟供认"太子使道生杀崇俨"(《新唐书·章怀太子传》),这桩牵扯到明崇俨被刺案的指控,最终使李贤的储位轰然崩塌。当年八月二十三日,朝廷颁布的诏书以"怀逆"之名废其太子位,而《全唐文》卷十二收录的《废皇太子贤为庶人诏》中"听览馀暇,专务淫刑"的指责,暗示着这场政变背后复杂的权力博弈。

流放巴州的旅途成为李贤最后的生命注脚。《旧唐书》记载其"幽于别所",而《新唐书》则补叙了文明元年(684年)那个惊心动魄的结局:"武后得政,诏左金吾将军丘神勣检卫贤第,迫令自杀"。在巴州都督府那间潮湿的囚室里,当丘神勣捧着鸩酒踏入时,这位曾写下"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黄台瓜辞》)的皇子,终以三十一岁的年华成为"巴州废太子"的政治符号。直到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才在《迁窆章怀太子制》中为其平反,但那些消失在涪江边的叹息,早已随《资治通鉴》中"天下惜之"的记载,化作大唐盛世帷幔后最幽暗的褶皱。

公元684年

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

永淳二年(683年)冬,唐高宗驾崩,李显继位,改元嗣圣。然而这位新君仅在位五十五日,便被生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资治通鉴》记载:"太后命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当李贤在巴州听闻兄弟被废的消息时,这位曾被废黜的章怀太子或许已预感到命运的阴影正向他逼近。

垂拱元年(685年)春,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奉武则天密令抵达巴州。《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以冷峻笔触记载:"追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在潮湿的囚室里,三十一岁的李贤望着丘神勣带来的白绫,这位曾主持注释《后汉书》的皇子最后时刻是否想起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太子时的荣光?《册府元龟》保留的遗作《黄台瓜辞》透露出他的悲怆:"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新唐书·高宗诸子传》记载其死后境况:"贤子三人皆幼,免于诛。"而丘神勣返京后,武则天竟"归罪于神勣",将其贬为叠州刺史,这种政治表演在《资治通鉴》中被揭露:"太后乃归罪于神勣,戊戌,举哀于显福门,贬神勣为叠州刺史。"直到二十年后神龙政变,唐中宗才为兄长平反,《唐会要》卷四记载:"神龙初,追赠司徒,陪葬乾陵。"

在文明元年(684年)那个阴冷的春日,李贤之死成为武周革命的关键注脚。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则天实录》揭示深层动机:"以英王(李显)既长,惧有他变,故害之。"这个曾因"容止端雅"被高宗盛赞的皇子,最终成为权力祭坛上的牺牲。直至开元年间,玄宗命集贤院学士整理《章怀太子集》时,那些隽永诗文里仍凝固着大唐盛世前夜最刺骨的政治寒意。

公元705年

唐中宗复位后,追赠李贤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

神龙元年二月甲寅(705年3月3日),当唐中宗李显的銮驾缓缓驶过乾陵神道时,陪葬区新筑的坟茔前,礼官正高声宣读着《追赠雍王贤制》:"故雍王贤......可赠司徒,仍令司宾卿备礼册命。"(《全唐文·卷九十八》)这纸诏令,终于为三十四年前那场震惊朝野的"章怀太子案"画上了迟来的句点。

据《旧唐书·高宗诸子传》记载,李贤生前"显庆元年徙封潞王,龙朔元年徙封沛王",仪凤元年(676年)被立为太子后"监国理政,明审有吏才"。然而调露二年(680年),武后以"潜谋异图"罪名废其为庶人,《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详载当时"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文明元年(684年),这位曾注《后汉书》的皇子最终在巴州被迫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中宗复位后,按照《唐会要·卷二十一》"陪陵旧制",将李贤遗骨从巴州迁至乾陵东南三里。考古发现显示,其墓为覆斗形封土,南北长180米、东西143米的陵园建制完全符合"亲王礼"规格。墓中出土的《大唐故雍王墓志铭》记载:"神龙初,宝历中兴......恩制追赠司徒公,鼓吹仪仗送至墓所",印证了《新唐书·三宗诸子传》"神龙初,追赠司徒,遣使迎丧,陪葬乾陵"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九》保存的册文特别强调"式遵棣萼之序",这正与《诗经·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的典故暗合。中宗通过恢复李贤爵位并赐予"雍王"谥号(据《谥法》"雍,和也"),既是对武周时期冤案的拨乱反正,更是向天下宣示李唐宗室的和解。而选择乾陵这个特殊地点,使这位含恨而逝的皇子最终长眠于父母高宗与武则天身旁,其中深意,令人唏嘘。

公元710年

唐睿宗年间,追谥李贤为“章怀太子”

景云二年(710年)六月,当盛夏的蝉鸣穿透大明宫的重檐时,一份诏书在朝堂上激起涟漪。刚刚平定韦后之乱的唐睿宗李旦,以罕见的庄重语气宣布:"故雍王贤,可赠皇太子,谥曰章怀。"(《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传》)这短短十二字,却为一段尘封三十年的公案画上了句点。

诏书下达当日,太常寺的官员们翻阅典籍,在《逸周书·谥法解》中寻得依据:"温克令仪曰章,慈仁短折曰怀。"(《唐会要·谥法上》)这个饱含深意的谥号,既肯定了李贤生前"总领崇贤,式瞻望苑"(《全唐文·章怀太子哀册文》)的文采风流,又暗含对其二十七岁猝死巴州的痛惜。史官在记录此事时特别注明:"神龙初,追赠司徒;至是又加赠皇太子。"(《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两次追赠的叠加,折射出李唐皇室对这位"尝集诸儒共注《后汉书》"(《新唐书·章怀太子传》)的才子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举行追谥仪式时,礼部特意采用了"太子卤簿"的规格。据《大唐开元礼》记载,仪仗中"龙旗九旒,鸾辂四马",与当年李贤在长安监国时的建制完全相同。这种刻意复现旧制的做法,或许暗合了睿宗"每言及章怀事,必泫然流涕"(《册府元龟·帝王部·追谥》)的私人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追谥恰逢太平公主权势鼎盛时期,而《章怀太子传》中"贤处事明审,为时所称"的记载,隐约透露出当时朝堂对"贤明政治"的某种期待。

考古发现的《大唐故雍王墓志铭》透露更多细节:"景云二年岁次辛亥十月壬午朔二十六日丁未,改窆于乾陵。"这段文字证实,在追谥四个月后,李贤遗骨终于从巴州迁葬乾陵陪葬区。今人在墓志边缘发现的"恩制赐东园秘器"刻痕,与《唐六典》中"凡敕葬者,鸿胪卿监护"的制度相互印证,表明这次改葬实为国家级别的政治仪式。

颇具深意的是,就在追谥诏书颁布前七日,睿宗刚下诏为五年前被害的节愍太子李重俊平反。这种接连为冤死者昭雪的动作,被《资治通鉴》解释为"以安宗室,以谢天下"。而章怀太子谥号中那个"怀"字,恰如张说在《赠谥制》中所言:"追惟既往,良深痛悼",成为盛唐前夕皇室自我救赎的微妙注脚。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贤同年出生

韦嗣立

654年-719年

韦嗣立,字延构,唐朝时期大臣,中书令韦思谦次子。进士出身,起家双流令,政绩卓著。武则天时期,累迁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因兄韦承庆获罪,出为饶州长史,后历任歙州、扬州长史。唐中宗复位后,召拜黄门侍郎,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参掌朝政。睿宗即位,拜中书令,封逍遥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任许州刺史,以太子宾客致仕。韦嗣立以文辞著称,工于诗赋,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与李贤同年出生

解琬

654年-723年

解琬,字頎(qí),唐代官员。他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迁监察御史。解琬在处理政务上展现出卓越才能,尤其在边事方面贡献突出。睿宗时,他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出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他熟悉边境事务,善于处理民族关系,曾多次提出合理的边事策略,对维护唐朝边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比李贤小1岁

韩思复

655年-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

比李贤大1岁

王晙

653年-732年

王晙为唐朝时期的宰相、名将。他明达吏治,长于军事,在地方任职时,多次击败吐蕃、突厥等外敌,为保卫边疆作出重要贡献。其性格果敢坚毅,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独特的作为,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

比李贤小1岁

刘宪

655年-711年

刘宪,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在唐朝为官,历任右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修国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睿宗景云二年,因参与谯王李重福谋逆事件,被赐死。

比李贤大1岁

崔融1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文章四友”之一。崔融聪敏过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复位,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袁州。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706年,去世,追赠卫州刺史,谥号为文。其文章华丽,当时无出其右者,朝廷大手笔,多由他撰写。著有《宝图赞》《革象赋》《契胜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