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七月

2025年07月05日

星依云渚冷,露滴盘中圆。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
夜天如玉砌,池叶极青钱。仅厌舞衫薄,稍知花簟寒。
晓风何拂拂,北斗光阑干。

李贺

译文

星依云渚冷
星星依偎在云边的小洲上,显得清冷
露滴盘中圆
露珠滴落在盘中,圆润晶莹
好花生木末
美丽的花朵开在树梢
衰蕙愁空园
凋零的蕙草使空园充满忧愁
夜天如玉砌
夜空像玉石砌成般澄澈
池叶极青钱
池塘里的荷叶像极了一枚枚青钱
仅厌舞衫薄
只是嫌舞衣太单薄
稍知花簟寒
渐渐感觉到竹席的凉意
晓风何拂拂
晨风轻轻吹拂
北斗光阑干
北斗星的光芒纵横交错

词语注释

云渚(zhǔ):云边的小洲
蕙(huì):一种香草
簟(diàn):竹席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七月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出自唐代"乐府新辞"创作风潮,属李贺《十二月乐辞》组诗之一。中唐时期,宫廷月令诗逐渐向文人抒情转化,李贺以"七月"为时空载体,将宫廷应制题材注入个人化的生命体验。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贞元年间教坊曾重订十二月乐章,这种官方音乐文学传统为诗人提供了创作范式。

天文意象考

"云渚"指银河,"北斗阑干"暗合《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的记载。诗人选取七月特有星象:银河渐转竖直,北斗柄指申方(西南),正是夏秋之交的天文特征。唐代《开元占经》载"七月建申,律中夷则",这种时空对应关系构成诗歌的深层结构。

物候书写

诗中"好花生木末"化用《楚辞·九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而"衰蕙愁空园"则呼应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唐代《四时纂要》记载七月"兰蕙萎,木槿荣",诗人以对立意象(盛放的木槿与凋零的蕙草)呈现物候交替的辩证关系。

服饰文化

"舞衫薄""花簟寒"涉及唐代宫廷夏服制度。《唐六典》载七月尚衣局进"秋服罗","花簟"指织纹竹席,《杜阳杂编》记同昌公主有"瑟瑟簟",这种细微的服饰变化暗示季节转换的身体感知,体现李贺对物质文化的敏感把握。

诗学创新

突破传统七月诗作"乞巧""曝衣"的固定母题(如《荆楚岁时记》记载的七夕习俗),创造性地将《月令》文献的客观记载转化为"冷露衰蕙"的主观意境。宋代《唐诗纪事》评其"独辟畦径,自成凄艳",这种个人风格标志着月令诗从集体歌唱向个人吟咏的转变。

赏析

七月乐辞以星露为墨,绘出一幅夏夜转秋的微凉画卷。首句"星依云渚冷"便以疏淡笔触勾勒出夜空的寂寥,云渚(银河)如被星光浸透的寒潭,与李贺"天河夜转漂回星"异曲同工,却更显内敛。盘中露珠的"圆"字尤为精妙,既状物形,又暗含月相更迭的时令暗示,清代学者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特别称许此意象"体物入微,得造化之趣"。

诗人以植物为温度计:"好花生木末"的明艳与"衰蕙愁空园"的颓败形成强烈反差。木槿朝开暮落,恰似七月盛夏将尽的最后绚烂,而蕙兰的凋零则提前预告秋意,这种"时空叠印"手法被钱钟书评为"长吉特有的时间褶皱"。夜天如玉砌的比喻更显奇绝,将苍穹想象成青玉铺就的台阶,与池中青钱般的圆叶构成天地呼应的清凉世界。

"仅厌舞衫薄"二句转入人体感知的微妙描写。诗人不直言寒暑,而以舞衣的厚薄、竹席的凉暖来暗示气候渐变,这种"侧写"技法深得叶嘉莹先生赞赏:"从衣物触觉折射心理温度,比直抒胸臆更富诗意"。末句"北斗光阑干"堪称神来之笔,北斗七星横斜的光芒既是实景,又隐喻时间流逝,《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以空间意象写时间感,与曹操'星汉西流夜未央'遥相呼应"。

全诗如一组蒙太奇镜头:星云、露珠、木槿、衰蕙、玉宇、青钱、舞衫、花簟、北斗等意象经诗人精心排布,形成"视觉-触觉-心理"的多维感知网络。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诗"将物候变迁写得如丝如缕,在李贺诡谲诗风中独显清雅本色"。七月特有的矛盾美感——夏花的绚烂与秋蕙的凋零、夜空的璀璨与晨风的凛冽,都被凝练在这十二句的玲珑诗境之中。

点评

云渚星垂,玉露凝盘,此七月之诗,字字皆作清凉想。李长吉以"冷"字为眼,写尽三伏末梢的微妙转圜——"星依云渚冷"五字,王世贞《艺苑卮言》谓之"如冰箸划琉璃,寒光自毫端迸出"。钱锺书《谈艺录》独赏"露滴盘中圆"句:"非止状物工细,实将铜仙承露典故化入无形,汉宫秋意早伏脉焉。"

木末好花与空园衰蕙对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点破其间机锋:"荣悴相形,非徒绘景,直是太白'天地逆旅'之叹缩于尺幅"。贺裳《载酒园诗话》尤称"夜天如玉砌"联:"青钱叠叶衬得玉宇更寒,此等设色功夫,非呕心不能得之"。叶燮《原诗》论末四句别有会心:"'舞衫薄''花簟寒'六字,分明是白乐天'夜深方独卧'境界,然以'仅厌''稍知'曲笔出之,便觉温厚不迫"。至若"北斗光阑干"收束,方东树《昭昧詹言》叹为"天街凉夜图,尽在参横斗转中"。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总评此篇:"昌谷七月诗如冷泉漱石,骤读但觉其清,久咀方见回甘。韩愈所谓'刿目鉥心'者,于此体认最真。"张戒《岁寒堂诗话》更言其妙在"不道破秋心而秋心自现",正如琉璃匣里霜刃,寒芒内敛而锋芒自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