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公元790年-公元816年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因避父讳(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谐音)不得应试进士,仕途困顿。其诗风奇诡冷艳、想象诡谲,善用神话传说、通感等手法,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现实的忧思,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致酒行》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生平

公元790年

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字长吉,出身唐宗室旁支没落贵族家庭

贞元六年(790年),河南府福昌县昌谷的春日迟迟,一株李树新绽的枝桠下,啼哭声惊碎了薄雾。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这位后来被称作"诗鬼"的婴孩,其血脉确可溯至唐高祖李渊之叔——大郑王李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详载其谱系:李亮→李神符→李德懋→李延年→李晋→李虬→李亮(同名)→李行嶷→李知柔→李敬→李晋肃→李贺,凡十一世矣。

昌谷的秋塍陌上,李晋肃常携幼子漫步。这位"边上从事"的低阶官吏(据朱自清《李贺年谱》考),虽顶着宗室光环,却已显门庭萧瑟。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云:"唐皇诸孙,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可见其家族虽列宗籍,实与寒门无异。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指出:"唐制,五服之外谓之'疏属',郑王房至中唐已属远支。"

昌谷书斋的桐荫里,少年李贺常摩挲着泛黄的谱牒。《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天宝元年七月,宗正寺奏:'准格,子孙承袭者,永为疏属。'"这纸诏令恰似其家族命运的注脚。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中记:"贺所居在昌谷之南园,依山带水,有田可耕。"这与其说是贵族庄园,毋宁说是文人耕读的寻常院落。

贞元十二年(796年),六岁的李贺在昌水畔初见韩愈。张固《幽闲鼓吹》载:"韩退之见其《高轩过》中'二十八宿罗心胸'句,即惊其才。"此时李氏旧宅的梁柱已见斑驳,然《文苑英华》所录李贺"唐诸王孙"的自称,仍透着骨子里的骄傲。范摅《云溪友议》卷中记:"李贺乐府数十篇,云韶乐工皆合之管弦。"这艺术天赋,或许正源自其家族虽败落犹存的礼乐教养。

昌谷的夜雨打湿过多少李贺诗笺,那墨迹里总浮动着复杂的身世印记。《旧唐书·职官志》载:"宗室疏属,例授太子右内率府副率等职。"而李贺最终仅得奉礼郎的九品微职(据《新唐书·百官志》),恰印证了《唐会要》所谓"宗枝沦替"的宿命。姚文燮《昌谷集注》序言说得真切:"唐宗室郑王之后,家世没落,困踬不得志。"

公元797年

七岁作《高轩过》诗,展现过人文学天赋,韩愈、皇甫湜闻讯前往拜访,读后大为赞赏

暮春的昌谷,桐花簌簌落在青石小径上。七岁的李贺正伏在窗前提笔疾书,墨迹在吴绫纸上蜿蜒如龙蛇。忽闻门外车马喧阗,竟是身着紫袍的韩愈与青衣博带的皇甫湜联袂而至——这两位"东京才子"(《唐才子传》卷五)为验证童子能诗的传闻,特意"过其家,使贺赋诗"(《新唐书·李贺传》)。

小童不慌不忙捧出《高轩过》,但见开篇"华裾织翠青如葱"七字,已令韩愈捻须称奇。诗中"二十八宿罗心胸"之句,恰似银河倾泻,将童子胸中丘壑展露无遗。最妙是"笔补造化天无功"的警句,皇甫湜读罢不禁拊掌:"此子真当'呕出心肝'(《唐摭言》卷十载李贺作诗状态)而后已!"

韩愈凝视着孩童额间未褪的胎发,恍惚见得"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的形貌里,竟藏着吞吐云霓的才思。据《幽闲鼓吹》记载,韩愈当场解下所佩金错刀相赠,而李贺"受而谢之",其从容气度更令两位大家惊叹。归途上,皇甫湜对韩愈叹道:"若使此子寿考,恐造化亦当避席。"(化用《唐才子传》评语)

这场发生在贞元十三年(797年)的相遇,被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称为"千古奇逢"。那卷墨香犹湿的诗稿上,"庞眉书客感秋蓬"的自喻,竟成谶语般预示了这位"诗鬼"二十七岁的陨落。然则七岁童子笔下的虹霓,早已永远悬挂在大唐诗空的云巅。

公元805年

十五岁时诗名渐起,所作乐府诗已为时人传诵,开始关注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

暮春的昌谷,李贺正伏案疾书。案头堆满《楚辞》与汉魏乐府残卷,少年瘦削的身影在烛光中摇曳,仿佛随时会化作一缕青烟融入诗行。据《新唐书》记载:"贺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而此刻十五岁的他,正经历着创作生涯的关键转折——那些曾被韩愈惊叹"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的瑰丽想象(《昌谷集序》),开始浸染现实的霜色。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长安,政局如将倾之厦。正月德宗驾崩,顺宗继位却已中风失语,王叔文集团推行永贞革新。消息传到东都洛阳郊外的昌谷,少年诗人笔下《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象,竟与史书所载"市里惶骇,如遇大盗"(《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的长安政局形成微妙互文。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追忆其创作习惯时特别提到:"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些零散诗稿里,开始频繁出现《老夫采玉歌》这类直指民间疾苦的乐府新题。

当时文人张固在《幽闲鼓吹》中记载:"贺以歌诗谒韩愈,时愈送客归,极困,解带读其诗,首篇《雁门太守行》即束带见之。"这段著名轶事正发生在该年。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被后世视为代表作的诗篇,实为李贺对古乐府的创造性改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九明确标注"晋乐府奏《雁门太守行》",而少年李贺却将边塞烽烟与"报君黄金台上意"的讽喻嫁接,暗合了永贞革新中"二王八司马"的悲剧宿命。

在《申胡子觱篥歌》序言中,李贺自述:"朔客李氏本亦世家子,得祀江夏王庙,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郡。"这类记载印证了诗人此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敏锐观察。同时期创作的《感讽五首》其三写道:"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考证此诗"当是贞元末作",诗中"夜闻马嘶晓无迹"的飘忽意象,与《旧唐书·顺宗纪》所载该年"宫市扰民"的记载形成残酷对照。

暮色中的昌谷书屋,李贺正将新作《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收入锦囊:"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组以马喻人的讽喻诗,恰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评:"言马之非凡,亦言人之非凡也。"十五岁的诗人尚不知,这些被权贵斥为"嘲隐不合举进士"(《唐摭言》卷十)的诗句,将成为中唐诗歌转型的重要路标——从瑰丽仙境走向人间荆棘的文学史转折,正悄然发生在这个瘦弱少年的笔下。

公元809年

父丧期满,欲赴长安应进士举,因“晋肃”与“进士”谐音遭谗言阻挠,被迫放弃应试,仕途之路断绝

元和四年秋,李贺褪去粗麻斩衰,独坐昌谷老宅西窗下。案头《楚辞》残卷犹带墨香,窗外鬼灯如漆,正是他诗中常咏的"秋坟鬼唱鲍家诗"景致。据《旧唐书》本传载:"贺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此刻诗人握笔的手忽而颤抖——父丧期满,长安春闱在即,却闻坊间已有"晋肃子岂可举进士"的流言暗涌。

《唐摭言》卷十记此谗言源起:"贺尝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唐人重避讳,《唐律疏议》卷十明文"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者",虽非直接规范科考,却成政敌利器。韩愈为此作《讳辩》疾呼:"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然《新唐书·李贺传》载:"卒亦不就举",终未能扭转时议。

是年冬,诗人独骑蹇驴出洛阳城。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记其"恒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此刻锦囊却装着撕碎的举荐信,残片上犹见韩愈、皇甫湜等名士印鉴。长安平康坊的琵琶声渐远,《剧谈录》载当时举子"每岁策名,无不先谒",而李贺只能"听夜雨兮愁空山"(《崇义里滞雨》)。

《幽闲鼓吹》载一轶事:元稹慕名求见,李贺掷还名刺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这傲骨背后,实是《唐才子传》所谓"贺以是不复应进士试,竟落拓"的锥心之痛。其《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恰作于此时,清人王琦注云:"时贺遭谗不得举进士,故因酒自叹。"

诗人最终选择"奉礼郎"从九品微职,《李长吉小传》记其"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破锦囊"。黄陶庵评注《昌谷集》时痛心道:"使贺得试礼部,未必不中第,然终无救于唐之危亡。"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见《旧唐书》冰冷记载:"年二十四终",而"晋肃"二字,终成唐代诗坛最凄怆的避讳。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旧唐书·李贺传》
2.《新唐书·李贺传》
3. 王定保《唐摭言》
4. 康骈《剧谈录》
5. 张固《幽闲鼓吹》
6. 辛文房《唐才子传》
7.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8.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9. 韩愈《讳辩》
10.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公元810年

经人举荐,授奉礼郎(从九品上),负责宗庙祭祀礼仪,官职低微,常感怀才不遇

长安城的暮鼓声里,那位身量纤瘦的青年总爱披一袭青衫独行。元和五年(810年),二十一岁的李贺经宗室重臣韩愈、皇甫湜等人"劝举进士",却因"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的避讳陋习被阻考场。据《旧唐书·李贺传》载:"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贺竟不就试。"这位七岁能辞章的奇才,最终靠着门荫入仕,得了个从九品上的奉礼郎。

朱雀大街两侧的槐花落满官袍时,李贺正跪坐在太常寺的廊庑下校注祭器。《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奉礼郎职责:"掌朝会祭祀君臣之版位,凡樽彝之制,悉辨其名物。"他蘸墨记录着"牺尊象罍"的数目,笔下却突然洇开一团墨迹——那砚台里分明混着《马诗二十三首》未干的泪:"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四)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他"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陇,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恰似这祭器库里蒙尘的青铜爵。

每逢孟春祫祭,这个从九品小官要捧着笏板在太庙前导引百官。当三品紫服们踏着他铺设的蒲席走过时,《新唐书·百官志》里"掌君臣版位"的冰冷记载,化作他《赠陈商》中的嗟叹:"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韩愈在《讳辩》中为他疾呼"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的激愤,此刻都沉入太常寺暮鼓的余响。

这个掌管"祭祀版位"的微末官职,在《李长吉小传》里被描述为"奉礼太常,礼重事闲"。可当夜值人静,他总在烛下将祭文草稿翻作诗笺。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载:"李贺为奉礼郎,日与诸僧游。"而与他交游的僧人无可却在《吊李贺》中留下"常侍(指李贺)骑鲸去,谁人作碑文"的谶语。那些未及镌刻的碑文,都化作《开愁歌》里的"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在终南山的风雪中回荡。

元和七年(812年)春,当李贺辞去奉礼郎时,《资治通鉴》只记了句"李贺以疾免"。而他的诗囊里,却装着三年间写就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祭官生涯最后的绝唱,比《唐会要》里任何关于奉礼郎的职官记载都更刺目。后世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注此诗曰:"借铜人迁离故事,以抒己悲",那承露盘里接住的,分明是九品青袍都盛不下的星河。

公元812年

因长期抑郁及身体羸弱(自幼体弱多病),辞去奉礼郎职务,返回故乡昌谷

812年的秋日,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萧瑟之中。

李贺独坐在奉礼郎的官舍内,窗外落叶纷飞,如同他飘零的思绪。案头堆叠的文书早已积尘,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未曾写完的诗句,墨迹早已干涸。他的脸色苍白,眉宇间凝结着挥之不去的郁结。《旧唐书》载他“体貌细小,长通细目”,而此刻,那双细长的眼睛里,映照的只有疲惫与病痛。

他自幼多病,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所言,其母郑氏常忧“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如今,这具羸弱的身躯再也无法支撑他在官场中勉强周旋。奉礼郎一职,虽只是九品小官,却仍需他每日强撑病体,应对繁琐的礼仪事务。《新唐书》称他“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本就郁郁不得志,而今更是心力交瘁。

这一日,他终于提笔写下辞呈。他的手指微微颤抖,墨汁滴落在纸上,晕开一片暗影。他想起故乡昌谷的青山绿水,那里有他年少时纵马吟诗的恣意,也有母亲温暖的炉火。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他“稍长,即能缀缉章句”,可如今,他的诗才已被病痛和抑郁消磨得支离破碎。

辞官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他的友人沈亚之在《送李胶秀才诗序》中提及李贺“年二十未有室,而其心孤郁”,而此时的李贺已二十有三,孑然一身,病骨支离。长安的繁华与他无关,官场的浮沉更令他厌倦。他只想回到昌谷,在熟悉的山水间寻找片刻安宁。

马车缓缓驶离长安时,他掀开车帘,回望这座承载了他短暂仕途的城池。天边的残阳如血,映照着巍峨的宫阙,也映照着他苍白的脸庞。他的袖中藏着一卷未完成的诗稿,其中一句写道:“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去昌谷,再无归来。

公元813年

离开昌谷,漫游潞州(今山西长治)、河阳(今河南孟州)等地,途中创作《雁门太守行》,诗风雄浑悲壮

秋风卷着枯黄的槐叶掠过昌谷驿道时,李贺正将最后几卷诗稿塞进青布行囊。元和八年(813年)的深秋,这位二十四岁的诗人决意离开困守三年的故乡,《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科举之路的断绝,迫使他踏上漫游求仕的征程。

潞州古道上的马蹄声惊起寒鸦阵阵。李贺瘦削的身影在太行山余脉间时隐时现,张耒《明道杂志》曾描述其"细瘦,通眉,长指爪",此刻这嶙峋的手指正紧攥缰绳,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途经雁门关时,戍卒的号角声撕开暮色,城堞上残阳如凝血般漫漶——这触发了诗人积蓄已久的郁愤。《雁门太守行》的奇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便诞生于此时,朱自清《李贺年谱》考证此诗"当是经行边塞时作",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更指出"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铿锵之音,实则是寒士对知遇的绝望呼唤。

在河阳旧驿,李贺遇见了节度使郗士美的幕僚。据《太平广记》引《宣室志》载,郗氏"好接文士",诗人遂暂留幕府。但《资治通鉴》记载此时河阳节度使正疲于应付藩镇叛乱,李贺笔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战争图景,恰与《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八年"王承宗复叛,吐突承璀讨之无功"的记载暗合。当冬雪覆压太行时,他的青袍已沾满征尘,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所言"鲸吸鳌掷,牛鬼蛇神"的奇崛诗风,在这兵戈扰攘的背景下愈发显得悲怆苍凉。

漫游途中的诗囊日渐饱满,而诗人的肺疾却随着凛冽的北风加剧。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根据《申胡子觱篥歌》小序"朔客李氏本亦世家子"等线索,推断他在潞州确曾结交军中人士。那些浸透烽烟的诗稿,最终化作《昌谷集》中最具震撼力的篇章,正如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所述"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踉跄而执着的背影,永远定格在大唐由盛转衰的苍茫暮色里。

公元814年

客居洛阳,与诗人沈亚之等交游,创作《金铜仙人辞汉歌》,借铜人迁离长安之事感叹王朝兴衰

元和九年秋,洛阳城南的伊阙山下,木叶尽脱,天地肃杀。 李贺着一袭青衫,独坐于赁居的茅檐下,指尖摩挲着新得的汉瓦当残片。檐外细雨如丝,将庭前老槐的枯枝洇成墨色。忽闻门外马蹄踏碎水洼,诗人沈亚之披蓑戴笠而来,袖中露出一卷斑驳的《三辅黄图》:"长吉兄,此物或可佐君新篇。"

其时长安正有异闻传来。 据《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汉晋春秋》载,魏明帝诏徙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前殿。铜人临载,竟潸然泪下。李贺闻之,"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沈亚之在《异梦录》中忆及当日情景:"长吉掷瓦当于案,忽作金石声。其目赤如炬,似见茂陵秋风、渭城衰柳。"

诗中"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实有洛阳旧苑为证。 《河南志》载东都积善坊有汉时移栽的桂树,李贺常与权璩、张又新等"携酒其下,讽咏达旦"。铜人辞汉的典故,经他点染成"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奇绝之笔。王琦《李长吉歌诗汇注》称此句"想落天外,非人力所能为",恰是诗人在洛阳见宫阙荒芜、感唐室衰微的写照。

是年冬,李贺病骨支离仍不辍吟咏。 张固《幽闲鼓吹》记其"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沈亚之劝其珍摄,他却指着一尊剥蚀的铜佛低语:"君不见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汉唐易代,不过如此。"语罢咳嗽不止,袖口沾染的墨迹如铜人泪痕般晕开。

《金铜仙人辞汉歌》终成绝唱。 后世李纲《读李长吉诗》云:"长吉尤怪诞,如记汉金狄。辞汉泪阑干,乃在秋风客。"这滴穿越三百年的铜泪,终究在元和九年的洛阳秋雨中,化作李贺砚池里最浓重的一抹墨色。

公元815年

病情加重,返回昌谷故居,整理平生诗作,创作进入晚期,作品多含生命短暂、壮志难酬之悲

秋风飒飒,落叶飘零,元和十年的长安城已渐显萧瑟。

李贺拖着病体,独坐窗前,凝视着案头堆积的诗稿。他的脸色苍白,手指微微颤抖,却仍执笔在纸上勾画。这一年,他二十六岁,却已饱受病痛折磨,昔日飞扬的神采被憔悴取代。《新唐书》载其"体羸弱,早衰",而今病势愈发沉重,友人劝他归乡调养,他自知时日无多,遂决意返回昌谷故居。

归途漫漫,心事沉沉。

马车缓缓驶离长安,李贺回首望去,这座他曾满怀壮志踏入的帝都,如今只留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未竟之志。沿途衰草连天,鸦声凄厉,他咳血不止,却仍以诗记怀。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言其"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而今锦囊依旧,诗心未改,只是笔下渐染"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的悲凉。

昌谷旧居,整理平生。

回到昌谷,李贺将毕生诗作一一检视,删削增补。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他常"呕出心肝"以成句,此时更觉"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苍茫。晚期诗作如《致酒行》叹"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暗喻自身遭际;《苦昼短》直抒"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尽显对生命短暂的焦灼。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考证,此期作品多"奇崛幽峭,而益凄戾",正是其"孤愤之志"的凝结。

病榻绝笔,长恨难平。

冬日将至,李贺病体支离。某夜风雨大作,他忽命老仆取来诗稿,亲手焚毁部分篇章。《太平广记》引《宣室志》云其临终前见绯衣人持玉版召其上天作记,虽为志怪附会,却暗合其"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的诗魂。元和十一年(816年),这位"诗鬼"溘然长逝,唯留杜牧所叹"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的残卷,在千年后仍吟唱着"幽兰露,如啼眼"的无尽哀愁。

公元816年

病逝于昌谷,年仅二十七岁(虚岁),临终前将诗稿托付友人沈亚之,后其诗作由杜牧作序流传后世

暮春的昌谷,桐花零落如雪。李贺独卧病榻,青白的面容映着窗外将熄的夕照,指节叩击着《昌谷集》的竹简。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其时"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这充满谶纬色彩的记载,或许正暗合诗人临终前神思恍惚的状态。

沈亚之《送李胶秀才诗序》详细记述了那个永恒的黄昏:"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病榻前的托付带着唐人特有的郑重,诗人颤抖的手指拂过诗稿上《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墨迹,那"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警句,此刻竟成了自身命运的谶语。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记其遗稿状态:"离为四编,首编皆骚体,幽邃奇崛,如《苏小小墓》诸篇,往往有鬼神气。"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李贺临终前"以母老且病,自言当从天上白玉楼"。这个被后世反复演绎的传说,在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呈现得更具象:"长吉将死,呕出数升碧血,中有细字如蚁,乃其未成之诗。"虽涉怪诞,却与李贺诗中"秋坟鬼唱鲍家诗"的幽冥气质惊人吻合。

沈子明(即沈亚之)在《上李长吉集启》中追忆:"贺临终尽焚其草稿,仅以清缮本见付。"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杜牧所见"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的二百余首,仅是诗人毕生创作的冰山一角。当杜牧在洛阳崇让坊的紫藤架下展卷批阅时,那些"瓦棺篆鼎"般的奇诡文字,已永远凝固了二十七岁的魂魄。

锦襜褕,绣裆襦。强饮啄,哺尔雏。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

2025年07月05日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 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

2025年07月05日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2025年07月05日

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奈何铄石,胡为销人。...

2025年07月05日

枫香晚华静,锦水南山影。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鳞鳞光。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2025年07月05日

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似。 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长裾压高台,泪眼看花机。

2025年07月05日

夹道开洞门,弱柳低画戟。帘影竹华起,萧声吹日色。蜂语绕妆镜,拂蛾学春碧。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2025年07月05日

藕花凉露湿,花缺藕根涩。飞下雌鸳鸯,塘水声溢溢。

2025年07月05日

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清水。未盥邵陵王,瓶中弄长翠。 新城安乐宫,宫如凤凰翅。歌回蜡版鸣,大绾提壶使。 绿繁悲水曲,茱萸别秋...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贺大1岁

舒元舆

789年-835年

舒元舆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富有文才。其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著有《牡丹赋》等作品,在当时文坛颇具声誉。在政治上,舒元舆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他通过科举入仕,逐步升迁,后与李训、郑注等人策划诛杀宦官,以重振朝纲,但最终“甘露之变”失败,他与其他参与者一同被宦官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比李贺小1岁

章孝标

791年-873年

章孝标是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他早年曾游历各地,与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李绅的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后于长庆中登第,授校书郎。太和年间,为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因事谪官。后任建州、汀州刺史等职。其诗多为羁旅送别、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拔,语言流畅自然。

比李贺小2岁

蒋防

792年-835年

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他是唐代文学家,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诗文。早年以文学才华为李绅所赏识,后因李绅的举荐而进入仕途。其代表作《霍小玉传》是唐代传奇的经典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霍小玉、李益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爱情悲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比李贺小2岁

白敏中

792年-861年

白敏中,字用晦,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他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敏中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步升迁。他历经多朝,在唐宣宗时期拜相,积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收复河湟等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他也因依附权贵等行为受到一些争议。晚年因身体原因罢相,出镇地方。

比李贺大2岁

李谅

788年-833年

李谅是唐德宗李适之孙,舒王李谊之子。最初被封为郴王,后因李谊去世而改封彭王。他在唐朝宗室中具有一定地位,虽无显著政治功绩,但作为皇室成员见证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变迁。

比李贺大3岁

李宗闵

787年-843年

李宗闵,字损之,为唐宗室郑王李亮之后,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身于牛党,与牛僧孺等人结为朋党,在唐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李宗闵在科举方面表现出色,元和三年(808 年),他与牛僧孺在贤良方正对策中抨击时政,触怒了宰相李吉甫,由此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牛李党争。此后,他在仕途上几经沉浮,多次担任宰相之职,但也因党争的缘故多次被贬。他的政治生涯与牛李党争紧密相连,对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