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三月

2025年07月05日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几人。复宫深殿竹风起,
新翠舞襟静如水。光风转蕙百馀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飘香去不归,
梨花落尽成秋苑。

李贺

译文

东方风来满眼春
东风吹来,满眼都是春色
花城柳暗愁几人
繁花似锦的城中,柳色深暗,不知几人心中含愁
复宫深殿竹风起
重重宫殿深处,竹林间风起
新翠舞襟静如水
新绿的竹叶舞动衣襟,静谧如水
光风转蕙百馀里
和风转动蕙草,香飘百里
暖雾驱云扑天地
温暖的雾气驱散云层,弥漫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
身着军装的宫妓,轻扫蛾眉
摇摇锦旗夹城暖
锦旗摇曳,夹道生暖
曲水飘香去不归
曲水飘香,一去不返
梨花落尽成秋苑
梨花落尽,春苑转瞬成秋

词语注释

柳暗:柳色深暗,形容柳树成荫
复宫:重重宫殿
新翠:新绿的竹叶
光风:和风
蕙:蕙草,一种香草
宫妓:宫中的歌舞妓
扫蛾:画眉
曲水:弯曲的流水
秋苑:秋天的苑囿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三月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出自唐代"诗鬼"李贺《十二月乐辞》组诗,以乐府旧题描摹岁时风物。三月篇作于元和年间(806-820),时值中唐气象渐衰,藩镇割据愈烈。李贺借长安春景,暗喻帝国盛极而衰的微妙时局。

艺术构思

诗人以"东方风来"开篇,化用《楚辞·九歌》"东风飘兮神灵雨"意象,将宫廷春色与愁思并置。"复宫深殿"二句暗合当时宪宗重修大明宫的史实,新翠舞襟的静美下,藏着"竹风"般清冷的忧思。

政治隐喻

"军装宫妓"句折射元和削藩政策,据《旧唐书》载,宪宗常命宫人着戎装演习,以振军威。而"梨花落尽"的结语,恰似预言元和中兴的短暂,正如苏颋《杂曲歌辞》所叹:"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气象象征

诗中"暖雾驱云扑天地"的磅礴气象,实为唐代三月"清明风至"节候的文学写照。《岁时广记》载此时"阳气发泄,勾者毕出",诗人却以"成秋苑"作结,形成春荣秋凋的强烈反差。

赏析

春日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东风拂过,满目生机。"东方风来满眼春"一句,以宏阔的视角拉开三月序幕,《李长吉歌诗汇解》评此"着一'满'字而境界全出",风不仅送来温暖,更将春意泼墨般晕染天地。

"花城柳暗愁几人"陡然转折,王琦在《李贺诗歌集注》中指出:"'愁'字如石投水,荡开情感涟漪"。绚烂春色中暗藏几许忧伤,花柳愈盛,愈显人心寂寥。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形成微妙张力。

深宫竹影里,"新翠舞襟静如水"的意象尤为精妙。钱钟书《谈艺录》称此句"以动写静,翠色拟人",竹叶摇曳如翩翩舞袖,而庭院幽深似水般沉静。光影交错间,宫廷的华美与孤寂同时流淌。

"光风转蕙百余里"展开壮丽全景,暖雾驱云的动态描写被叶葱奇《李贺诗集》赞为"化工之笔"。诗人以军装宫妓、摇摇锦旗点染人间烟火,而"曲水飘香"的消逝与"梨花落尽"的凋零,终将繁华引向"成秋苑"的寂寥。刘学锴《唐诗选注》特别强调末句"以空间转换喻时间流逝",春日盛极而衰的永恒命题,在此获得惊心动魄的表现。

全诗如一套精妙的蒙太奇,镜头从旷野推近深宫,又掠过军阵复归自然。在秾丽色彩与流动光影间,蛰伏着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敏锐感知。这种"以丽句写哀思"的独特笔法,使三月春光既灿烂如锦,又脆弱如冰。

点评

名家点评

李贺《十二月乐辞·三月》以奇崛幽艳之笔,绘尽盛唐暮春气象。清人王琦于《李长吉歌诗汇解》中叹曰:
"『光风转蕙』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贺乃以心魂所窥,写造化未泄之奇,真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者也。"

其首句"东方风来满眼春"尤为后世激赏。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
"太白『东风已绿瀛洲草』犹落形相,长吉『满眼春』三字,直将春魂摄于纸上。着一『愁』字,顿生屈子香草美人遗韵。"

诗中时空交叠处更见匠心。近人钱钟书《谈艺录》指出:
"『梨花落尽成秋苑』七字,使三月芳菲顿入九秋肃杀。贺郎总在秾丽处埋千里伏线,譬如锦绣丛中暗藏霜刃。"

末句"曲水飘香去不归"尤耐寻味。清代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云:
"此曲水非兰亭之曲水,乃流年之曲水也。香尘逐水,一如华年逝川,贺总以艳笔写寂,读之令人魂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