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八月

2025年07月05日

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
檐外月光吐,帘中树影斜。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李贺

译文

孀妾怨长夜
寡妇在漫漫长夜里哀怨
独客梦归家
孤独的旅人梦中回到家乡
傍檐虫缉丝
屋檐下蜘蛛在结网
向壁灯垂花
灯光映照墙壁,如花影垂落
檐外月光吐
屋檐外月光倾泻
帘中树影斜
帘幕间树影婆娑
悠悠飞露姿
露珠轻盈飘落
点缀池中荷
点缀着池塘里的荷花

词语注释

孀妾(shuāng qiè):寡妇
缉丝(jī sī):结网
垂花(chuí huā):形容灯光投射的影子如花朵垂落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八月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中唐时期李贺所作《十二月乐辞》组诗,以八月篇最显凄清特质。据《旧唐书·李贺传》载,元和六年(811年)秋,李贺任奉礼郎时,目睹长安官场倾轧,自身沉沦下僚,遂将孤愤之情化入四时物象。八月处夏秋之交,正是唐人"砧杵夜发声"(《岁时广记》卷三十四)的思亲时节,宫廷乐府旧题在此被赋予新的文人化表达。

意象溯源

诗中"孀妾""独客"双重视角,暗合《乐府解题》所载"秋夜长"曲调传统。唐代教坊曲中《怨回纥》《梦江南》等调皆有关联,敦煌遗书P.2555卷可见类似联章体结构。檐角蛛丝与灯花意象,化用南朝宫体诗"灯花空结蕊"(徐陵《咏织妇》)之句,而月光树影的构图,则见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禅意。

美学特征

末句"飞露缀荷"的意象组合颇具创造性,《唐音癸签》卷七评其"得谢朓'澄江静如练'之妙而更幽邃"。这种将宫怨、羁旅、时序三重主题熔铸的手法,反映中唐乐府诗由叙事向抒情的转型。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高古奥逸主"之典范,后世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即承此意境。

按《唐会要》卷三十三载,天宝十三载改乐曲名时,"《八月蝴蝶来》改名《蝶恋花》",李贺此作或受旧曲名启发,然已突破宫廷应制范畴,展现"秋夜之思,彻骨清凉"(《唐诗品汇》评语)的文人化审美。

赏析

秋风未动蝉先觉的八月,诗人以五言乐府构筑了一个微妙的时空结界。这里既有孀居者"怨长夜"的蹙金结绣,又见游子"梦归家"的恍惚迷离,两种孤绝生命状态在月轮下形成奇妙的复调共鸣。

"傍檐虫缉丝"四句堪称唐代工笔画的诗化呈现,南宋《诗人玉屑》评此"体物之妙,殆入化机"。檐角蜘蛛吐丝与灯芯结花形成微观世界的双重镜像,月光与树影则构成宏观尺度的虚实对照。这种"物色带情"(《文心雕龙》)的笔法,使无情的自然物象都成了情感的纺织者。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垂花'二字最奇,非烛泪非烬落,乃灯烟结蕊,状孤寂最幽微处。"

后四句转入水墨般的氤氲意境。月光不再是李太白"疑是地上霜"的澄澈固体,而是具有流动感的"吐";树影非静止的"移"而是慵懒的"斜"。这种动态捕捉令人想起王维"月出惊山鸟"的化静为动。末二句"飞露姿"与"池中荷"的意象组合,被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盛赞:"露本无质而曰飞姿,荷本静植而曰点缀,得禅家转物妙谛。"

全诗情感呈现"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孀妾之怨如檐虫所缉之丝,绵绵不绝却未成泣血之诉;客子之思似灯芯垂花,灼灼其华终归寂灭。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恰如明代胡应麟《诗薮》所言:"唐人乐府之妙,正在不即不离,若远若近之间。"月光与飞露的介入,更将人间愁绪升华为永恒的天人絮语,达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化境。

诗人以八行四十字构建的八月宇宙,既有工笔画的精微,又具写意画的空灵。每个意象都是情感的多棱镜,在月光折射下呈现不同层次的生命况味。这种"笔补造化天无功"(李贺语)的艺术创造力,正是盛唐乐府诗最动人的遗产。

点评

名家点评

"李长吉此作,以孤灯孀妾之幽怀,写尽人间别离况味。'傍檐虫缉丝'五字最妙,秋虫吐丝与思妇织愁浑然相融,直将无形心绪化作可触之物。"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月光树影间着一'吐'字、'斜'字,便觉夜气浮动。末句忽开异境,露缀新荷之象,恰似愁肠百转后忽见生机,此贺监所谓'鬼才'手段也。"
——明·胡应麟《诗薮》

"通篇不著一'秋'字,而秋声秋色自现。灯花垂落与虫缉丝相映,愈显长夜寂寥。结句飞露点荷,似泪滴罗衣,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近代·钱钟书《谈艺录》

此诗妙在**"以物写心"**:

  • 缉丝之虫喻缠绵不断的愁思
  • 垂花之灯状泪尽血枯的相思
  • 飞露点荷暗含"人生如朝露"之慨

**元人范德机《木天禁语》**尝云:"长吉诗如素娥织锦,非人间机杼所能及。"此篇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