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创作背景考
朔风凛冽的岁末时节,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淡红色的晨光,正是李贺笔下"日脚淡光红洒洒"的景致。这首收录于《乐府诗集·近代曲辞》的十二月乐辞,诞生于中唐贞元年间那个寒冬与暖意交织的特殊历史节点。
一、宫廷月令文化的流变
自《诗经·豳风·七月》肇始,月令诗便成为文人观照自然的传统范式。至唐代,玄宗设教坊司广纳民间曲调,《十二月乐辞》实为宫廷月令乐章与民间"月节折杨柳"歌谣的融合产物。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载:"每岁终,教坊进新曲,谓之'逐月章'"。薄霜桂枝的意象,恰是宫廷雅乐对《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的化用。
二、贞元中兴的时代表征
"已就长日辞长夜"句暗合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驾崩、顺宗改元的史实。陆贽《贞元改元大赦制》中"布和气于天下"的诏令,与诗中"依稀和气解冬严"形成互文。韩愈《顺宗实录》记载该年冬至日"阳气初动,太史奏黄钟应律",这种对阴阳调和的强调,正投射在桂枝不凋的物候描写中。
三、李贺个人的诗学建构
考《文苑英华》卷二百十三,此诗前有"正月"、"二月"等系列乐辞。朱自清《李贺年谱》指出,二十一岁的李贺任职奉礼郎时,常需参与太常寺的节庆仪轨。诗中"红洒洒"的光影运用,实为其"老红"、"冷红"等独特色谱的早期尝试,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谓之"以视觉通温觉"的典范。
注:《乐府解题》云:"十二月乐辞,本晋讴,唐人改制为新声。"现存敦煌P.3911卷子中亦有相似曲辞,可证此类作品在唐五代间的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