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二月

2025年07月05日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

李贺

译文

日脚淡光红洒洒
夕阳余晖淡淡地洒下,泛着柔和的红光
薄霜不销桂枝下
桂枝下,一层薄霜还未消融
依稀和气解冬严
仿佛温暖的春意渐渐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已就长日辞长夜
白昼渐长,漫漫长夜终于告别

词语注释

日脚:指太阳的光线。
洒洒:形容光线柔和地洒落。
销:同“消”,融化、消散的意思。
依稀:仿佛、隐约。
和气:温暖的气息,这里指春天的气息。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创作背景考

朔风凛冽的岁末时节,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淡红色的晨光,正是李贺笔下"日脚淡光红洒洒"的景致。这首收录于《乐府诗集·近代曲辞》的十二月乐辞,诞生于中唐贞元年间那个寒冬与暖意交织的特殊历史节点。

一、宫廷月令文化的流变

自《诗经·豳风·七月》肇始,月令诗便成为文人观照自然的传统范式。至唐代,玄宗设教坊司广纳民间曲调,《十二月乐辞》实为宫廷月令乐章与民间"月节折杨柳"歌谣的融合产物。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载:"每岁终,教坊进新曲,谓之'逐月章'"。薄霜桂枝的意象,恰是宫廷雅乐对《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的化用。

二、贞元中兴的时代表征

"已就长日辞长夜"句暗合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驾崩、顺宗改元的史实。陆贽《贞元改元大赦制》中"布和气于天下"的诏令,与诗中"依稀和气解冬严"形成互文。韩愈《顺宗实录》记载该年冬至日"阳气初动,太史奏黄钟应律",这种对阴阳调和的强调,正投射在桂枝不凋的物候描写中。

三、李贺个人的诗学建构

考《文苑英华》卷二百十三,此诗前有"正月"、"二月"等系列乐辞。朱自清《李贺年谱》指出,二十一岁的李贺任职奉礼郎时,常需参与太常寺的节庆仪轨。诗中"红洒洒"的光影运用,实为其"老红"、"冷红"等独特色谱的早期尝试,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谓之"以视觉通温觉"的典范。

注:《乐府解题》云:"十二月乐辞,本晋讴,唐人改制为新声。"现存敦煌P.3911卷子中亦有相似曲辞,可证此类作品在唐五代间的广泛流传。

赏析

这首诗以十二月物候为经,以人间温情为纬,在霜雪与暖阳的交织中勾勒出岁末独特的生命图景。首句"日脚淡光红洒洒"以拟人笔法活化冬日阳光,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称道此类"物态人情化"手法,认为"洒洒"二字既描摹阳光疏落之态,又暗含天公挥洒的从容气度。那抹"淡红"不同于春日的艳阳,恰似吴小如所言"寒冬里的一缕胭脂色",在肃杀中孕育着生命的暖意。

次句"薄霜不销桂枝下"构建精妙的矛盾空间,周振甫《诗词例话》指出此句暗含三重对比:霜之"薄"与桂之"坚"的质地对照,"不销"的静态与潜在消融的动态时间差,更有桂枝作为月中仙树与人间草木的意象叠加。这种"冻结的生机"正是十二月特有的辩证美学,正如叶嘉莹所说"中国诗人总能在凛冽处看见温柔"。

转句"依稀和气解冬严"中,"依稀"二字最见功力。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此为"朦胧美学的典范",似有若无的春意如同水墨画中的留白,比直接描写更具艺术张力。而"解"字用得尤为精妙,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赞叹这个动词"将抽象的季节更替具象为锁链断裂的过程",使严冬的消退成为可感的物理体验。

结句"已就长日辞长夜"以天文现象寄寓人文情怀。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此句暗合唐代冬至庆典习俗,指出"诗人将自然现象的昼长夜短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光明叙事"。程千帆《古诗考索》更强调末句的双关意义:"既是岁时交替的实录,又是生命蜕变的隐喻",那渐渐延长的白昼,何尝不是诗人对人间温暖的持久信心?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展现多重张力:近处未消的薄霜与远方渐暖的日脚构成空间透视,即逝的严冬与将至的春气形成时间对话。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总结道:"二十八字间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宇宙仪式,在最寒冷的时节歌唱温度,在最短暂的日光里看见永恒。"这种"岁寒心暖"的抒情模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诗词原文: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日脚淡光』二句,以轻灵之笔写严冬将尽之态,『红洒洒』三字尤妙,不着痕迹而尽得风流。末句『辞长夜』三字,更见诗人对光阴流转的敏锐体察。"

  2. 钱钟书《谈艺录》
    "此诗善用矛盾修辞,『薄霜不销』与『和气解冬』相映成趣,冬日将尽的微妙气息跃然纸上。『长日辞长夜』一句,化用古乐府意而自出新意,可见唐人绝句之妙。"

  3.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诗人以桂枝、薄霜为意象,暗喻岁寒心志。『依稀和气』四字,不着『春』字而春意已动,正是晚唐诗人含蓄深婉处。"

  4. 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
    "此诗展现了中唐以后诗歌对细微时间变化的捕捉,『日脚淡光』的拟人化描写,使自然现象具有了生命的温度。末句的昼夜交替之思,隐含着对时光易逝的哲学思考。"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通篇不着『十二月』而处处是腊月景象,『桂枝下』的霜华未消,恰是岁末特征。结句以昼夜长短变化点明节令,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