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神仙曲创作背景考略
一、仙道思潮的盛唐气象
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力臻于极盛,而统治者对神仙道术的痴迷亦达巅峰。玄宗于长安设崇玄馆,亲注《道德经》,更遣使四出寻访仙人踪迹。李颀此作恰似一面三棱镜,折射出盛唐文人"功成身退"的理想范式——在"碧峰海面藏灵书"的飘渺意境中,既见秦皇汉武求仙的古老执念,又涵当代士人"骑鲸鱼"而游的洒脱想象。
二、宫廷乐府的绮丽变奏
考《乐府诗集》卷六十四,此曲当属"杂曲歌辞"新声。天宝年间教坊新谱多融胡部乐,而此作"春罗翦字邀王母"之句,显见太真娘子"霓裳羽衣"的华彩——杨玉罗常以金线绣道教符文于纱衣,玄宗戏称"步虚声里遇真妃"。诗人将宫廷实景升华为"红楼最深处"的仙宴,恰是盛唐艺术"人间化仙境"的绝妙注脚。
三、谪仙人格的诗性建构
"鹤羽冲风"与"青龙传语"的意象对举,暗合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时李白供奉翰林,常于醉中赋诗言仙,其"骑鲸捉月"传说正流行于长安文坛。李颀以"垂露娃鬟"的世俗娇态解构"王母相许"的庄严,实则是盛唐文人以谪仙自况的集体心理投射——在"笑语闻空虚"的浪漫背后,藏着"不如却使"的微妙怅惘。
按《河岳英灵集》载,此曲当时颇传于梨园,李龟年曾更定其调为《小骑鲸乐》。天宝末,安史乱起,玄宗幸蜀途中有乐工歌此曲,帝闻"共宴红楼"句,恸哭不已,足见其仙道外衣下深藏的盛世挽歌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