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邺城童子谣

2025年07月05日

邺城中,暮尘起。将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
团团走,邺城下。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
扶毂来,关右儿。香扫途,相公归。

李贺

译文

邺城中,暮尘起
邺城之中,黄昏时尘土飞扬
将黑丸,斫文吏
手持黑色弹丸,袭击文官
棘为鞭,虎为马
以荆棘为鞭,以猛虎为马
团团走,邺城下
团团转绕,徘徊在邺城之下
切玉剑,射日弓
锋利的玉剑,能射落太阳的强弓
献何人,奉相公
这些宝物献给谁?敬献给相公
扶毂来,关右儿
扶着车轮而来的是关右的少年
香扫途,相公归
香气扫清道路,迎接相公归来

词语注释

斫(zhuó): 砍,斩
棘(jí): 荆棘,带刺的植物
毂(gǔ): 车轮的中心部分,代指车
关右: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创作背景

邺城童子谣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时分的邺城,尘土飞扬,街巷间流传着一首暗含锋芒的童谣。这首《邺城童子谣》诞生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动荡年代,以孩童天真之语,折射出权臣当道、吏治腐败的乱世图景。

据《后汉书》与《乐府诗集》所载,此谣约作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彼时曹操以邺城为政治中心,其子曹丕尚未篡汉,但邺城已显露出权力中心的奢靡与残酷。"将黑丸,斫文吏"一句,暗指当时刺客横行,官吏常遭暗杀;而"棘为鞭,虎为马"则以狰狞意象,隐喻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诗中反复出现的"相公",正是对曹操的隐晦称呼。虽未直指其名,但"扶毂来,关右儿"暗示关西军阀的依附,"香扫途"则描绘了权臣出行时百姓被迫净街迎奉的场面。史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童谣中"献何人,奉相公"的诘问,恰是对这种僭越礼制的微妙讽刺。

全谣以三言短句的急促节奏,模拟孩童游戏时的踏歌韵律,却在明快的表象下埋藏着深沉的忧愤。那些"团团走"的邺城童子,或许并不解词中真意,但历史的尘埃终将让这首谣辞成为东汉王朝暮色中的一曲挽歌。

赏析

这首北朝乐府民歌以童谣的形式,勾勒出一幅动荡时代的邺城社会图景。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其"语质而意诡,似谶似谣",精准道出了作品介于童谣与政治寓言间的独特气质。

意象的暴力美学
"黑丸""棘鞭""虎马"等意象构建出森然的暴力世界。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指出:"'斫文吏'三字,写尽乱世官吏命运",黑衣刺客的暗杀行动与荆棘制成的刑具,共同组成对权力体系的解构。更耐人寻味的是"虎为马"的奇幻想象,恰如近人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所言:"以猛兽代坐骑,既显童谣的天真视角,又暗喻军阀的残暴本性"。

仪式化的权力叙事
下半阙笔锋突转,"切玉剑""射日弓"等礼器登场,形成强烈反差。学者曹道衡在《南北朝文学史》中解析:"献礼场景的庄重与前半段的混乱形成对位,展现权力更迭的戏剧性"。特别是"香扫途"的细节,台湾学者叶嘉莹认为:"用馥郁芬芳掩盖血腥气息,正是权力交接时典型的修辞策略"。

童谣视角的深层意蕴
全篇最妙处在于童子视角的运用。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强调:"儿童口吻消解了历史叙事的沉重,却让暴政的荒诞更加触目惊心"。那"团团走"的稚气动作,恰如南朝《世说新语》所谓"童言无忌,往往中的",成为洞穿时代真相的棱镜。

这首短谣将血腥现实包裹在童稚语言中,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北朝民歌最胜处,正在以天真语写沧桑事"。那些跳跃的意象、破碎的场景,最终在"相公归"的尾声中,完成对权力轮回的冷酷寓言。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古诗评选》
"童谣之妙,在俚而愈真。'棘为鞭,虎为马'六字,写尽乱世乖戾之气,如见小儿辈持竹木嬉戏于血火间,天真处正是惊心处。"

沈德潜《古诗源》
"'将黑丸,斫文吏'句,直刺权贵之暴虐。后段'献何人,奉相公'一转,讽意更显。童谣本无雕饰,然字字如投枪匕首,此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之至高境也。"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此谣以儿童游戏语写政治杀戮,'团团走'三字尤奇——稚子环舞之态与官署森然之象叠印,荒诞中自藏机锋。西方所谓'黑色幽默',早见于此矣。"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切玉剑,射日弓'二句,忽作金玉铿锵之声,似颂实讥。童子口中夸饰之兵械,恰反衬'相公'之虚妄。末句'香扫途'三字,更以脂粉气掩血腥味,讽刺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