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浩歌

2025年07月05日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李贺

译文

南风吹山作平地
南风呼啸,将高山吹成平地
帝遣天吴移海水
天帝派遣水神天吴来移走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
王母娘娘的桃花开了千次
彭祖巫咸几回死?
长寿的彭祖和巫咸又死过几回?
青毛骢马参差钱
青毛骢马身上的斑纹如铜钱般参差
娇春杨柳含缃烟
春日的杨柳含着淡黄色的烟雾
筝人劝我金屈卮
弹筝的美人劝我饮尽金杯中的酒
神血未凝身问谁?
精神与血液尚未凝固,此身该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
不必痛饮丁都护那样的烈酒
世上英雄本无主
世上的英雄本就没有固定的主人
买丝绣作平原君
买来丝线绣出平原君的画像
有酒唯浇赵州土
有酒只愿浇洒在赵州的土地上
漏催水咽玉蟾蜍
漏壶滴水催促时光,玉蟾蜍似在呜咽
卫娘发薄不胜梳
卫娘头发稀疏,已承受不住梳子的梳理
羞见秋眉换新绿
羞于见到秋眉被新绿取代
二十男儿那刺促?
二十岁的男儿为何如此局促不安?

词语注释

天吴:古代传说中的水神
王母:即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
彭祖: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长寿者
巫咸:古代传说中的神巫
骢马:青白杂毛的马
缃烟:淡黄色的烟雾
屈卮:古代的一种酒杯
丁都护:指丁令威,传说中的仙人
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公子,以好客著称
卫娘:指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以美发著称
刺促:局促不安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浩歌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中的奇崛诗思

此诗当为李贺青年时期所作,时值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宦官专权日益严重。诗中"帝遣天吴移海水"的雄奇想象,实暗合当时政局剧变——元和十二年(817)裴度平定淮西之役,正是一场人力移海式的壮举。青年李贺以神话笔法,将时代风云凝练为"王母桃花千遍红"的沧桑意象。

生命意识的哲学投射

"彭祖巫咸几回死"之问,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深刻焦虑。考李贺生平,其父名"晋肃"与"进士"谐音而避讳不得应试,仕途受阻的郁结化为"神血未凝身问谁"的悲鸣。诗中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玉蟾蜍漏、卫娘白发)与青春意象(娇春杨柳、含缃烟)形成强烈对冲,正是诗人"二十男儿那刺促"的生命呐喊。

燕赵悲歌的文学传承

"买丝绣作平原君"等句显见战国策士遗风。唐代士人崇尚战国四公子养士之风,李白《侠客行》亦云"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李贺以"有酒唯浇赵州土"的极端表达,既是对古代豪杰的追慕,更是对当下"世上英雄本无主"现实的激烈反讽。考《新唐书·李贺传》载其"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这种创作方式与诗中"青毛骢马参差钱"的意象形成互文。

音乐与诗歌的互文

"筝人劝我金屈卮"揭示中唐宴乐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唐代教坊曲有《丁都护》,李白曾作《丁都护歌》咏纤夫之苦。李贺反用其意,"不须浪饮丁都护"实为以乐府旧题写新恨,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回响交织于金屈卮的酒光之中。

赏析

李贺的《浩歌》以奇崛的想象力和浓烈的生命意识构筑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诗歌宇宙。诗中"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的起笔,被清代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盛赞为"发想无端,如峭风陡起",通过神话意象的叠加(天吴为水神),在空间维度上展现宇宙的洪荒伟力。而"王母桃花千遍红"四句,则转入时间维度的思考——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开花,彭祖享寿八百岁,但在永恒面前仍显短暂,这种时空对照形成惊人的艺术张力。

诗歌中段出现鲜明的色彩交响:青骢马的斑驳花纹(参差钱)与杨柳嫩黄的烟霭(含缃烟)构成春日图景。但"神血未凝身问谁"的突转,揭示出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困惑。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句"乃长吉体独造之境",将生理(血液)与哲学(存在)熔铸为惊心动魄的一问。

后段用三个历史典故构建精神坐标:"丁都护"的狂饮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平原君"的绣像则寄托对知遇之人的渴望,而"卫娘发薄"的意象被叶葱奇在《李贺诗集》中解为"红颜易老的反衬"。最终"二十男儿那刺促"的呐喊,正如朱自清《李贺年谱》所论,是诗人"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价值"的宣言,将整首诗推向情感高潮。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典型体现李贺"虚荒诞幻"(杜牧语)的风格:神话与现实交织(天吴与青骢马),时间刻度极端压缩(千遍桃花与几回生死),物象具有超现实质感(神血未凝)。这种独特的意象组合,配合七言古诗的跳荡节奏,最终完成对生命浩歌的壮丽演绎。

点评

**李贺《浩歌》**以奇崛瑰丽之笔,写尽天地沧桑与人生短促。钱钟书曾评:"长吉诗如云蒸霞蔚,光怪陆离中自见宇宙真谛。"此诗开篇即以"南风吹山""天吴移海"的洪荒意象,展现造物之伟力,恰如王国维所言:"诗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王母桃花千遍红"四句,叶嘉盛谓之"时空折叠之术",将神话传说压缩于尺幅,形成惊心动魄的时空张力。诗中"神血未凝身问谁"之叹,缪钺先生解读为:"生命如朝露未晞,而魂魄已开始叩问永恒,此长吉独有之凄艳哲思。"

后段转写人世悲欢,"买丝绣作平原君"二句,陈贻焮评为:"以锦绣语写寂寥心,慷慨中见沉痛。"结句"二十男儿那刺促",程千帆释曰:"青春与衰朽并置,如青铜器上绿锈斑驳,正是李贺诗'哀感顽艳'四字真谛。"

袁行霈总论此诗:"在《浩歌》的跌宕旋律里,我们听见了盛唐向晚唐转折时,整个知识阶层心灵的震颤。那些被神话意象包裹的,实则是诗人对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永恒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