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湘妃

2025年07月05日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李贺

译文

筠竹千年老不死
斑竹千年依旧青翠不枯
长伴神娥盖江水
长久陪伴着湘妃,竹影倒映在江水中
蛮娘吟弄满寒空
村野女子哀怨的歌声回荡在寒空中
九山静绿泪花红
九嶷山一片静寂的绿意,斑竹上泪痕如红花点点
离鸾别凤烟梧中
像离别的鸾凤消散在烟雾缭绕的梧桐林
巫云蜀雨遥相通
巫山的云和蜀地的雨遥遥相连
幽愁秋气上青枫
深沉的愁绪随秋意爬上青枫树梢
凉夜波间吟古龙
寒凉的夜色里,江波中仿佛有古龙在低吟

词语注释

筠竹(yún zhú):斑竹,传说因娥皇女英泪水浸染成斑
神娥(shén é):指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湘水女神
蛮娘(mán niáng):南方乡村女子,此处指哀歌的湘妃
九山(jiǔ shān):九嶷山,舜帝葬地
离鸾别凤(lí luán bié fèng):喻舜与二妃生死离别
巫云蜀雨(wū yún shǔ yǔ):巫峡云雨与蜀地气象,象征阻隔与相思

创作背景

湘妃之泪,斑竹之痕,李贺此篇以瑰丽奇谲之笔,重构了舜帝二妃的亘古哀思。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追至湘水,泪染青竹而成斑,终投江殉情。诗人取此典故,却以"千年老不死"的筠竹开篇,将时间凝固成永恒的守望。

"蛮娘吟弄"句暗合《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的意境,九疑山(即九山)的静绿与泪花之红形成凄艳对照,此中化用《山海经》"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的传说。而"巫云蜀雨"更将空间延展至巴蜀楚湘,以云雨交感喻生死契阔,恰如《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缥缈之思。

末句"凉夜波间吟古龙",似从《竹书纪年》"二妃溺于湘江,为湘夫人"的记载中幻化而出。秋气凝愁,青枫染恨,诗人以唐时"枫人"传说(见《南方草木状》)暗喻精魂不灭,使上古悲情在千年后的中唐夜波中,仍随龙吟幽幽回荡。

赏析

《湘妃》是李贺以湘水女神为意象创作的一首凄美神曲。全诗以"千年筠竹"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永恒的时间维度——张燕瑾《唐诗选析》指出:"老不死的非竹,而是湘妃亘古不灭的哀思"。这丛斑竹既是爱情的见证,又是泪痕的具象,与"神娥"形成时空互文的奇妙效果。

诗中意象群构建出多维的悲怆空间:"蛮娘吟弄"的寒空、"九山静绿"的泪花,构成声音与色彩的蒙太奇。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听觉写视觉,用山色染泪痕,实乃通感妙笔"。而"离鸾别凤"的典故,经"烟梧"的氤氲化处理,使舜与二妃的离别超越了具体史实,升华为永恒的爱情悲剧原型。

情感表达呈现出李贺特有的"冷艳"特质。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分析末联:"'幽愁秋气'四字将情绪物化,青枫成为忧愁的载体,而古龙吟啸则使哀怨获得神话般的回响"。这种将个人愁绪融入宏大宇宙意识的写法,与屈原《九歌》的巫祭传统遥相呼应。

全诗最震撼处在于时空的折叠艺术。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指出:"'巫云蜀雨'打破地理界限,'千年'与'凉夜'压缩时间维度,最终在'波间古龙'的吟啸中达到永恒。"这种超现实的时空处理,使湘妃的眼泪超越了个人悲剧,成为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

点评

此篇真得《楚辞》神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长吉诗每近《天问》《九歌》,此篇尤得湘灵缥缈之致,'九山静绿泪花红'七字,真画工所不能到。"诚哉斯言!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赏其意象组合之妙:"'幽愁秋气'与'凉夜古龙'相激荡,使娥皇女英之泪,化入千年竹斑、万古江声。李贺以通感手法,令巫山云雨与潇湘波澜在时空中交响。"

尤为绝妙者,当属"蛮娘吟弄满寒空"一句。叶嘉莹先生《论李贺诗的意象结构》中赞叹:"'蛮娘'二字突兀而起,将楚地巫觋祀神的原始野性,与帝子降兮北渚的高洁凄艳熔铸为一。寒空本不可满,而吟弄之声充盈天地,此非人间音响,实乃天籁与诗心的共颤。"

末句"凉夜波间吟古龙"更显鬼才本色。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注云:"龙吟水中,本属幽怪之谈,着一'古'字,顿生苍茫。凉波夜气中,隐隐若有千年吟啸,此即二妃不灭之精魂乎?"真可谓得贺诗三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