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走马引

2025年07月05日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李贺

译文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我有一把离乡的宝剑,锋刃如玉,可斩断浮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襄阳的骑马游侠,意气风发,如春意盎然。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清晨嫌剑光太过沉寂,傍晚又嫌剑花太过冷清。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虽能用剑指向他人,却不懂用剑照亮自身。

词语注释

辞乡剑:离乡时携带的宝剑,象征游子的身份与豪情。
玉锋:形容剑刃如玉般晶莹锋利。
截云:斩断云彩,形容剑的锋利与气势。
走马客:骑马游历的侠客或旅人。
剑花:剑光闪烁如花,形容剑术高超或剑光冷冽。

创作背景

李贺《走马引》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剑客悲歌

《走马引》属乐府旧题,相传为樗里牧恭所作。晋代崔豹《古今注》载:"《走马引》,樗里牧恭所作也。为父报怨,杀人而亡匿于山之下。有天马夜降,鸣于其室,牧恭惊觉,闻马嘶以为吏追,乃奔而乘之。马曰:'尔何所之?'牧恭曰:'欲亡入吴。'马乃负之而去。"李贺此作既承古意,又注入了唐代特有的豪侠气象。

襄阳走马客的隐喻

诗中"襄阳走马客"实为双重镜像:

  1. 历史投影:暗用晋代山简镇守襄阳时"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的典故,将纵酒狂放的意象转化为剑客的豪情
  2. 时代写照: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游侠之风盛行,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的剑客形象在此时演变为更复杂的生存状态

玉锋双刃的哲学思考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二句,化用《资治通鉴》中"以铜为镜"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李贺借剑客之口道出:

  • 外在的锋芒可"截云"(典出《庄子·说剑》"上决浮云")
  • 内在的自省却如"剑花冷"般被忽视

中唐文人的精神困境

此诗作于元和年间(806-820),正值:

  • 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政治低气压
  • 科举制度僵化带来的仕途困顿 李贺以"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的昼夜焦虑,折射出当时文人"不平则鸣"(韩愈语)却无处着力的普遍心态。

注:诗中"辞乡剑"意象,可能受郭震《古剑篇》"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影响,但将咏物转为抒怀,体现李贺"虚荒诞幻"(杜牧评语)的艺术特色。

赏析

《琴曲歌辞·走马引》以剑为魂,泼墨般挥洒出盛唐游侠的傲骨与孤光。玉锋截云的意象,令人想起李白"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壮阔,这柄寒光可裁云霓的宝剑,恰似《唐宋诗醇》所评:"以神兵喻奇才,锋芒直贯斗牛"。襄阳走马客的登场挟带春日意气,吴汝纶在《古诗钞》中赞叹此句"如见锦鞍骄马,青丝高系,少年肝胆皆冰雪"。

白昼嫌剑光太寂,深夜怨剑花太冷,这组工整的对句藏着惊心动魄的矛盾美学。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静'与'冷'实为侠者灵魂的两种底色,如同剑匣中的龙吟,越是无战事,越显孤愤难平"。能持剑向敌却不解自照的结句,恰似《诗薮》所析:"如干将莫邪终有蚀鞘之叹,英雄意气终究照不见自身命运的幽暗"。

全诗在金属冷光与生命热血的交织中,完成对侠者精神的立体雕塑。程千帆《古诗考索》谓之:"剑器书写至此,已非兵刃,而是人格的物化象征"。那截云玉锋终成照影寒潭,在盛唐的朝阳里投下意味深长的阴影——正如周勋初《唐诗大系》所言:"这是对尚武时代最诗意的注解,也是最清醒的诘问"。

点评

李贺《走马引》名家评析

诗词原文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名家点评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玉锋堪截云』五字,写尽剑之精光夺目,而『辞乡』二字尤奇,似剑有离乡之恨,与主人同抱飘零之感。末二句讽世深矣,世人但知以刃加人,而不知自照其形,可叹也。"

叶葱奇《李贺诗集》
"贺以剑客自喻,『意气生春』四字,活画出少年侠士豪情。后四句忽转沉郁,『朝嫌』『暮嫌』,正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恨,结句冷峻,直指人心弱点。"

钱钟书《谈艺录》
"李长吉善以物写心,『玉锋截云』之剑,实乃其不羁才气之化身。『不解持照身』一语,较之杜牧『自将磨洗认前朝』更多一层哲思,锋芒毕露者往往难自省。"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此诗节奏如剑术套路,前四句疾如走马,后四句顿挫沉吟。『嫌』字两用,将外在锋芒与内心孤冷交织,李贺笔下的侠客总带着诗人特有的神经质美感。"

日本·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
"唐代剑客诗中,李贺独以『光』与『冷』的触觉意象构建精神世界。这把『辞乡剑』不仅是武器,更是被放逐者的精神图腾,折射着诗人对存在本质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