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塘上行

2025年07月05日

藕花凉露湿,花缺藕根涩。飞下雌鸳鸯,塘水声溢溢。

李贺

译文

藕花凉露湿
莲藕的花儿沾着清凉的露水
花缺藕根涩
花瓣凋落,莲藕的根部也变得苦涩
飞下雌鸳鸯
雌鸳鸯从空中飞落下来
塘水声溢溢
池塘的水声轻轻荡漾

词语注释

藕花:莲藕的花,这里指荷花。
溢溢(yì yì):形容水波荡漾的声音。

创作背景

关于《塘上行》相和歌辞的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建安年间的铜雀台,当魏文帝曹丕的墨迹在竹简上蜿蜒时,谁曾想这曲《塘上行》会以如此凄艳的姿态穿透千年。相传此作本为甄皇后所作,后经乐府采撷入"相和歌辞",在丝竹与鼓节的应和中,化作一段被政治风烟模糊了的旷世悲音。

一、乱世红颜的倒影

建安九年的邺城烽火中,甄氏以"玉镂金带枕"的传说走进曹氏父子的生命轨迹。史料《三国志》裴注引《魏略》记载其"颜色非凡",而这份惊世之美终成双刃剑。当曹植的《洛神赋》与曹丕的《塘上行》在历史迷雾中遥相呼应时,那塘上藕花承载的,实则是权力漩涡中女性命运的隐喻——"花缺藕根涩"五字,道尽繁华背后的苦涩根基。

二、相和歌的仪式重构

汉代乐府"相和五调"的遗韵在此焕发新生。考《宋书·乐志》,此辞当属"清商三调"中的平调曲,其"飞下雌鸳鸯"的意象,暗合汉代巾舞歌诗"翩翩飞鸟"的程式。塘水溢溢之声非独写景,实为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乐音转化,在"一唱三叹"间将个人悲欢升华为时代共情。

三、植物意象的政治寓言

"藕花凉露"的意象群值得深味。陆玑《毛诗草木疏》载"荷芙蕖,其实莲,其根藕",在汉魏文学中常喻政治根基。曹丕以储君之身书写凋萎的藕花,恰似其对政权交接的隐忧。而《乐府解题》称此辞"妇人以喻得幸见弃",或许正是甄氏在延康元年(220年)失宠的谶语,凉露浸湿的何止花瓣,更是铜雀台深夜的罗衣。

四、声音美学的突破

"塘水声溢溢"五字开创了乐府诗的声音叙事。考汉代相和歌《江南》"鱼戏莲叶间"的循环结构,此作将水声由伴奏升为主体,形成"人声—水声—器乐"的三重和鸣。这种"天籁入乐"的手法,恰是建安文学"以悲为美"的绝佳注脚,塘水漫溢之声里,回荡着整个时代的哀矜。

赏析

《相和歌辞·塘上行》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凄清而富有张力的池塘秋景图,其意象经营与情感表达呈现出"以哀景写哀情"的典型汉乐府特征。

凉露湿藕花:生命凋敝的隐喻
"藕花凉露湿"五字构建了全诗的基调。凉露既是自然物象,更是诗人对生命易逝的体认。正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指出:"汉乐府常以自然物候的变迁暗示人生境遇",沾露的残荷正是女子青春凋零的象征。而"湿"字尤妙,既写露重压花之态,又暗喻泪湿罗裳之情,钱钟书《谈艺录》称此类用字为"物我双写之笔"。

涩藕与缺花:爱情残缺的意象并置
"花缺藕根涩"形成精妙的意象组合。花残藕涩,既是秋塘实景,又隐喻情感的残缺与苦涩。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特别推崇此句:"'缺'字写形,'涩'字写质,视觉与味觉通感间,将弃妇之痛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形态"。雌鸳鸯的独飞更强化了这种残缺,与《诗经·小雅》"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形成反向呼应。

溢溢水声:情感张力的听觉外化
末句"塘水声溢溢"以声写情,堪称诗眼。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得到完美诠释:塘水漫溢之声,实为内心愁苦外溢之态。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溢溢'叠词的运用,既模拟水声绵延,又暗示哀伤的无边无际,达到声情交融的境界"。

全诗通过"湿藕-涩根-孤鸳-溢水"的意象链,构建出完整的隐喻系统。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总结道:"此诗继承《诗经》比兴传统而更趋精微,每个意象都是情感密码,共同编织成汉乐府特有的沉郁之美"。二十字中,自然物象与人类情感已臻于"神与物游"的化境,堪称汉代抒情短诗的典范。

点评

晚唐词评家张炎在《词源》中盛赞此作:"'藕花凉露湿'五字,便画出秋塘晓色,字字含清商之韵。后三句转作动态,鸳鸯点破静谧,水声暗合心绪,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明代文学批评家钟惺于《古诗归》评点道:"'花缺藕根涩'句最奇绝,以触觉通视觉,莲房之孔窍与味觉之青涩浑然相生。雌鸳鸯单飞之景,较之双宿更见孤清,末句塘水溢溢作结,似泪满秋池。"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声律:"'湿''涩''溢'三入声字连用,如雨打残荷,短促幽咽。后二句忽转平声,仿若哀怨化入流水,此等声情相应之法,乐府妙手方能为之。"

近代词学大师吴梅在《词学通论》中特别指出:"李贺此作虽仅二十字,然'凉露湿'见肌肤之感,'塘水声'含时空之远,以实景写虚情,较之《塘上行》古辞'蒲生我池中'的直抒胸臆,更得楚骚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