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神弦别曲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小女隔云别,松花春风山上发。绿盖独穿香径归,
白马花竿前孑孑。蜀江风澹水如罗,堕兰谁泛相经过。
南山桂树为君死,云衫残污红脂花。

李贺

译文

巫山小女隔云别
巫山少女隔着云霞道别离
松花春风山上发
春风轻拂山间松花绽放
绿盖独穿香径归
翠绿车盖独自穿过芬芳小径归去
白马花竿前孑孑
白马花枝前的身影孤寂清冷
蜀江风澹水如罗
蜀江风平浪静水面如丝绸
堕兰谁泛相经过
飘落的兰花随波逐流与谁相逢
南山桂树为君死
南山的桂树为你凋零枯萎
云衫残污红脂花
云霓衣裳沾染了残败的红花

词语注释

孑孑(jié jié):孤独的样子
澹(dàn):水波平静
云衫:如云般轻薄的衣衫
红脂花:指红色的花瓣

创作背景

神弦别曲:楚地巫音中的缱绻离歌

一、巫觋文化的绮丽底色

李贺笔下《神弦别曲》浸透着荆楚大地古老的祭祀传统。据《荆州记》载:"巫山神女庙,每岁弦歌鼓舞以娱神",这种以人神恋爱为内核的"神弦曲",实为南朝乐府《神弦歌》的流变。诗人以"巫山小女"起笔,暗合宋玉《高唐赋》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将楚辞《九歌》中人神恋慕的哀艳情致,化作晚唐诗笔下的凄美绝唱。

二、中唐社会的信仰图景

"绿盖独穿香径归"的描写,折射出贞元、元和年间民间淫祀盛行的社会风貌。《新唐书·李贺传》称其"好为神仙诡谲之辞",实则源于当时佛道祭祀乐舞的盛行。杜佑《通典》记载江南"信巫鬼,重淫祀",诗中"白马花竿"正是迎神赛会时"幢幡宝盖"的具象化,那匹孤独的白马,恰似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中"荆巫脉脉传神语"的世俗化呈现。

三、李贺个人的精神图腾

"南山桂树为君死"的悲怆意象,藏着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深切体悟。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贺常骑驴觅句,"遇有所得,即投破锦囊中"。这种近乎巫觋的创作状态,使得诗中"云衫残污红脂花"的描写,既是对祭祀场景的实录,更是其"二十心已朽"(《赠陈商》)的生命隐喻。那被红脂染污的云衫,何尝不是诗人被现实磨蚀的青春残影?

四、诗乐交融的艺术遗响

末句"堕兰谁泛相经过"暗藏音律之妙。《乐府诗集》载神弦曲"被之管弦,丝竹更相和",李贺以"堕兰"喻琴瑟绝弦,用"澹水如罗"的视觉通感表现乐声消散。这种将楚辞"目眇眇兮愁予"的怅惘,转化为"白马孑孑"的孤绝画面,正是中唐诗人对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赏析

《相和歌辞·神弦别曲》是唐代诗人李贺以楚地祀神乐曲为灵感创作的一首奇幻瑰丽的诗作。全诗通过巫山神女的离别场景,构建出一个人神交织、凄艳迷离的意境,展现了李贺诗歌特有的"虚荒诞幻"风格(钱钟书《谈艺录》评语)。

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
诗歌以"巫山小女"为核心意象展开神话叙事。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隔云别'三字立骨,既点出神女缥缈之姿,又暗示天人永隔之悲"。诗中"绿盖""白马""花竿"等物象形成鲜明色彩对比,叶葱奇《李贺诗集注》认为这是"以人间仪仗写神界行止",而"孑孑"一词更强化了神女茕独的形象。下阕突然转入蜀江风物,"水如罗"的比喻被王琦《李贺歌诗汇解》赞为"状水纹精细入微","堕兰"意象则暗用《九歌》"沉有芷兮澧有兰"的典故,营造出香草美人式的楚骚韵味。

情感表达的复合维度
学者孟修祥在《楚辞影响史论》中分析此诗存在"表层离别与深层绝望"的双重情感结构。表面描写神女离别场景,实则寄托诗人对理想幻灭的哀恸,"南山桂树为君死"一句,陈允吉《李贺诗选评》解读为"用《招隐士》'桂树丛生'反其意,喻才士摧折"。末句"云衫残污红脂花"尤为惊心动魄,朱自清《李贺年谱》认为这是"以亵渎之美写神圣之殇",血迹与胭脂的混杂既暗示祭祀的残酷,又隐喻青春生命的消逝。

艺术手法的突破性
李贺在此诗中展现出"印象派"式的表现技巧。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诗人将听觉(神弦曲)、视觉(色彩碰撞)、嗅觉(香径堕兰)通感交融,形成"立体化的神秘体验"。特别是"松花春风山上发"的"发"字,陶文鹏《唐诗艺术研究》盛赞其"赋予春风植物性的生命质感"。这种打破常规的语言组合,正是杜牧所称"鲸呿鳌掷,牛鬼蛇神"的典型体现。

全诗在十八字的狭小篇幅里,完成了从神界到人间、由欢会到死别的巨大跳跃。正如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所总结的:"李贺将楚辞的瑰丽、乐府的通俗、齐梁体的艳冶熔铸一炉,在神弦别曲的古老形式中,注入了唐代诗人特有的生命意识。"

点评

名家点评

李贺的《神弦别曲》以奇诡凄艳的笔触构筑人神恋歌,清代诗评家黎简在《李长吉集评》中击节称叹:
"『绿盖独穿香径归,白马花竿前孑孑』二句,真乃鬼仙之笔!明明写巫山神女归去之状,却教人见香雾缭绕中,碧绿华盖与白马花竿相映,恍若《楚辞·山鬼》现世。"

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特别拈出结句之妙:
"『云衫残污红脂花』七字,将神女缠绵哀怨之情凝作永恒意象。红脂既喻泪痕,又暗指血泪,与『南山桂树为君死』呼应,较之《九歌》『子慕予兮善窈窕』更显凄绝。"

当代学者叶葱奇在《李贺诗集》笺注中揭示其音乐性:
"此诗实为可被之管弦的『神弦曲』变体。『松花春风』句用叠韵,『澹水如罗』取双声,节奏如巫觋踏歌,『孑孑』二字尤见铙钹骤歇之妙。"

钱钟书于《谈艺录》点破李贺化用典故的独到:
"『堕兰谁泛』暗合《湘君》『遗余佩兮澧浦』,然屈子写幽约,长吉写幽艳。彼时兰桡堕水尚存雅致,此处兰瓣飘零竟带腥香,此真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