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神弦曲

2025年07月05日

西山日没东山昏,旋风吹马马踏云。画弦素管声浅繁,
花裙綷縩步秋尘。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百年老鸮成木魅,
笑声碧火巢中起。

李贺

译文

西山日没东山昏
西山的太阳落下,东山笼罩在暮色中
旋风吹马马踏云
旋风卷起,马儿仿佛踏着云彩飞驰
画弦素管声浅繁
彩绘的琴弦和素白的管乐,声音时而轻柔时而繁密
花裙綷縩步秋尘
身着花裙的女子,步履轻盈地踏过秋日的尘埃
桂叶刷风桂坠子
桂树的叶子随风轻刷,桂子纷纷坠落
青狸哭血寒狐死
青色的狸猫泣血,寒冷的狐狸死去
古壁彩虬金帖尾
古老墙壁上彩色的虬龙,金鳞闪耀着尾巴
雨工骑入秋潭水
雨神骑着坐骑冲入秋天的潭水
百年老鸮成木魅
百年的老鸮化作树中的精怪
笑声碧火巢中起
诡异的笑声伴随着碧绿的火焰从巢穴中升起

词语注释

綷縩 (cuì cài): 形容衣服摩擦的声音或轻盈的步态
青狸: 青色的狸猫,古代传说中的异兽
雨工: 神话中掌管降雨的神灵或精灵
鸮 (xiāo): 猫头鹰,古人视为不祥之鸟
木魅: 树木化成的精怪

创作背景

神弦曲创作背景

暮色自西山漫至东山时,旋风吹散马蹄下的流云,李贺以诡丽笔墨勾勒出《神弦曲》的巫觋世界。此诗属乐府《相和歌辞》,然非汉魏旧调,实为中唐民间祀神曲的文学重构。

巫风与诗心的交织

贞元、元和年间,江南淫祀之风盛行。陆龟蒙《野庙碑》载:"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诗人以"青狸哭血寒狐死"的凄艳意象,暗合当时斩杀妖魅的巫祭场景。桂叶簌簌、老鸮化魅的描写,恰是楚地"以歌谣驱傩"仪式的诗化呈现。

金石之声中的神鬼画壁

"古壁彩虬金帖尾"句,可溯至唐代寺观壁画风尚。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风云将逼人",与此诗"雨工骑入秋潭水"的壁画幻真之境遥相呼应。金泥彩绘的虬龙,实为巫觋通神时的视觉媒介。

笑响点燃的幽冥之火

末句"笑声碧火巢中起"最见长吉体特色。考《荆楚岁时记》有"燃草照虚耗"之俗,诗人却将民俗转化为"百年老鸮"浴火重生的诡谲意象。这簇碧火,既映照着中唐民间"夜祀"的烟火,也燃烧着诗人对生死界限的诗性叩问。

此曲虽题属乐府,实为李贺以文人意趣重塑巫歌的尝试。在旋风吹马的飘忽节奏里,我们仍能听见千年之前,素管画弦与神鬼低语交织的余响。

赏析

《相和歌辞·神弦曲》是李贺"鬼才"诗风的典型代表,通过诡谲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一个神异交织的幽冥世界。学者叶葱奇在《李贺诗集》中指出:"此曲写巫觋降神之景,而李贺以惊人的想象力将祭祀场景完全神魔化,展现出唐代巫祭文化的神秘特质。"

开篇"西山日没东山昏"以时空错位手法营造黄昏的混沌感,钱钟书《谈艺录》评此句:"'旋风吹马马踏云'实写神降时的旋风,虚写马踏祥云的神异,虚实相生间完成人神交接的仪式感。"诗中"画弦素管"与"花裙綷縩"的声色描写,恰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述:"李贺用'浅繁'形容乐声,用'秋尘'暗示舞步,将感官体验压缩成精炼的意象密码。"

中段"桂叶刷风"四句被朱自清称为"鬼仙图鉴":"桂树意象的碎裂('桂坠子')、青狸寒狐的泣血,构成祭祀的血腥底色。'古壁彩虬'与'雨工骑入'的突然转场,展现李贺意象跳跃的典型特征,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突然活现。"陈允吉在《李贺与佛教》中特别分析"百年老鸮成木魅":"鸮鸟化魅的变形书写,暗含佛教轮回思想,'笑声碧火'的冷色调处理,使幽冥之境具有触手可及的质感。"

全诗通过"日昏—神降—妖现—魂归"的叙事脉络,将巫祭仪式转化为超现实图景。正如宇文所安在《晚唐》中的解读:"李贺用金属质感(金帖尾)与矿物色彩(碧火)的强烈对比,在七言八句中构建出完整的神话宇宙,这种压缩时空的创造力,正是其'虚荒诞幻'艺术特色的极致体现。"诗中"哭血""木魅"等意象并非单纯的怪诞描写,而是承载着唐代民间信仰中"神鬼相通"的宗教情感,在诡丽文字下涌动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寻。

点评

《神弦曲》如李长吉笔下绽开的幽冥红莲,以诡丽凄绝之笔勾勒出人神交感之境。清人王琦于《李长吉歌诗汇解》中叹曰:"其意象如巫觋踏罡步斗,摄魂夺魄。'旋风踏云'句,非人间声响,乃天外魔笛也。"

"画弦素管声浅繁"一句,黄陶庵评点云:"七字中含尽丝竹裂帛之声,较白乐天'嘈嘈切切'别具幽冷韵味。"而"青狸哭血寒狐死"之句,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以艳笔写妖异,血色点染碧苔,较之韩愈《陆浑山火》更见鬼工。"

诗中"雨工骑入秋潭水"的诡谲意象,叶葱奇《李贺诗集注》解为:"贺公独创之神话语法,将《柳毅传》中雨工化入诗境,使水府幽冥顿生鳞甲之光。"末句"笑声碧火巢中起",陈贻焮先生谓之:"如见磷火穿林,老魅夜啼,结得幽邃莫测,真所谓'诗鬼'手段也。"

黎简《李长吉集评》总论此诗:"昌谷以《楚辞·九歌》为骨,以齐梁乐府为肤,更蘸敦煌变文之色,遂成此霓旌羽葆之巫音。"方扶南则谓其"虽云祭神之曲,实乃刺世之刃",暗指诗中"百年老鸮成木魅"等句,俱含讽喻之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