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蜀国弦

2025年07月05日

枫香晚华静,锦水南山影。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鳞鳞光。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李贺

译文

枫香晚华静
枫树飘香,晚霞渐渐沉寂
锦水南山影
锦江水映照着南山的倒影
惊石坠猿哀
猿猴惊跃石上,哀鸣回荡山谷
竹云愁半岭
竹林如云,笼罩着半山,似含愁绪
凉月生秋浦
清冷的月光洒在秋日的江畔
玉沙鳞鳞光
沙滩如碎玉般泛着粼粼波光
谁家红泪客
谁家的游子泪染红衣
不忍过瞿塘
满怀愁绪不忍渡过瞿塘

词语注释

枫香:枫树的香气。
锦水:指锦江,流经四川成都的河流。
惊石:猿猴受惊跳跃的石头。
竹云:形容竹林茂密如云。
秋浦:秋天的水边。
玉沙:比喻洁白细腻的沙滩。
红泪:指悲伤的眼泪,或血泪。
瞿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以险峻著称。

创作背景

蜀国弦创作背景考略

一、地理风物与历史烟云

"锦水南山影"一句,道破此诗与蜀地的血脉关联。锦水即锦江,自李冰开凿以来便是成都平原的命脉,《华阳国志》载其"濯锦鲜明",故得此名。诗中"枫香""竹云"等意象,恰是蜀地特有的物候景观——岷江流域多枫香树,而"竹云"更暗合《蜀都赋》中"邛竹缘岭"的记载。

"惊石坠猿哀"化用《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将蜀道之险与羁旅之愁凝于笔端。瞿塘峡作为长江三峡门户,自古有"夔门天下雄"之称,诗中"不忍过瞿塘"之叹,实为对蜀地险峻地理的文学投射。

二、时代背景与文人境遇

考此诗格律,当属唐代新乐府范畴。唐代蜀中经历安史之乱后,成为文人避乱之所。杜甫《秋兴八首》曾咏"瞿塘峡口曲江头",与此诗"凉月生秋浦"形成时空呼应。诗中"红泪客"意象,或暗指南朝《拾遗记》所载薛灵芸泣血成珠的典故,隐喻文人漂泊之痛。

《唐才子传》载中唐诗人多"以乐府写边愁",此诗"玉沙鳞鳞光"的冷寂秋景,与晚唐李商隐"巴山夜雨"的意境一脉相承,折射出中晚唐文人面对藩镇割据时,对蜀地既依恋又惶恐的复杂心态。

三、音乐性与文本肌理

作为"相和歌辞",此诗暗藏音律密码。"坠猿哀"三字仄平仄,模拟猿啼的断续声响;"鳞鳞光"叠字运用,恰似古琴轮指的颤音。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载蜀地多"竹枝"民歌,此诗末句"不忍过瞿塘"的顿挫节奏,正是对巴蜀民歌"激讦如吴声"音乐特质的诗化再现。

全诗以"枫香"起兴,至"红泪"收煞,完成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情感的升华。这种"物色—情绪"的双重结构,恰如《文心雕龙》所言"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在蜀地山水的帷幕下,演绎着永恒的人类乡愁。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蜀国弦》以蜀地山水为画卷,用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凄清幽邃的意境,堪称唐代乐府诗中"以画入诗"的典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曾盛赞其"五字景语,摄巴蜀之魂",道出了诗中意象经营的独到之处。

意象的层叠与震颤
开篇"枫香晚华静,锦水南山影"二句,以嗅觉(枫香)、视觉(晚华)、触觉(静)的多维感知交织,营造出暮色中氤氲的静谧。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指出此处"以香写色,以影写形",暗合画理中的"留白"技法。而"惊石坠猿哀"陡然打破宁静,猿啼与坠石的动态声响,与后句"竹云愁半岭"的静态愁云形成张力,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时空的流转与永恒
下阕"凉月生秋浦,玉沙鳞鳞光"转入夜间视角,月光与粼粼沙光的冷色调组合,构建出澄澈而孤寂的秋夜图景。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赏析此句,认为"『生』字赋予月光生命感,『鳞鳞』则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具有水银泻地般的流动美"。这种时空转换手法,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道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之境。

情感的隐现与共鸣
末句"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将自然意象收束于人文情感。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析道:"『红泪』典出薛灵芸泣血故事,此处以艳色写哀情,与冷月白沙形成色彩对冲"。瞿塘峡作为蜀道艰险的象征,使羁旅愁思与山水险阻产生共振,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此"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道出了其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全诗通过枫香、坠猿、秋月、红泪等意象的蒙太奇组接,完成了从黄昏到月夜的时间流逝,从视觉、听觉到心理感受的空间渗透。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代乐府的最高成就,在于将地理风物升华为心灵图谱",这首《蜀国弦》正是以蜀地特有的山水元素,奏响了人类共通的羁旅悲歌。

点评

名家评李贺《蜀国弦》

诗境赏析

枫香凝晚照,锦水映南山。此二句如蜀锦初展,色韵交叠——"枫香"二字尤为奇绝,非以目视而以鼻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叹曰:"贺之炼字,每于五感中横斜出入。"

猿啸惊石,竹云锁岭。钱锺书《谈艺录》点破其中玄机:"'愁'字着于半岭竹云,是将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化作流动烟霞,此长吉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也。"

音律妙处

"玉沙鳞鳞光"五字连用齿音,似闻沙粒摩挲。叶葱奇《李贺诗集》特别标举:"'鳞鳞'二字如见秋浦月华,非但状光,更暗含'鱼书欲寄何由达'的蜀道艰险。"

末句深意

红泪客临瞿塘而踟蹰,陈贻焮《论李贺的诗》解此结句:"将薛涛制笺、鲛人泣珠二典熔铸一炉,'不忍'二字直如弦绝之声,盖蜀弦之妙,正在未终曲处。"王夫之《唐诗评选》更谓:"二十八字中,有《华阳国志》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