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

2025年07月05日

既洁酒醴,聿陈熟腥。肃将震念,昭格储灵。
展矣礼典,薰然德馨。愔愔管磬,亦具是听。

逢吉

译文

既洁酒醴,聿陈熟腥。
美酒已备纯净,祭品陈列丰盛。
肃将震念,昭格储灵。
心怀敬畏虔诚,恭迎太子英灵。
展矣礼典,薰然德馨。
礼仪庄重展现,德泽芬芳远扬。
愔愔管磬,亦具是听。
乐声和谐悠扬,神灵侧耳聆听。

词语注释

醴(lǐ):甜酒。
聿(yù):文言助词,无实义。
愔愔(yīn yīn):形容乐声和谐。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惠昭太子李宁薨逝,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储君之殇震动朝野。作为宪宗长子,其早夭不仅关乎皇室血脉,更牵动帝国未来的政治格局。朝廷依"太子薨,立庙京师"之制,于长安设立专庙,此篇《迎俎酌献》正是祭祀乐章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以乐致飨"的礼制深意。

仪式场景

"既洁酒醴,聿陈熟腥"二句,生动再现太牢之祭的庄严场景。据《大唐开元礼》记载,迎俎环节需陈设青铜祭器,以郁鬯酒洁器,太羹(肉汁)、铏羹(菜肉羹)分盛八簋。乐官执羽籥而立,磬师击特磬为节,与诗中"愔愔管磬"形成互文。

情感内核

"肃将震念,昭格储灵"暗含双重悲怆:既是父亲对早夭之子的哀思,更是君王对国本动摇的忧惧。元和年间正值削藩关键期,储君之丧令朝野不安。诗人通过"薰然德馨"的意象,将太子品德比作祭祀时的香草气息,完成对政治焦虑的诗意消解。

艺术特征

此章严格遵循"三节式"结构:前四句叙仪轨,中二句颂德行,末二句描乐境。"展矣礼典"化用《诗经·小雅》"礼仪既备"句式,使周礼与唐制形成时空叠印。管磬余音中,完成从"人间的飨宴"到"神灵的感通"的升华。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仪式为载体,展现了唐代宫廷礼乐的庄重与神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典雅肃穆的祭祀画卷,流露出对太子的深切追思与崇高敬意。

首联"既洁酒醴,聿陈熟腥"以洁净的祭品开篇,酒醴与熟腥的陈列,既体现了祭祀的虔诚,又暗示着对逝者的尊崇。这里"洁"字用得尤为精妙,既指祭品的洁净,又暗含祭祀者心灵的纯净。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洁'字双关,既是物质的洁净,更是精神的纯粹。"

颔联"肃将震念,昭格储灵"转入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肃将"二字庄重有力,展现出祭祀者肃穆恭敬的态度;"震念"则暗示内心的震撼与追思。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震念'一词罕见而精当,既表达了内心的震动,又暗含对神灵威仪的敬畏。"

颈联"展矣礼典,薰然德馨"转向礼乐仪式的描写。"展"字生动展现了礼仪的铺陈展开,而"薰然德馨"则以香气喻德,巧妙地将嗅觉感受转化为道德体验。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评点道:"'薰然德馨'四字,将无形的道德化为可感的芬芳,是唐诗中化抽象为具体的典范。"

尾联"愔愔管磬,亦具是听"以悠扬的乐声作结。"愔愔"二字既形容音乐的和谐,又暗含祭祀者内心的平和。《全唐诗鉴赏》对此有精辟的解读:"'愔愔'二字叠用,既摹乐声之和谐,又状心境之宁静,达到了声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

  1. 意象选择上,酒醴、熟腥、管磬等祭祀元素构成完整的仪式画面
  2. 情感表达上,从外在的肃穆逐渐转向内在的追思,层次分明
  3. 语言运用上,"洁"、"肃"、"薰"等字精准传神
  4. 结构安排上,由物及人,由外而内,章法严谨

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这首诗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内心情感的深沉完美结合,体现了唐代宫廷诗'典雅而不失真情'的艺术特色。"诗人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既展现了唐代礼乐的恢宏气象,又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达到了礼与情的和谐统一。

点评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以精微典雅的笔触,构建了宗庙祭祀的庄重意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曰:"'肃将震念,昭格储灵'八字,如黄钟大吕,尽显告虔之诚,非深于礼者不能道。"诗中"既洁""聿陈"的洁净祭品,与"薰然德馨"的礼乐氛围相得益彰。

明代学者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特别称赏末句:"'愔愔管磬'之语,妙在不着形容而音声自远,犹见《诗经·小雅》'肃雍和鸣'遗响。"此评点出诗人化用经典的功力,以悠扬的乐声隐喻德行的流播。

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总评云:"全篇以'礼典'为骨,'德馨'为神,'洁酒''陈腥'见其质,'管磬''震念'传其声,可谓得祭祀文学'诚敬雍穆'之三昧。"此论深刻揭示了诗歌"礼乐相济"的创作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