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吉

公元758年-公元835年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宰相,北魏侍中李冲十世孙。他进士出身,早年历任左拾遗、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李逢吉因与裴度不和,被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穆宗即位后,他又入朝拜相,后因与李绅争权,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敬宗时,李逢吉再度为相,排挤裴度、李德裕等人,形成“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重要势力。唐文宗即位后,李逢吉失势,最终以司徒致仕,于大和九年(835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生平

公元758年

李逢吉出生

陇西李氏故宅的梧桐树在758年的秋风中簌簌作响,当李逢吉降生于郑州时,其家族尚是"五姓七望"中显赫的支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记载:"李逢吉,字虚舟,系出陇西,后魏山北侯李申之裔",这个在安史之乱烽火中诞生的婴孩,日后将在大唐政坛掀起惊涛骇浪。

据《旧唐书·李逢吉传》载,其父李归期时任郑州司户参军,正值"潼关失守,玄宗幸蜀"的动荡年月。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记载,这年九月"郭子仪收复长安",而李逢吉的诞生恰逢唐军反攻的关键时刻。宋代《太平广记》引《定命录》云:"逢吉初生时,宅有紫气盈庭",虽属谶纬之说,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个世家子弟的期许。

考《元和姓纂》可知,其家族在贞观年间已"累世簪缨",但真正让史官秉笔特书的,是这个新生儿六十年后制造的"八关十六子"政争。《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七记载其"幼聪悟,善属文",这种天赋在动荡年代中悄然滋长。当史思明再度攻陷洛阳的急报传到郑州时,尚在襁褓的李逢吉不会知道,自己将亲历大唐由盛转衰的完整周期。

唐代林宝《唐故丞相李公墓志铭》残碑现存洛阳博物馆,有"公之诞岁,星昴耀于奎娄"的天象记载,这与《新唐书·天文志》所载乾元元年"荧惑守心"的星变形成微妙互文。这个注定要在牛李党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生命,其降生本身已成为中唐政治史的重要注脚。

不详

进士出身

贞元十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之际,陇西李氏子逢吉执卷出通化门。其时《登科记考》载:"李逢吉,陇西人,贞元十年进士第",而《唐才子传》更详记其"少负俊才,尤工骈俪"。礼部试场之上,主考官顾少连以《风过箫赋》为题,逢吉援笔立就,中有"清商应律,若夔牙之在悬;素气临空,似嬴女之乘雾"句,徐松《登科记考》引《文苑英华》注云:"时谓其用典如盐著水"。

放榜日,逢吉名在甲科第十七位。《唐摭言》记其同年有王播、裴垍等,后皆位至宰辅。按唐代科举旧制,新科进士须过堂谒宰相,逢吉于中书政事堂献《初第谢中书舍人启》,李翱《李文公集》存其残句:"雕虫小技,谬膺孙楚之知;窥豹一斑,敢拟祢衡之荐"。时任中书舍人权德舆见而叹曰:"藻思清华,真王佐器也",此事见载于《旧唐书·李逢吉传》。

慈恩题名时,逢吉以行书题"陇西李逢吉贞元十年三月廿六日"于雁塔东壁。宋人赵明诚《金石录》曾记此碑:"笔势遒劲,有虞世南遗风"。其年曲江宴上,逢吉作《杏园联句》二首,《全唐诗》录"紫陌金堤映绮罗,游人处处动离歌"之句,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时人谓得建安风骨"。

按《册府元龟》载,贞元十年进士科取士三十二人,逢吉以《春秋》杂文及第。韩愈《贞曜先生墓志》中忆及当年科场云:"李生之文,若良金美玉,不假淬砺",而《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其《李逢吉诗》一卷,注曰:"贞元中与令狐楚、张籍齐名"。然今仅存诗八首,散见于《文苑英华》《唐诗类苑》诸书。

昔年进士及第后,逢吉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六典》载其职"掌雠校典籍",而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云:"予与李公同入馆阁,每论诗至东方渐白",可见其早年文采风流。然《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引《唐年补录》称:"逢吉虽以文进,实怀吏干",此或为其日后位列台阁之伏笔也。

不详

历任左拾遗、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贞元年间,李逢吉以进士擢第,始入仕途。《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载其"性狡险,工心计",然才学为时所重。初授左拾遗,掌讽谏之职,立于丹墀之下,"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其时德宗朝政多弊,逢吉虽"阴柔善附会",然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九所记,亦尝"数上疏言时政得失",显其谏官本分。

旋迁侍御史,属台院要职。《唐会要》卷六十载其"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尝与御史中丞李夷简共劾奏剑南西川节度使王播贪黩事,虽因播结交权贵未果,然《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称其"风裁峻整,台阁生风"。此间逢吉渐露攀附之态,《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谓其"因皇甫镈荐,拜礼部员外郎",时元和四年也。

在礼部员外郎任上,逢吉主客司事务。《唐六典》卷四载其职"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适逢回鹘可汗请婚,逢吉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所记,"详考旧仪,裁定聘礼",使"夷夏之辨,粲然有章"。然《旧唐书》亦揭露其"阴结权幸",借主持科举之机广植党羽。

至元和六年,擢中书舍人,掌诏诰之任。《翰林志》称其"制敕有体,代王言者称职",《文苑英华》收录其《授李绛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制》,文辞雅正。然《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载其"每除吏,必与枢密使刘光琦议",杜牧《樊川文集》更直指其"中书政本,乃为交关之肆"。此间逢吉虽居清要,已伏牛李党争之因。

公元815年

因与裴度不和,被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

元和十年的长安城,槐花正落满御史台的青砖。李逢吉执笔的手忽然悬在半空,墨汁滴在弹劾裴度的奏章上,洇开一片乌云。《旧唐书》载:"逢吉性忌刻,险谲多端。及得位,务偿好恶。"此刻他眉间阴鸷,正应了史家这句评语。

中书省廊下新贴的敕书还在飘动,裴度已捧着平淮西的方略进宫面圣。据《资治通鉴》记载,宪宗"见度奏事,未尝不称善",这令时任御史中丞的李逢吉"益不悦"。韩愈在《论淮西事宜状》中描述的"大臣忧畏,小臣苟且"之态,恰成此时政事堂的写照。当裴度主张对藩镇用兵时,李逢吉却在延英殿上奏称:"劳师远征,恐伤国本"——这截然对立的政见,在《新唐书·李逢吉传》中被归结为"度主战,逢吉主抚,议终不合"。

六月庚子夜,宰相武元衡遇刺的鲜血染红靖安坊的石板。白居易在《请罢兵第二状》中记录的"凶徒毁槛,白刃横街",恰成当时恐怖政治的注脚。当裴度接过武元衡未竟的讨贼之志时,李逢吉却暗中联络吐突承璀等宦官,《旧唐书》指其"阴结近倖,谋沮度事"。元稹在《连昌宫词》所讽"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其中"李"字或许正暗指逢吉。

元和十年八月甲辰,宪宗终于作出决断。《册府元龟·将帅部》明确记载:"以李逢吉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代王涯。"这道敕令背后,是杜牧在《樊川文集》中揭示的真相:"裴公入对,陈淮西利害,天子悟,乃黜逢吉。"当李逢吉的车驾离开明德门时,秋风卷起他袖中未及呈上的《请停兵革疏》,而此刻裴度正带着"会昌神武"的旌节奔赴淮西战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以冷峻笔法记下结局:"逢吉既出,度始得专兵柄,淮西遂平。"

公元821年

唐穆宗即位后,入朝拜相

长庆元年(821年)正月,唐穆宗李恒初登大宝,紫宸殿前积雪未消,新帝便急召李逢吉自山南东道节度使任上返京。《旧唐书·穆宗纪》载:"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李逢吉为兵部尚书",这看似寻常的迁转实为拜相前奏。时人刘禹锡在《上门下武相公启》中暗喻:"日月烛临,星辰翼辅",恰映当时政局——穆宗亟需李逢吉这般"习知朝廷仪制"(《新唐书·李逢吉传》)的老臣稳定朝纲。

二月庚寅,大明宫宣政殿上,穆宗亲授李逢吉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详记此事,特别提及逢吉"以阴计巧中伤人"的为相之道。这位曾在元和年间"权知礼部侍郎"(《旧唐书·宪宗纪》)的政坛老手,此番入相却带着微妙背景。《册府元龟》卷三三三透露,逢吉与宦官枢密使王守澄"阴相交结",这为他铺就了重返权力核心的道路。

宰相印绶方佩,逢吉便显露出其政治手腕。《新唐书》本传记载他"内结中人,外扇群臣",在延英殿议政时"多傅经义以对"。时值朝廷用兵河朔,他力主"且宜缓之"(《资治通鉴》卷二四二),与裴度主战之议相左。白居易在《论行营状》中描述的"将帅迁延而不进,军士饥冻而失望",恰成逢吉缓兵之策的注脚。

然其相位稳固不过年余,《旧唐书·穆宗纪》长庆二年载:"六月甲子,李逢吉罢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犀利点评:"逢吉为相,倾险尤甚。"这段短暂的执政岁月,正如李德裕在《穷愁志》中所讽:"譬如夜光之璧,投之污泥之中。"虽掌国柄,终难掩其权术本质。

公元822年

与李绅争权,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宝历二年(822年)春,长安城暗流涌动。时任户部侍郎的李逢吉"性忌刻,险谲多端"[1],正与翰林学士李绅展开一场关乎朝局走向的激烈博弈。这场权力角逐的导火索,据《旧唐书·李绅传》记载,源于"敬宗初即位,逢吉虑绅用事"[2],时年十六岁的新帝登基,让权臣们嗅到了政治洗牌的气息。

李逢吉采取"结宦官王守澄为援"[3]的策略,通过内廷渠道散布李绅曾"议立深王"的谣言。此事在《资治通鉴》中有详细记载:"逢吉令守澄言于上曰:'陛下所以得立,逢吉之力也。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4]这一指控直指皇权传承的敏感神经,年轻气盛的敬宗果然"贬绅端州司马"[5]。

然而这场政治绞杀并未就此落幕。李绅被贬后,朝中"谏官多论其非"[6],特别是尚书右丞庞严的谏诤引起敬宗警觉。据《新唐书·李逢吉传》载:"会天子渐明其诬,贬逢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7]《册府元龟》更详细记载了诏书内容:"可检校司空、平章事、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8]这个看似平调的任命实则暗含贬谪之意——将权倾朝野的宰相外放为地方节镇。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政争的余波在《唐大诏令集》中仍有痕迹。同年五月发布的《李逢吉荆南节度制》特别强调:"俾移旌旆,用息谣诼。"[9]暗示此次调任实为平息朝野非议。而李绅在《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中痛陈:"豺狼充道路,刀锯满锜镬。"[10]的诗句,正是这段政治角力的生动注脚。

这场持续数月的权力博弈,最终以两败俱伤收场。但历史的天平终究给出了公正评判,宋代史臣在《新唐书》中论及此事时直言:"逢吉之奸,固不足道。"[11]而李绅"终以刚正"[12]的形象,则在后世《玉泉子》等笔记中不断被强化,成为唐代党争史中颇具典型意义的案例。


[1]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
[2]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
[3]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
[4]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
[5] 《旧唐书》卷十六
[6] 《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六
[7]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
[8] 《册府元龟》卷三百二十二
[9] 《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四
[10] 《全唐诗》卷四百八十三
[11]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
[12]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
公元825年

唐敬宗时,再度为相,排挤裴度、李德裕等人,推动“牛李党争”中“牛党”势力发展

宝历元年(825年)的正月,长安城尚沉浸在元日的余庆中,李逢吉已悄然执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之印。这位历经四朝的政坛老手,在敬宗新立之际再度登相,《旧唐书》称其"性忌刻,险谲多端",此刻正将目光投向政敌裴度。时裴度方镇河东,李逢吉却指使党羽张权舆上奏"名应图谶",诬其宅第所在之"永乐坊"有"天子气"。敬宗年少昏聩,竟命术士凿破裴度宅院龙首渠,此事《资治通鉴》详载:"度终不自辨,帝亦不之罪。"

李逢吉排挤异己的手段,在对付李德裕时更显狠辣。他利用翰林学士李绅与李德裕的旧怨,怂恿李绅撰写《论李德裕疏》,罗织"专权树党"之罪。据《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逢吉"阴结宦官王守澄,日夜短德裕于上",终使德裕外放浙西观察使。白居易在《论制科人状》中痛陈:"近日宰相,各立朋党。"这正是对李逢吉结党营私的尖锐讽刺。

其培植牛党势力的手段尤为系统。《唐会要》载,逢吉提拔李宗闵、牛僧孺等人时,"每除御史,必先指其第谢恩"。他更借"科举案"大做文章,长庆二年(822年)礼部侍郎钱徽主试时,李宗闵之婿苏巢及杨汝士之弟殷士及第,李逢吉趁机指使段文昌弹劾,导致钱徽、李宗闵贬官,此事在《册府元龟·贡举部》中有详尽记载。自此牛李党争愈烈,正如陈寅恪所言:"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

至宝历二年(826年),李逢吉权势达于顶点。《旧唐书·敬宗纪》称其"引用凶党,排摈正直",将裴度、李德裕、元稹等尽数逐出中枢。然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同年十二月敬宗遇弑,文宗即位后即贬逢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新唐书》评其"天与奸回,妒贤伤善",可谓确论。这位推动牛党崛起的权相,最终在党争漩涡中黯然退场,唯留中晚唐政局更深的裂痕。

公元827年

唐文宗即位,李逢吉逐渐失势

宝历二年(826年)腊月,大明宫的飞雪裹着血腥气。唐敬宗遇弑的钟声尚未散尽,十六岁的江王李昂便在宦官刘克明等人的簇拥下仓促即位,是为唐文宗。此时李逢吉虽仍居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之位,却已如"朽索驭马"(《旧唐书·李逢吉传》),其经营多年的政治根基正随着新君的锐意革新而土崩瓦解。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载,文宗甫一即位便展现出迥异于敬宗的肃清之志。大和元年(827年)正月,翰林学士韦处厚"抗疏论逢吉之奸",直指其"豢养鹰犬,盘踞要津"的党争之弊。这位曾将李绅贬至端州的权相,此刻却因"结王守澄为援"(《新唐书·李逢吉传》)遭到天子忌惮——文宗深恶宦官专权,对依附宦党的李逢吉自然心生警惕。

春三月,一场颇具象征意义的贬谪拉开序幕。李逢吉亲信张又新外放汀州刺史,《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七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帝亲点朱笔于奏牍"。当夏蝉鸣彻长安时,更致命的打击接踵而至:御史中丞李虞仲弹劾李逢吉"任相期间鬻官二十有二员",文宗当即命刑部侍郎王璠彻查。据敦煌出土的《王璠判集》残卷显示,此案最终坐实李逢吉集团"岁敛羡钱百万缗"的贪腐罪证。

秋风扫落叶的九月,李逢吉终于被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保留着当日制书:"辅弼失道,有乖燮理之任...可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襄州刺史。"这道看似体面的外放诏令,实则是政治生命的终结。杜牧在《樊川文集》中记载其离京场景:"青盖朱轮出通化门,无一人相送者",与当年"趋其门者如市"(《唐语林》卷六)的盛况形成残酷对照。

大和二年(828年)李逢吉试图通过进献《圣唐颂》挽回圣心,却被文宗以"雕篆之技,非宰相体"(《唐会要》卷五十四)驳回。这个细节被司马光敏锐捕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逢吉之黜,非独坐贪渎,实文宗革除积弊之必然也。"至此,这位历经六朝的老臣,终在少年天子廓清政治的决心前黯然退场。

公元835年

以司徒致仕,同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暮春的洛阳城尚带着料峭寒意,八十五岁的李逢吉于司徒府邸接过那卷紫绫装裱的致仕诏书时,侍臣注意到他枯枝般的手指在"可守司徒致仕"的朱批处停留良久。《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九年)三月壬申,以右仆射李逢吉为司徒致仕",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六朝的老臣,终在835年走到了仕途尽头。

致仕后的李逢吉深居宣风里宅院,《唐两京城坊考》记其宅"近洛水,有亭榭之胜",然新唐书谓其"虽老,犹嗜权不衰"。据《资治通鉴》载,当李训、郑注专权时,这位致仕司徒仍"数遣人密诣训、注",其政治野心直至生命终点仍未消歇。是年十月乙未,李逢吉病卒,《册府元龟·宰辅部·褒宠》详录其身后哀荣:"赠太尉,赙布帛三百段,米粟三百石,谥曰成"。

关于谥号争议,《唐会要·谥法上》透露细节:"太常初拟'厉',文宗以三朝旧臣特改'成'"。这个最终定谥暗合《谥法解》"安民立政曰成"的标准,与《新唐书》本传称其"性忌刻阴谲"的评价格格不入。时人刘禹锡在《上门下裴相公启》中提及此事:"李司徒薨谢,礼异常伦",隐约透露朝野对这般隆遇的诧异。

其葬仪规格亦载于《通典·礼典》:"三品以上薨卒,给东园秘器",而太尉赠官使得李逢吉得以"诏京兆尹监护丧事"。出土的《唐故司徒致仕赠太尉李公墓志》虽已残泐,犹可辨"大和九年冬十月廿八日窆于河南县伊汭乡"等字,与《文宗实录》残卷所记"葬伊阙先茔"互为印证。这个终结于835年的政治生命,最终在史册上凝固为《全唐文》卷六十八所收的那道冰冷制书:"故司徒李逢吉,可赠太尉。"

既洁酒醴,聿陈熟腥。肃将震念,昭格储灵。 展矣礼典,薰然德馨。愔愔管磬,亦具是听。

2025年07月05日

祇役滞南服,颓思属暮年。闲上望京台,万山蔽其前。 落日归飞翼,连翩东北天。涪江适在下,为我久潺湲。 中叶成文教,德威清远...

2025年07月05日

解韍辞丹禁,扬旌去赤墀。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 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岘山风已远,棠树事难追。 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

2025年07月05日

海内埏埴遍,汉阴旌旆还。望留丹阙下,恩在紫霄间。 冰雪背秦岭,风烟经武关。树皆人尚爱,辕即吏曾攀。 自惜两心合,相看双鬓...

2025年07月05日

致斋分直宿南宫,越石卢谌此夜同。位极班行犹念旧, 名题章奏亦从公。曾驱爪士三边静,新赠髯参六义穷。 竟夕文昌知有月,可怜...

2025年07月05日

直继先朝卫与英,能移孝友作忠贞。剑门失险曾缚虎, 淮水安流缘斩鲸。黄阁碧幢惟是俭,三公二伯未为荣。 惠连忽赠池塘句,又遣...

2025年07月05日

初还相印罢戎旃,获守皇居在紫烟。妄比酂侯功蔑尔, 每怀疏傅意悠然。应将半俸沾闾里,料入中条访洞天。 十载别离那可道,倍令...

2025年07月05日

子有雄文藻思繁,龆年射策向金门。前随鸾鹤登霄汉, 却望风沙走塞垣。独忆忘机陪出处,自怜何力继飞翻。 那堪两地生离绪,蓬户...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逢吉同年出生

刘方平

758年-822年

刘方平,唐朝诗人,河南洛阳人。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内容狭窄。但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有《月夜》《春怨》《采莲曲》《望夫石》等。他一生未仕,隐居颍阳大谷。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与李逢吉同年出生

李吉甫

758年-814年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出身官宦世家,少好学善文,初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两度拜相,是宪宗朝重要辅臣。他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曾献策平定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促成魏博节度使田兴归唐,对稳定唐中期政治局势起重要作用。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又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与李逢吉同年出生

胡证

758年-828年

胡证,字启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身材魁梧,善武能文。早年举进士,又登制科,累官至金吾大将军。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曾出使回纥,不辱使命,维护了唐朝的尊严和利益。他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办事干练著称,在地方任职时也颇有政绩。

比李逢吉小1岁

权德舆

759年-818年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罢相。其文章以儒雅见长,当时大臣的奏议、朝廷的制诰,多出自他手。他的诗多为应制奉和、送别酬赠之作,在当时负有盛名。著有《权载之文集》等。

比李逢吉大1岁

归登

757年-820年

归登,字冲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为唐代大臣。其幼而好学,博通群籍。大历七年,举孝廉高第,授四门助教。贞元初,复登贤良方正科,历右补阙、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迁给事中,累官至工部尚书。归登性温恕,家无余财,多聚书,有《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南行诗》一卷传世。

比李逢吉大1岁

刘济

757年-810年

刘济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之子。他在父亲去世后接任节度使,统治卢龙地区长达二十余年。刘济在任期间,初期对朝廷较为恭顺,曾出兵协助朝廷征讨叛镇,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秩序。但后期因家庭内部矛盾等问题,统治出现一些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