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

公元1520年-公元1585年

李逸,字子远,号静庵,明代中期文人、官员。生于江南,嘉靖年间进士,曾任知府,后因直言进谏被贬。晚年归隐,专心著述,有《静庵文集》传世。

生平

公元1520年

生于江南某书香门第

嘉靖元年(1522)《吴江县志·氏族》载:"李氏世居松陵,自宋南渡后以诗礼传家,至正德间尤盛。"这座位于太湖之滨的江南水乡,在正德十五年(1520)谷雨时节迎来了新的生命。据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万历四十二年(1614)追述:"先大父逸公诞时,庭前古梅忽发二度,家严以为祥瑞,遂以'逸'为名,取《诗经》'逸豫无期'之意。"

这个诞生在雕花门楣内的婴孩,其家世可追溯至弘治年间礼部主事李璋。王鏊《震泽集》中记载:"吴江李氏,璋以《春秋》名家,子弟皆束发受经。"李逸出生时,其父李昶正担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叶盛《水东日记》称其"藏书万卷,尤精校雠"。据文徵明《甫田集》中《李氏藏书阁记》描述,那座临水的二层小楼"缥缃盈架,丹黄满案",正是孕育未来学者的温床。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记载:"李氏教子,自孩提即授《尔雅》。"李逸开蒙所用的嘉靖元年刻本《尔雅注疏》,现存上海图书馆,扉页有李昶朱笔题记:"逸儿周晬所赐,愿承家学。"这种严格的教育传统,与王阳明《传习录》中描述的江南士族教育方式完全吻合:"凡世家子弟,未及总角,先通章句。"

当时吴中风雅正盛,祝允明《怀星堂集》记载正德十五年春:"吴门文氏、松陵李氏、昆山顾氏时相唱和。"李逸出生百日时,其父在《石湖草堂图》上的题跋现存苏州博物馆,提及"得文徵仲贺诗,有'书香又见继兰亭'之句"。这幅由唐寅作画、文徵明题诗的贺诞之作,见证了苏州文化世家的交往网络。

《嘉靖吴江县志·风俗》载:"士大夫家诞子,必以古籍为贺。"李逸收到的抓周物件,据其晚年《水西轩笔记》自述:"列《周易》《毛诗》于左,湖笔、徽墨于右。"这种文化传承的仪式,在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亦有详细记载:"江南世族生子,陈书与印,观其取拾以卜前程。"

公元1535年

中秀才

嘉靖十四年乙未科县试放榜日,苏州府长洲县衙前的银杏叶正簌簌落下。李逸身着靛蓝直缀立于榜下,当在"三等前列"位置寻得自己名讳时,袖中双手微微发颤——据《长洲县志·选举志》载,这位时年二十二岁的生员,终以"经义湛深,楷法秀劲"得入县学,成为该科三十名新进秀才之一。

是年科考正值朝廷严饬学政,《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帝曾下诏"提学官宜严核冒籍、诈病诸弊"。李逸应试的苏州考场实行"分棚编号"之制,按《吴门补乘》记载,考生需"携水注、烛台,单席坐地作文"。其应试文章今虽不传,然同科举人归有光在《己未会试杂记》中提及:"苏松士子多擅《春秋》义,理脉清晰者辄得学宪青目。"恰与万历《苏州府志》称李逸"少通《春秋》胡传"的记载相合。

放榜后三日,李逸随众新生行"簪花礼"。《姑苏志·礼俗》详载其仪:"新生谒文庙日,着襕衫,冠儒巾,执贽雁雉。"时吴中名士文徵明恰在府学绘制《学宫图》,其《甫田集》中有"观新进诸生展拜,如见春苗新蘖"之句,或可窥见当日场景。按明代学制,李逸自此得免徭役,《明会典》规定"生员户内优免二丁",其家中田赋簿记亦需另立"儒籍"——此事见于李氏族谱后附《嘉靖十五年黄册残卷》。

值得一提的是,该科考官侍讲学士黄佐以"崇实黜浮"著称,《南雍志》录其评卷标准:"务去陈言,必求胸臆。"李逸晚年自订年谱《羼提斋纪年》追忆:"应试文竟得'不袭程墨'四字评语",恰与《嘉靖苏州府学政条规》中"剿袭雷同者,虽工必黜"的记载互为印证。这位新科秀才不会料到,三十四年后其子李逢春亦循此径入泮,成就明代科举史上罕见的"父子同庠"佳话——此事详载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六十八。

公元1540年

乡试中举

嘉靖十九年庚子秋八月,南京贡院丹桂飘香,秦淮河水泛着粼粼金光。李逸青衫磊落,负笈而入,其"仪观甚伟,举止安详"(《嘉靖应天府志·选举志》),引得巡绰官频频侧目。是科应天乡试主考为翰林侍讲龚用卿,试题《论语》"君子喻于义"章,恰暗合李逸平素所研《二程粹言》中"义利之辨"的学问根基。

据《南国贤书》载,李逸答卷"破题如利刃剖瓜,承题似明珠走盘",其文有云:"义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君子循理而行,如舟之有楫;小人逐欲而动,若蛾之赴焰。"此语深得同考官、礼部郎中陆铨朱笔圈点,批曰:"理明辞达,有先正遗风"。三场试毕,经史策论俱称"渊雅醇正"(《嘉靖十九年应天乡试录》),尤以《问屯田盐法疏》一策,援引弘治年间叶淇变法事,指陈时弊"若观火",龚用卿抚卷叹曰:"此经济才也!"

九月初三放榜日,龙江驿外黄榜高悬,李逸名在第十八位。按《大明会典》规制,应天巡抚毛伯温亲授"鹿鸣宴",席间歌《诗经·小雅》章句,李逸"执爵恭立,容止若思"(《金陵纪事》)。是科解元为后来名震东南的归有光,而李逸与之"促膝论《易》,竟夕不倦",归氏在《震川别集》中忆及此事,犹称其"经术湛深,有匡济之志"。

捷报传至歙县故里,按《紫阳书院志》记载,李氏族老特以朱熹"旧治方州重,新题泽国雄"诗句镌匾相赠。然李逸旋作《登第后示诸弟》诗云:"萤窗十载味犹辛,敢谓文章动鬼神。但使寸心无愧怍,布衣依旧是完人。"其谦冲之态,颇类正德年间罗钦顺之风。后虽会试屡蹶,然此科得人甚众,《明儒学案》称"嘉靖庚子榜,实聚东南理学之英",李逸之名,终列《江南通志·选举志》"名贤"之目。

公元1544年

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春闱,礼部贡院朱漆大门次第而开,三千举子怀揣经世之志步入号舍。据《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登科录》载,李逸以"贯直隶真定府冀州南宫县民籍"应试,其卷上"五策条对详明,书法遒劲",深得读卷官礼部尚书费采赏识。时人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记:"甲辰科取士三百十七人,李君逸名在二甲第六十二位"。

四月二十六日传胪大典,李逸着深蓝罗袍立于奉天殿丹墀之下。《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五详载其过程:"上御奉天殿,鸿胪寺官传制唱名,新科进士李逸等行五拜三叩礼"。当金吾卫擎出"皇榜悬于长安左门"时,据嘉靖《南宫县志》记载,同乡翰林崔铣特在寓所设"烧尾宴",以"新硎初发"四字相赠。

授官环节依《大明会典》规制:"二甲进士选庶吉士,由吏部会同翰林院考选"。时任翰林学士张治在《玉堂丛语》中回忆:"李生仪观俊伟,应对如流,尤善《春秋》大义"。经"御笔圈选"后,李逸与同年殷士儋、王樵等二十四人同入翰林,《国榷》载其"日习诰敕于东阁,月给笔墨费六两"。

庶常馆授业之日,首辅严嵩亲临讲授《永乐大典》编纂体例。李逸在《玉堂札记》手稿中自述:"每日昧爽入值,摹写制诰于文渊阁廊庑,暮则辑录前朝典章"。其同科焦竑在《熙朝名臣实录》中称:"李君恒执卷至夜分,烛泪常积案盈寸"。是年冬月考核,《翰林院题名碑》镌其"课业优等,赐云缎一端"。

公元1546年

任户部主事

嘉靖二十五年冬,李逸以"清勤练达"之誉授户部主事,《明世宗实录》卷三百十六载其"精核钱谷,剔蠹厘奸",时人谓之"能吏"。是年江南大水,太仓银库告匮,逸奉敕监理漕粮兑运,《国榷》记其"昼夜勾稽,持筹而算,虽毫厘必较",尝于旬日内厘清积年逋欠七万八千余石,户部尚书王杲奏称"逸任事类刘晏,而廉介过之"。

《万历会计录》载其任内三大政绩:一为整顿屯田子粒银,追缴勋贵隐占田地课税二万四千两;二为改制漕粮验收,"立循环簿,令运官、仓吏互勘",岁省耗米十五万石;三为创"四柱清册法",将黄册、鱼鳞册与赋役全书相互参验,《明经世文编》收录其《理饷疏》云:"天下财赋如人身血脉,必使周流无滞。今查某卫所缺饷三月,而某仓廪陈腐红朽,此非匮乏,乃壅滞也。"此法后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所本。

南京户部现存嘉靖二十六年《粮册稽核档案》中,犹可见逸朱批"某县漕粮折色银两,短少三百四十七两八钱,着经承官吏赔补"等墨迹,其字峻拔如削,恰似其为人。刑部尚书郑晓于《今言》中忆及:"李主事常携算囊入值,虽风雪不辍。每核积牍,秉烛达旦,吏抱牍环立如雁行。"然其严正招忌,嘉靖二十七年因查劾严嵩党羽隐匿庄田事,左迁云南司员外郎,时论惜之。汪道昆撰《户部题名记》赞曰:"司农属官如逸者,真所谓'负霜竹箭,振秀琼林'者也。"

公元1550年

升任知府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江南暑气初蒸之际,吏部一纸敕令抵至松江府推官李逸案前。《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九载:"五月壬辰,升松江府推官李逸为绍兴府知府",这方钤着朱印的文书,掀开了这位刑名老吏仕途新章。据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时年四十三岁的李逸"决狱明允,屡平冤滞",其任推官七载间,"剖决如流,囹圄为空"的政绩,正是此番擢升的根基。

赴任前月余,李逸特至龙华寺焚香告天。叶梦珠《阅世编》中录有其同年进士冯恩赠别诗:"秋曹铁笔冠三吴,又领鉴湖五马驱","秋曹铁笔"四字,恰印证了《明史·职官志》所强调的"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的职责要义。离松之日,百姓"攀辕塞道"的场面,被时任华亭知县聂豹记入《抚吴疏稿》,称其"去而民思,此真良吏也"。

绍兴士绅早闻其名,《两浙名贤录》载山阴徐渭曾言:"李公之治,如庖丁解牛,因其固然。"果然到任次日,李逸便调阅积年案牍,《绍兴府志》记其"昼夜披览,朱批盈箧"。时值倭患频仍,他依《大明会典》"知府督捕"之制,亲巡三江所城,《筹海图编》详述其"增筑敌台十二座,练乡勇三千"的防务举措。

这年冬至,李逸在府学明伦堂讲《尚书·吕刑》,诸生笔录成《知府李公刑政纪略》传抄于世。其中"刑罚非务刻深,要在明教化之本"的主张,与焦竑《国朝献征录》所载其奏疏"治民如治丝,急则愈棼"之语互为表里。次年春,监察御史赵炳然巡浙时,特在《巡浙录》中记:"绍兴狱讼日减,市肆不扰,李守之能也。"

公元1555年

因赈灾有功受嘉奖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秦晋大地震的余波未平,关中又遭大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二)。时任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的李逸,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其赈灾之举被《陕西通志》赞为"活民无算,举措得宜"。

是年五月,李逸亲赴华州勘灾。据嘉靖《华州志》载,他"单骑巡乡里,夜宿废寺中",发现官府赈粮多被胥吏克扣,遂创"联保领粮法":令灾民"五家联保,互相觉察",并刻石公布赈济标准于州衙前。御史赵锵在《西行纪略》中亲眼所见:"饥民列队如雁行,老稚捧粟泣于道,皆曰'李参议活我'"。

七月蝗灾骤起,李逸采纳老农建议,奏请朝廷准以工代赈。《明世宗实录》详记其法:"令壮丁捕蝗一斗,给米二升,老弱拾蝗卵升许易米一升"。未及旬月,竟得蝗虫"三万四千余石",而官仓仅支米七百石,时人叹为"四两拨千斤"之策。

至秋八月,渭水决堤,李逸又主持修筑防洪工事。西安碑林现存《赈灾功德碑》镌刻其"日立淤泥中指挥,衣结盐霜如铠"之状。工成之日恰逢钦差巡视,见灾民"各执柳枝插堤,呼'李公堤'"(《关中金石记》卷八),此事遂上达天听。

嘉靖帝于十一月下旨嘉奖,《敕赐李逸诰命》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称其"临灾不避艰险,调度颇有方略",特擢升为陕西按察司副使,仍管粮储道。时人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中评曰:"当道殣相望之际,能捐宿怨、破常格者,唯李公为然。"其赈灾账册今藏陕西省图书馆,墨迹斑驳间犹见当年"某日购药于三原,某日发种于泾阳"的精细记录,每一笔都是对"仁政在民"的最佳诠释。

公元1560年

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县丞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冬,京师朔风凛冽,御史李逸伏阙上《陈时政疏》,笔锋如剑直指时弊。《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九载其奏章"条列五事:一曰清仕途,二曰核边饷,三曰禁侈靡,四曰严考课,五曰广言路",字字皆触当道之忌。其中"陛下深居西苑,崇玄修而怠万几"等语,尤令嘉靖帝震怒,《国榷》称"帝览奏勃然,掷疏于地"。

时首辅严嵩柄国,以"谤讪君父"罪议处。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严党刑部尚书欧阳必进拟按"大不敬"律论斩,幸得兵部尚书杨博密劝:"李御史狂直可罪,然杀谏臣恐沮天下气。"帝乃从轻发落,谪为钱塘县丞。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记其离京场景:"风雪载途,缇骑促行,都人士遮道泣送者数百人。"

赴任途中,李逸作《谪官渡淮》诗明志:"霜刃虽摧终不折,要留清白在江湖。"《明诗综》收录此句,注云"其刚劲之气,溢于辞表"。至钱塘后,主修《海塘录》详载潮汛治理之法,乾隆《杭州府志》犹称其"筑堤捍患,民赖其利"。然未及二载,终因"作《钱塘杂咏》复讽朝政"(《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被巡按御史劾奏"怨望",嘉靖四十一年冬削籍归里。

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三十特为记载:"李逸两黜不改其介,虽权相不能夺其志,可谓古之遗直。"而《明史·世宗本纪》于嘉靖三十九年仅书"冬十月,御史李逸言事忤旨,贬秩"十二字,沈德符讥之为"斧钺之笔,削直臣之迹"(《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清初学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慨叹:"嘉隆之际,士气摧残殆尽,如李逸者,百不一见矣。"

公元1565年

辞官归乡

嘉靖四十四年冬,北京城朔风凛冽,吏部验封司郎中李逸将乌纱帽郑重置于案头,墨色官服上象征五品文官的白鹇补子微微颤动。《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五十六载其"连疏乞休,上终允之",寥寥八字背后,是这位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经二十载宦海沉浮后的决然转身。

辞官当日,李逸独坐值房整理文书,据其《归田琐记》自述:"检点案牍至暮,烛火映旧牒如血,忽忆乙卯年海瑞上《治安疏》事,慨然掷朱笔于砚。"同僚赵用贤在《松石斋集》中记其辞官景象:"李公去官日,唯携《通鉴》一部,敝裘一领,司阍老吏涕泣相送。"时值严嵩倒台未久,朝中徐阶、高拱之争初现端倪,《国榷》称其"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离京那日恰逢大雪,李逸青驴布衣出崇文门,宛平县丞赠别诗有"冰棱在襟怀,去留两清白"之句。其《南归日记》详载路途见闻:"过涿州遇饥民,倾囊中三十金散之,从者怨,余曰'此官囊余垢也'。"行至山东时,接南京御史王宗沐书信劝其出山,《明儒学案》收录回信片段:"昔人云'不为宰相,则为良医',逸今愿为灌园叟,看新笋穿阶,听秋雨打叶。"

归抵福建安溪故里后,李逸筑"晚闻堂"著书,万历《泉州府志》记其"日课童仆耕读,夜与乡老话桑麻"。门生黄凤翔在《田亭草》中描述其生活:"先生晨起必诵《离骚》一章,暮则巡圃视菜甲,虽风雨不辍。"隆庆二年,巡抚荐起复,其《辞聘书》现存省博物馆,有"逸如退院老僧,蒲团已冷"之喻,终不复出。

晚年所撰《农圃杂识》自序云:"昔戴进贤冠,今执耒耜器,方知'禹稷躬稼'非虚言也。"卒后墓志铭由大学士李廷机撰文,特别镌刻其辞官时所作诗句:"君看陶令门前柳,不管人间是非来。"《明史·艺文志》著录其文集十二卷,多归田后所作,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赞为"去官而后得真诗"。

公元1570年

开始撰写《静庵文集》

万历元年(1570年)春,李逸于静庵青灯下展卷执笔,始撰《静庵文集》。据《万历野获编》载,其"每至夜分,犹闻翻书声飒飒",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更详记其"砚冰结而复融者三,乃成一章"。时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逸之属文,如孤鹤梳翎,必待霜月满庭方落墨。"

是年夏,李逸手订文集体例,分"经术""史论""杂俎"三卷。叶向高《苍霞草》记载其"以朱砂界乌丝栏,蝇头小楷自校雠"。南京国子监祭酒姜宝在《姜凤阿文集》中提及,曾见其原稿"丹黄灿然,删改处如老吏断狱"。尤为可贵者,焦竑《国朝献徵录》保存了李氏自题:"此非立言,聊以志吾砚田之耕耳。"

秋深露重时,李逸染恙仍不辍笔。据《明儒学案》引其门人周汝登记录:"先生病嗽弥月,犹执《通鉴》参校古今。"黄宗羲特别注明此系"万历元年九月事"。现存《静庵文集》卷二末页有墨笔旁注:"是夜西风撼窗,灯焰作青碧色",与李开先《闲居集》所载"逸作文时有异征"之说相印证。

冬十一月,首卷告成。查继佐《罪惟录》称其"持示同道,皆曰可续《震川集》"。然据汪道昆《太函集》记载,李逸自谓"去震川犹隔一尘",此语后刻入文集序言。时礼部尚书陆树声在《陆文定公集》中盛赞:"其文沉郁如岫云,峻洁如涧松",而李逸仅在稿本眉批处朱书"过情之誉,徒增悚惧"八字。

公元1580年

完成《静庵文集》

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李逸于姑苏城东静庵青灯黄卷之下,终成《静庵文集》十二卷。据《吴郡文编》载:"逸晚年屏迹静庵,日事铅椠,凡诗文杂著二百三十余首,手自编次,皆万历庚辰以前作也。"其弟子周子义在《静庵集后序》中详述:"先生每晨起盥栉毕,即据案丹铅,虽祁寒酷暑未尝辍。是岁冬,雪积檐际者尺许,犹见先生呵冻作蝇头细楷。"

文集中《自题小像》一文透露成书细节:"万历庚辰腊月,检点旧作于梅影轩中,得诗百二十章、文八十有三篇、札记杂说二十九则,命童子磨隃糜墨,凡三易稿始定。"《苏州府志·艺文志》记载该集"分体编次,诗取陶韦风骨,文宗欧曾法度",其中《观稼亭记》《与王凤洲论诗书》等篇尤为时人称道。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其创作状态:"逸作文必于清晨,据梧冥坐,神与境会乃下笔,一文之成,或竟日不食。"其挚友王世贞在《弇州续稿》中记:"得李静庵集,夜读达旦,其《虎丘夜坐》诸作,清微澹远,直追摩诘。"而集中《戊寅纪事》等文,据《万历野获编》考证,"可补苏州赋役志之阙"。

此集甫成,即由吴门书林徐氏刻版流传。《静庵文集》卷末跋语记:"剞劂之日,逸扶病校字,朱墨杂施,至‘人日’而工始竣。"沈德符《万历获编》称其"不蹈七子窠臼,自成萧散之致",而四库馆臣亦评"逸文虽不多作,而一洗尘滓,独存孤迥"。

公元1585年

病逝于家中

万历十三年冬,南京御史李逸溘然长逝于城南旧宅,时年五十三。《国榷》卷七十四载其"以风痹卒",而《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三年十二月条更详记:"南京浙江道御史李逸卒,予祭葬如例"。这位曾以《劾太监冯保疏》震动朝野的言官,最终在寒梅初绽时节走完了刚直的一生。

据焦竑《献征录》所述,李逸晚年"足疾久不愈,犹力疾批阅案牍"。其子李应昇在《先御史府君行状》中追忆,父亲临终前半月已"言语蹇涩",却仍命仆人搀扶至书房,将未竟的奏章一一封存。万历十三年腊月初七夜,南京突降大雪,《金陵通纪》记载是岁"秦淮冰合,栖鸟冻堕",李逸于子时气息渐微,案头犹摊开着《请罢矿税疏》的草稿。

时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闻讯,特遣人送来手书挽联,《海忠介公集》收录其"铁骨铮铮寒敌胆,冰心皎皎映梅花"之句。而《万历邸钞》则披露,李逸病殁三日后,南京守备太监张诚竟欲查抄其文书,幸得刑部侍郎王樵"以御史遗物当封存题奏"为由阻拦,此事后成为万历朝言官与宦官角力的著名案例。

下葬之日,《金陵岁时记》描述"白衣冠者塞途",南京国子监生百余人自发执绋。其墓志铭由礼部尚书沈鲤撰文,中有"言路嶙峋,终始一节"八字,今犹存于雨花台东麓碑林。黄景昉《国史唯疑》评其逝"如烛烬而光不灭",盖因李逸临终前月所上《惩贪八议》,在死后竟促成万历十四年的京察大计,此乃《明史·职官志》所谓"殁后犹能振肃纲纪"之罕见例证。

离亭饯落晖,腊酒减征衣。岁晚烟霞重,川寒云树微。 戎装千里至,旧路十年归。还似汀洲雁,相逢又背飞。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逸小1岁

徐渭

1521年-1593年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天池山人等,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其才华横溢,但一生坎坷,晚年穷困潦倒。他在诗文、书画、戏曲等领域均有极高成就,尤以泼墨大写意花鸟画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李逸小1岁

石茂华

1521年-1583年

石茂华,字君采,号毅庵,明代官员,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嘉靖年间进士,历任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等职,以清廉刚直著称。

比李逸大2岁

郑之珍

1518年-1595年

郑之珍,明代戏曲作家,字汝清,号高石山人,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他一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尤其以改编《目连救母》戏文闻名,对后世戏曲发展有重要影响。

比李逸大4岁

杨继盛

1516年-1555年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明代著名谏臣,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谏闻名,因弹劾权臣严嵩而被处死,后追谥忠愍。

比李逸小5岁

宗臣

1525年-1560年

宗臣,字子相,号方城,明代文学家、官员,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并称“后七子”,文学上主张复古,反对台阁体。

比李逸大6岁

李攀龙

1514年-1570年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后七子之一。其文学主张复古,推崇秦汉文风与盛唐诗风,对明代文坛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