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卫尉寺柳

2025年07月05日

汉将本屯营,辽河有戍城。大夫曾取姓,先生亦得名。
高枝拂远雁,疏影度遥星。不辞攀折苦,为入管弦声。

之松

译文

和卫尉寺柳
和卫尉寺的柳树
汉将本屯营
汉朝将领原本在此驻军扎营
辽河有戍城
辽河岸边筑有守边的城池
大夫曾取姓
柳下惠曾以柳为姓
先生亦得名
陶渊明也因柳树得名五柳先生
高枝拂远雁
高高的枝条轻拂远飞的大雁
疏影度遥星
稀疏的树影间透过来遥远的星光
不辞攀折苦
不畏惧被人攀折的痛苦
为入管弦声
只为化作动人的乐声

词语注释

卫尉寺:古代掌管宫门警卫的官署
戍(shù)城:边防驻军的城池
大夫:此处指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先生:此处指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疏影:稀疏的树影
管弦:泛指音乐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卫尉寺的柳色正拂过朱雀大街的檐角。这座执掌宫禁宿卫的官署,自秦汉设卫尉卿以来,始终与金戈铁马的气息相连。诗人驻足青石阶前,望见垂柳新枝斜出朱墙,忽然想起东汉大将军梁谦"杨柳依依"的典故——那位戍边将领曾在辽河畔植柳为记,使"大夫柳"的雅号流传至唐。

疏影间掠过塞雁的身影,枝条在夕照中勾勒出星斗的轨迹。诗人轻抚树干,树皮上还残留着折柳送别的旧痕。卫尉寺的柳与别处不同,它听过玉门关的羌笛,见过阳关外的孤烟,此刻又在宫墙内静听着将校们演练《折杨柳》的乐声。那些被乐工撷取的柳枝,终将在五弦琴上化作金镞铁衣间的温柔。

史载唐时卫尉寺植柳成荫,每岁仲春,太常寺乐工必来此采摘新枝制作乐器。这株官柳承载的,不仅是《周礼》"百官府畔之守"的威严,更是盛唐气象中刚柔相济的魂魄。诗人以"不辞攀折苦"五字,道尽了一株宫柳与整个帝国军事体系的隐秘对话。

赏析

暮春时节的柳枝,在卫尉寺的庭院中摇曳,诗人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高枝拂远雁"二句,被清代学者纪昀赞为"空中传神之笔"(《瀛奎律髓汇评》),那舒展的枝条仿佛要触碰南归的雁阵,疏朗的树影间流淌着迢递的星光,将有限物象延伸至无限时空。

"汉将屯营"的起笔暗藏雄浑气韵,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此句"以历史沧桑感为柔柳赋骨"。戍城辽河的苍茫背景与庭前细柳形成奇妙的张力,柔韧的枝条竟带着边塞风霜的记忆。这种刚柔并济的意象组合,恰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以铁马秋风之笔,写晓风残月之景。"

诗人对柳的礼赞透着深沉的生命哲思。"不辞攀折苦"的剖白,令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为之动容:"非咏物也,乃殉道者之歌。"那甘愿被折断入乐的柳枝,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提及此联:"将士人用世之志,化入草木本心。"

最耐人寻味的是"大夫曾取姓"的用典。宋代诗话家严羽《沧浪诗话》解此典时强调:"五株柳而封大夫,非荣其形,乃贵其神。"诗人将陶渊明"五柳先生"的隐逸风骨,与周亚夫细柳营的严整军容熔铸一炉,使这株卫尉寺的柳树同时具备了文人的清雅与武士的刚健。

全诗最终在"管弦声"中达成圆满。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代咏物诗之妙,在物象终要通向心象。"那被制成乐器的柳木,既是生命的终结,亦是艺术的新生,完成了一个凄美而崇高的精神轮回。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卫尉寺柳为引,铺陈汉家将营之雄浑,辽河戍城之苍茫。大夫取姓、先生得名二句,暗用《世说新语》"蒲柳之姿"典故,将柔条细叶与士人风骨绾合无痕。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高枝拂雁'一联,得物象之魂而超乎形似,柳之精神与戍边者之精魂,俱在云天雁字里。"

"不辞攀折苦"句尤见匠心。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其"化乐府《折杨柳》旧意而翻出新境:昔人折柳寄离情,今柳自请入管弦,是草木亦知报效之志"。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更点破其中三昧:"五言末句如金石掷地,'为入'二字使无情之物具忠悃之思,与少陵'葵藿倾太阳'同摄比兴之精髓。"

全诗骨气端翔,得建安风骨之遗响。钱锺书《谈艺录》论此类咏物诗时曾言:"唐人善以兵戈气炼儿女情,复以草木心写风云气,此作正其苗裔。"二十字中,柳之疏影、雁阵星芒、戍楼箫鼓,皆成盛唐气象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