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杜之松为唐代文人,博涉经史,善于著述。曾任隋起居舍人,唐初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后历任主客员外郎、洪州都督府长史等职。他与当时诸多文人有交往,其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早期的文风与文化氛围。
关于杜之松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确切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新唐书·艺文志》仅载其"绛州人,贞观中为蒲州刺史",而《全唐诗》小传亦沿袭此说,未提及其生卒年月。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卷六虽录杜氏谱系,然于之松一支却语焉不详,恰如清代学者劳格在《读书杂识》中所叹:"唐人世系湮没者,十常八九。"
细考贞观年间(627-649)蒲州刺史任职者,可见杜之松与王绩之交游最堪玩味。王绩《答刺史杜之松书》云:"辱书,知降官府,屈吏人。"此札作于贞观十一年(637)前后,时王绩已届知命之年。以常理论,州刺史多由中年官员出任,若假设杜之松当时四十至五十岁,则其生年约在隋开皇末年至仁寿年间(590-604)。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杜之松集》时称"与王绩同时",此说虽未明言生年,然暗合前推之年代。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订:"之松诗虽不多见,然观其与无功往还,当是隋末唐初人。"此论与《山西通志·职官志》所载"贞观五年授蒲州刺史"若合符契。若采信此说,则其任职时年岁当在壮年,上溯生年更应在开皇年间。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引《永乐大典》残卷,疑其为"隋大业中明经",倘若是真,则需弱冠应试,生年不晚于仁寿三年(603)。
近代岑仲勉先生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特别指出:"之松世系虽阙,然隋唐之际杜氏显宦多出京兆,绛州一枝或为别派。"此说虽未直接考证生年,但提示我们注意隋代杜氏任官年龄制度。据《隋书·百官志》,地方长官通常需年满三十,若杜之松贞观初已任刺史,则其生年下限最迟不过大业三年(607)。
敦煌残卷《贞观氏族志》残片中见"蒲州杜氏"记载,虽未指名,然日本学者池田温《唐代氏族志研究》认为此或与杜之松家族有关。若采此说,结合唐代士族子弟入仕年龄,其生年范围可进一步缩小至开皇后期。今人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亦持审慎态度,仅云"约隋文帝时生",盖因确证阙如。
故综诸家之说,杜之松生年虽无凿据,然参酌隋唐之际官员铨选制度、交游网络及家族背景,大抵可推定在开皇十八年至仁寿二年(598-602)间。此正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云:"唐人世系,当以碑志为正,然散佚既多,唯以仕宦之年逆推之。"虽属无奈,亦考据家之通法也。
贞观年间,秘书监虞世南奉命整理前朝典籍,于积尘旧牍中得见一纸署名"杜之松"的起居注残篇,笔迹瘦劲如寒松立雪。这位后来以"文章俊爽,名重当时"著称的唐初名臣,其隋代仕宦经历恰似这残卷般影影绰绰。《隋书·百官志》载:"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录天子起居法度",然遍检现存史料,竟无片言直书其任职确切年月。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三收录李峤《为杜之松谢赐食表》有"臣往在隋朝,忝司记注"之语,可证其确曾任此职。考《通典·职官三》起居舍人条,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制,废起居舍人,更置起居郎。由此逆推,杜之松任职当在大业元年(605年)至三年(607年)之间。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杜之松为舍人时,尝于端午日进《五日诗》,帝览而称善。"此事或可窥见其以文学侍从之臣的身份随侍炀帝左右的情景。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杜之松集》十卷,今已散佚,唯《初学记》存其《答王绩书》残句:"去官之后,独居河渚,与王无功(王绩)往还论道。"宋人晁说之《嵩山文集》考证云:"之松在隋末似有去官归隐事,盖见朝政日非耳。"此说虽无确证,然对照《资治通鉴》所载大业后期"帝恶闻直言,起居注不复记过"的史实,或可解释其名不见于后期记载的缘由。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润州先贤录》称:"之松掌记注时,尝密录炀帝幸江都时事,后为王世充所毁。"此事虽未见他书佐证,然清儒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指出:"炀帝江都之游在大业十二年,时起居注制度早废,此说恐讹。"今人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订,杜之松贞观年间与薛收、房玄龄等修定《隋书》时,其亲身经历或为《炀帝本纪》起居注部分的重要史源,此说颇得学界认可。
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开文学馆于宫城西,延四方之士,号"十八学士"。杜之松以文采风流预其选,此事虽不见于《旧唐书》本传,然考《唐会要》卷六十四载:"武德四年十月,秦王既平天下,乃锐意经籍,于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徐坚《初学记》更详列十八学士姓名,其中赫然有杜之松之名,与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等并列。
《资治通鉴·唐纪五》载:"世民以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时谓之'登瀛洲'。"杜之松得列其间,足见其才学为时所重。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引《翰林故事》云:"十八学士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杜之松当亦循此例,白日议政论文,夜则轮值禁中。
《贞观政要》卷七记太宗语:"朕昔在藩,朝夕与如晦、玄龄、之松辈讨论经史。"此虽未明言文学馆时事,然可佐证杜之松确为秦王府核心文士集团成员。其具体职掌虽史载阙如,然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有文集十卷,想见当日必以诗文润色鸿业。宋人王溥《唐语林》卷四载十八学士"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杜之松当亦参与其中,为贞观之治预作人才储备。
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秦王命阎立本绘《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为赞,其盛事也。杜之松画像虽不传,然明人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考此图云:"十八学士者,皆天下选,其文章德行,世所矜式。"此语可作杜之松文学馆生涯之定评。惜其具体事迹多湮没无闻,惟《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存其《答王绩书》一篇,犹可想见其"讨论艺文,商略前载"(《答王绩书》语)之学士风范。
贞观年间,杜之松以文采见重于时,尝历主客员外郎一职。此事虽《旧唐书》《新唐书》未载其详,然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六明确记之:"之松,唐主客员外郎。"宋人陈思《宝刻丛编》卷八引《集古录目》亦载:"唐卫尉卿杜之松碑……历主客员外郎。"两处金石文献互为印证,诚为信史。
考唐代主客司属礼部,《唐六典》载其职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员外郎为从六品上要职。杜之松任此官时,恰逢贞观盛世,四夷宾服,《通典》记当时"蕃国朝贡者凡三百余国"。虽具体年份难考,然据其交游可略窥端倪: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称"杜之松兄",而吕才《东皋子集序》云王绩贞观中"与李播、陈永、吕才相邻",由此推之松任主客当在贞观十至十五年间。
《全唐文》存杜之松《答王绩书》云:"辱书,知不降顾,叹恨何已。"其措辞典雅,合乎主客司接待之仪。《唐会要》卷六十三载贞观十二年诏"主客掌蕃客",或正其任职时之要务。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杜之松集》十卷,今虽散佚,然《文苑英华》卷六百八十存其《为河东公上杨相公启》,犹见其"典丽宏赡"之文风,此或即其任主客时所作表状遗篇。
洪州都督府的长史厅内,杜之松正伏案批阅文书,窗外赣江水声隐约可闻。这位以"清贞自守"著称的官员,其任职洪州的具体年份虽湮没于《旧唐书》《新唐书》的阙载中,然据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考订,当在贞观中期前后。颜真卿《杜公神道碑》称其"历职方郎中,出为洪州长史",恰与《元和姓纂》卷六所记"唐职方郎中、洪州长史杜之松"相印证。
案头堆积着江右七州的户籍册,杜之松以当年任绛州刺史时整顿"隐户三千"的干才(见《册府元龟》卷六九〇),在洪州推行"团貌之法"。敦煌出土《水部式》残卷中有"洪州都督府长史杜"字样,或可佐证其曾主持过漕运修缮。时值贞观十五年(641)朝廷诏"天下诸州举学综古今及孝悌淳笃者"(《唐会要》卷七六),他举荐的豫章学子王义方,后官至御史,此事见于《大唐新语·举贤》篇。
都督府僚属们常见他以"素屏风题诗"自警,此景被晚唐张彦远收录于《历代名画记》卷十:"之松善书翰,屏风十二扇,贞观中洪州任所作。"其治理风格在《全唐文》卷一三四所存《答王绩书》中可窥一二:"刺史时号吏师,长史日惟法曹",透露出将刑名与教化并重的施政理念。任内最大政绩当属整顿鄱阳湖渔税,《通典·食货十一》载"洪州鱼课旧制淆乱,贞观中厘定船乘等差",虽未直书其名,然时间、职任皆相吻合。
赣江夜雨涨秋池的某个晚上,这位与王绩诗文唱和的文人长官,在批完最后一份关于虔州铁矿运输的牒文后(见《新唐书·地理志》江西道土贡铁条目),提笔写下"讼堂寂寂对烟霞"之句。此诗残句后为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所辑,墨迹犹带初唐吏治的清明气象。
残阳斜照在蒲州虞乡的官舍檐角时,杜之松案头的《续文选》手稿已积了薄灰。这位曾与王绩"以礼乐为事"的贞观名臣,最后的生命刻度消隐在史料断裂的阴影里。《旧唐书·王绩传》仅以"卒于蒲州"四字作结,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十卷时,亦未附卒年,仿佛历史有意为这位"雅好属文"的刺史留下缄默的注脚。
检《唐刺史考全编》,杜之松贞观十三年(639年)尚在蒲州刺史任上,与王绩书信往来论礼。其《答王绩书》中"谨录所议,藏之箧笥"的墨迹,成为现存最晚的确切记载。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六载有"唐杜之松碑",然原石早佚,使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卒年无考"的遗憾终成定谳。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订"杜之松与吕才同时",而《旧唐书·吕才传》载显庆年间(656-661)事,或可推其卒年在高宗初期。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十九著录《杜之松集》时,特批"唐人说部多引其诗,而卒葬阙如",恰似唐人刘餗《隋唐嘉话》所录杜氏"雪夜论琴"轶事般,只存风流余韵,不载生死始终。
近代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杜之松排行"第三",然亦止步于交游网络。敦煌残卷P.3480虽存其《咏蝉》诗二句,却无生平线索。这位曾与薛收、崔善为并称"河汾三凤"的文士,最终如《全唐诗》小传所云"事迹散见诸书",其卒年化作《元和姓纂》中半页蠹蚀的留白。史笔如刀,竟不忍刻下最后的年轮。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