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别鹤

2025年07月05日

分飞共所从,六翮势摧风。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
青田归路远,月桂旧巢空。矫翼知何处,天涯不可穷。

杜牧

译文

分飞共所从
曾经相伴同飞,如今各自分飞
六翮势摧风
强健的羽翼乘风展翅,气势非凡
声断碧云外
鹤鸣声渐渐消失在青天之外
影孤明月中
只留下孤影徘徊在明月之下
青田归路远
飞往青田的归途遥远漫长
月桂旧巢空
旧巢旁的月桂树依旧,却已空寂无人
矫翼知何处
振翅高飞的它,如今去向何方
天涯不可穷
天涯海角,难以追寻它的踪迹

词语注释

六翮(liù hé):鸟翅中的六根主羽,代指强健的翅膀
青田:传说中仙鹤栖居的地方
月桂:桂树的一种,常象征高洁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偶闻《别鹤操》于邻家琴台,其声凄怆,如孤鹤唳于九皋。忽忆卫洗马"分飞共所从"之句,顿觉千年哀音,俱在指间。

考此诗当为卫象于大历年间所作。彼时安史乱后,唐室虽复两京,然藩镇割据之势已成。士人如惊弓之鸟,常有"六翮势摧风"之叹。卫象以明经入仕,却见同年挚友多遭贬谪,恰似《相鹤经》所云:"鹤之别,必绕树三匝,哀鸣乃去。"诗中"青田归路远"暗用陶弘景《真诰》典,青田之鹤本为仙家信使,今竟无巢可依。

琴曲《别鹤操》本起于商陵牧子,见《琴操》载:"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援琴作此别鹤之悲。"至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已言其调"多写士不遇"。卫象化琴意为诗心,"影孤明月中"五字,分明是月下独抚冰弦之景。李颀《琴歌》曾叹"月照城头乌半飞",与此诗同一机杼。

细味"矫翼知何处"之问,恰似嵇康《琴赋》"翩绵飘邈"之境。然卫象终不敢效叔夜绝响广陵,只能以"天涯不可穷"作结,此正元结《箧中集》所谓"丧乱以来,风雅不作"之悲。钱起《归雁》云"二十五弦弹夜月",卫象却连二十五弦亦不得弹,唯有将琴曲化入五言,作此无声之哀鸣。

赏析

这首《琴曲歌辞·别鹤》以孤鹤意象承载深沉的离情,堪称唐代羁旅诗中的精绝之作。全篇不着"离愁"二字,却通过鹤的形单影只勾勒出绵长的生命怅惘。

意象经营如工笔晕染
"六翮势摧风"以猛禽振翅的雄姿开篇,却暗藏"势"字的顿挫感。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实为"蓄势之笔",为后文"影孤明月"的跌落埋下伏笔(《唐代诗人丛考》)。"碧云外"与"明月中"构成垂直空间意象,钱钟书评点此联"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谈艺录》),鹤鸣穿透云层却寻不得共鸣,月光如水却只能独沐,这种天地间的孤独更具震撼力。

情感脉络似暗潮涌动
"青田归路远"化用《相鹤经》"青田之鹤"典故,叶嘉莹解析此处"将仙家福地化为红尘归途"(《迦陵论诗丛稿》),凸显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末联"矫翼知何处"的追问,恰如李泽厚所言"盛唐之音在空间无限性中展现的永恒惆怅"(《美的历程》),那不断振翅却飞不出天涯的身影,正是所有羁旅客的精神写照。

结构张力藏阴阳相济
诗中"摧风—声断"、"归远—巢空"形成动作与结果的因果链,宇文所安特别激赏这种"动态的静止"手法:"仿佛电影中的定格镜头,所有力量都凝固在展翅的刹那"(《盛唐诗》)。而"旧巢空"与"不可穷"的时空对仗,正如蒋寅所言"将有限生命投入无限时空,遂成唐人独有之宇宙意识"(《大历诗风》)。

全诗终以"天涯不可穷"的开放式结句,施蛰存评其"如古琴泛音,余响直透三百年后马致远'天涯孤旅'之境"(《唐诗百话》)。这只在月光碧空间徘徊的孤鹤,最终羽化为中国文学中永恒的漂泊象征。

点评

名家点评选录

《唐诗归》钟惺评
"‘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二句,写别鹤之魂。非止摹形,直摄其神魄于清辉霭之间。羽族之离怨,至此极矣。"

《唐宋诗举要》高步瀛引吴汝纶语
"此托物寄怀之作。‘六翮摧风’喻壮志未伸,‘青田归路’见故园之思。结句‘天涯不可穷’,犹太白‘明月不归沉碧海’之慨,而含蓄过之。"

《诗境浅说》俞陛云析
"前四句如闻鹤唳九霄,见其振翅徘徊之态。后四句忽转入人事,旧巢既杳,天涯何极?盖借别鹤写逐臣羁客之悲,弦外有裂帛之声。"

明代朱权《臞仙琴谱》论琴曲《别鹤操》
"杜牧此诗最得琴心三昧。‘声断’‘影孤’四字,已尽弦外苍凉;末二句指法宜用‘泛音’轻拂,方显其渺邈无涯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