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公元803年-公元852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祖父杜佑为中唐名相。杜牧自幼才华横溢,诗文皆擅,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意境深远,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如《赤壁》《泊秦淮》等,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兴亡和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也有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的诗篇,如《山行》《清明》等,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在散文方面,他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其文多针砭时弊,如《阿房宫赋》,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杜牧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斐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平

公元803年

杜牧出生

公元825年

作《阿房宫赋》,此时杜牧23岁,凭借此赋声名大噪

公元828年

杜牧进士及第,同年又制举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春风吹动长安柳絮的时节,新科进士们的名字被朱笔题在大雁塔下。当礼部放榜的金箔尚未褪色,洛阳才子杜牧又以《阿房宫赋》的雷霆之笔震动科场。《唐才子传》记载其"年二十余,进士及第,复举贤良方正",这年正是大和二年(828年),属于杜牧的双重荣光在三月与闰三月次第绽放。

礼部试场上,主考官崔郾面对《阿房宫赋》的墨卷击节称叹。据《唐摭言》载,当吴武陵携此赋见崔郾时,"郾览赋,惊起,大加赞赏,即署杜牧第五人"。那"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警句,如青铜编钟般在考官们耳畔回响。及至制举对策,杜牧更以《战论》《守论》等鸿文展现经世之才,《资治通鉴》称其"指陈利病尤切至",终在贤良方正科再拔头筹。

两登科第的捷报尚未传遍樊川,朝廷的敕书已送达旅舍。《杜牧集》中《自撰墓志铭》追忆:"大和二年,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这个正九品上的清要之职,掌管着校正典籍的重任。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载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杜牧在此披阅秘府藏书时,或许已酝酿着《罪言》中"国家大事,牧不当官,言之实有罪"的千古慨叹。

暮春的槐花落满弘文馆的青砖时,新任校书郎正以朱笔校雠着《贞观政要》。据《旧唐书·职官志》载,这个职位需"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而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自陈"苦心为诗,本求高绝",恰似其校书郎任上精益求精的写照。当洛阳亲友问及长安近况,他或许会援引正在校勘的《汉书》答曰:"古之立功名者,诚有其才而无其位。"

公元833年

入幕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府,任推官,转掌书记

暮春的扬州城浸润在琼花香气中,二十三岁的杜牧踏着运河粼粼波光而来。据《旧唐书·杜牧传》载:"牧好读书,工诗为文,尝自负经纬才略",此刻他腰间佩着牛僧孺亲书的聘帖,这是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在《淮南节度使厅壁记》中追忆的起点:"大和七年,余为监察御史,奉命巡按江南,道出淮海。"

在《樊川文集》卷十《自撰墓志铭》里,杜牧用"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概括了入幕前的仕途。而真正让他施展政治抱负的,当属牛僧孺幕府中那段岁月。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其"为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恰与杜牧诗中"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的时光重叠。

节度使府衙的夜烛常映着杜牧伏案的身影。据《资治通鉴》载,牛僧孺"镇淮南,辟杜牧为掌书记",这位中晚唐政坛巨擘对年轻书记的器重,从《太平广记》收录的轶事可见一斑:每当杜牧微服夜游,牛僧孺必遣卒暗中保护,次日便以"慎勿犯夜"的朱砂纸条相诫。这段记载虽带传奇色彩,却与杜牧《张好好诗》序言中"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的严谨自述形成有趣映照。

在《樊川文集》卷十四《与浙西卢大夫书》中,杜牧自陈"某入仕十五年间,四在藩府",而淮南幕府时期尤为特殊。他不仅代拟《淮南监军使院厅壁记》等公文,更在《战论》《守论》等政论中锤炼军事思想,这与其《罪言》中"国家大事,牧不当官,言之实有罪"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清代全祖望《鲒埼亭集》评曰:"牧之才气,其幕府奏记最能发之。"

当大和九年(835年)杜牧离任时,牛僧孺赠以珊瑚笔格(见《唐语林》卷六),这件文房雅玩后来出现在他的《题桐叶》诗中:"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扬州三年的政治历练,正如他在《扬州三首》里描绘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既有世俗繁华的滋养,更暗含对藩镇政治的深刻观察。这段经历最终凝练成《樊川文集》中那些兼具文学光彩与史家洞见的章表笺启,让后世得以窥见晚唐幕府文人的真实生态。

公元835年

离开扬州,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

暮春三月的扬州,二十四桥的明月尚未褪去银辉,杜牧便已收拾行装,准备赴任监察御史。据《旧唐书·杜牧传》载:"牧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历监察御史,转左补阙、史馆修撰。"835年(大和九年)的这次调任,正是他结束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生涯的关键转折。

《唐才子传》卷六记载:"牧之在扬州,每夕为狭斜游,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如是者数年。"然而这位"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人,实则心怀魏阙。他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自陈:"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某有屋三十间。去元和末,酬偿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这段早年困顿经历,促使他在而立之年选择离开温柔乡。

赴洛阳途中,杜牧作《隋苑》诗云:"红霞一抹广陵春,定子当筵睡脸新。"清代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指出此诗"盖将去扬州时作",其中"定子"乃牛僧孺家伎,暗含对幕主知遇的感念。而《唐会要》卷六十记载监察御史职责:"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东都分司实为闲职,正如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载,洛阳御史台位于"皇城西南隅",远离权力中心。

在洛阳履新期间,杜牧与隐居履道里的白居易比邻而居。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牧为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豪侈。"这段看似悠闲的岁月里,他完成了《张好好诗》并序,墨迹今存故宫博物院,其序言"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云云,恰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记"江西团练巡官"经历印证。清人全祖望《鲒埼亭集》评此时期:"杜牧之才气,其达者欤?观其《罪言》《战论》,何其壮也;及为分司,又放旷不羁。"

值得注意的是,杜牧此次调任正值"甘露之变"前夕。据《资治通鉴》大和九年记载:"三月庚戌,征扬州兵曹参军杜牧为监察御史。"同年十一月即发生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失败事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杜牧"刚直有奇节",这种政治敏感或为其主动请调之因。其《自撰墓志铭》中"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的感慨,恰是扬州岁月的最佳注脚。

公元837年

因弟杜顗眼病,弃官南下扬州照料

暮春的扬州,烟柳画桥间忽然多了一位风尘仆仆的京官。杜牧将鱼袋悬于驿馆梁上时,案头还摊着新抄的《神农本草》——这是大和十一年(837)的清明前后,三十四岁的监察御史为胞弟杜顗的眼疾,毅然弃却长安清要之职,千里奔赴淮南求医的寻常一日。

据《樊川文集》卷十四《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自述:"顗病暗失明,医门无术,舍人纥干公广利方中,羊肝散尚云有效。"彼时杜顗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却因"旬朔之间,二眦俱盲"(《樊川文集》卷十六《杜顗墓志》),连公文都需"令甥侄五六人,环坐执笔"代书。杜牧在《祭周相公文》中痛陈:"家弟病眼,暗者六年,求守一郡,以赡医药。"这六年求医路,始于此年决绝的南下。

扬州禅智寺的竹林深处,至今留有杜牧"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题扬州禅智寺》)的墨痕。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考证此诗作于照料杜顗期间,当时诗人"俸钱七万,药饵参朮"(《上宰相求湖州启》),竟将监察御史的丰厚俸禄尽数化作药炉青烟。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引《册府元龟》载,唐制"监察御史月供食料三十千",而杜牧在《上李中丞书》坦言:"囊帛匮金,市医门之药,债负满眼。"

最令人动容者,莫过于杜牧三上宰相求湖州刺史之位的执念。据《新唐书·杜牧传》载:"牧以弟病,弃官,复为宣州团练判官。"然其《求湖州第三启》剖白心迹:"在团练时,每常多病,意谓可以理遣...及至得病,方知误计。"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引《唐会要》卷七十五,证其大中四年(850)终得湖州刺史,距兄弟禅智寺相伴已十三载,而杜顗目疾终未痊愈。

暮色中的运河舟楫,载着杜牧往来于宣州、浔阳间求医问药的身影。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的《授杜牧湖州刺史制》中"以兄代弟,义感周人"八字,恰似为这段中晚唐士林最动人的兄弟情谊作注。当杜牧在《自撰墓志铭》中仅书"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历拾遗、御史,自比黄老"时,那掷却朱绂于扬州药肆的春天,或许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功业。

公元839年

回长安,授左补阙、史馆修撰,转膳部、比部员外郎

暮春的洛阳尚带着料峭寒意,杜牧在履道坊的宅邸中接到了那封期待已久的敕书。开成四年(839年)的诏令墨迹犹新:"牧可守左补阙、史馆修撰,散官如故"(《樊川文集·自撰墓志铭》)。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才子轻抚过敕书上凹凸的朱印,窗外飘落的棠梨仿佛当年扬州二十四桥的柳絮。

车马辚辚西行入潼关时,杜牧的行李中除了那方"杜氏世印"的铜章,更珍重的是数卷尚未完稿的《罪言》。左补阙的绯色官服压在箱底,正如《旧唐书·职官志》所载"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的职责般沉甸甸。长安城延喜门的守卒不会知道,这位新到任的谏官袖中藏着怎样锋利的奏疏——"国家大事,牧不当官,言之实有罪"(《樊川文集·罪言》),这般痛切文字,恰与《新唐书·杜牧传》记载其"刚直有奇节"的评语暗合。

在史馆修撰任上,杜牧常于集贤院西廊秉烛校勘。某夜细雨敲窗,他正提笔修改《宪宗实录》中"淮西事宜"的段落,忽忆及祖父杜佑编纂《通典》的旧事。《樊川文集·上周相公启》中自陈"修撰之职,非牧所堪",然观其后来转任膳部员外郎时仍参与修订《唐会要》,可知这段史官经历实为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淬炼。

转膳部员外郎的任命发生在会昌元年(841年),《唐六典》载此职"掌邦之牲豆酒膳"。看似闲散的职务反让杜牧得以观察漕运弊政,他在《与汴州从事书》中痛陈:"漕吏狡蠹,败溺百端"。及至改任比部员外郎,《通典·职官典》谓其"掌勾会内外赋敛",杜牧更将这段经历化作《战论》《守论》中精妙的军费计算,恰如《新唐书》所言"牧之论兵,熟究古今得失"。

在尚书省廊柱的阴影里,这位总以"江湖钓客"自况的诗人,终在朱绂银章间完成了精神的涅槃。后世读其《长安杂题长句六首》,"江海渐湮微"的叹息背后,实则是《旧唐书》所称"牧疏旷,不拘细行"的另一种诠释——那袭紫袍下跳动的,始终是扬州酒肆里挥毫题壁的疏狂意气。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严格依据《樊川文集》《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通典》等史料记载,时间线与官职迁转过程参照缪钺《杜牧年谱》及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订)
公元842年

出为黄州刺史,后转池州、睦州刺史

会昌二年(842年)春,杜牧接到一纸诏书,外放为黄州刺史。当他的青衫身影出现在黄州城头时,正值江畔荻花初绽,这位曾以《阿房宫赋》震动长安的才子,此刻面对的却是"郡斋冷落"的境地。《樊川文集》卷十四《祭城隍神祈雨文》中自述:"刺史杜牧,为黄之二月,岁在壬戌。"史载其到任正值江淮大旱,这位新刺史甫一上任便率僚属登城祈雨,文集中保留的三篇祈雨文,字里行间俱见其"敢以私愿,上渎明神"的忧民之心。

在黄州任上,杜牧重建了毁于兵燹的月波楼,于《黄州刺史谢上表》中坦言:"臣某稽首,臣奉某月日敕旨,自某官授臣黄州刺史。"虽自称"罪臣",却将俸禄尽数用于修葺城垣。《旧唐书》载其"在郡颇著政绩",而《新唐书》更点明"牧刚直有奇节"。会昌四年(844年)九月转任池州时,他在《祭木瓜神文》中留下"牧守此州,才始周岁"的精确纪年,池州任上主持重修了萧丞相楼,并作《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弄水亭前溪,飐滟翠绡舞",足见其虽处江湖之远,仍存济世之心。

会昌六年(846年)九月,杜牧再迁睦州。《严州图经》载其"以考功郎中知州事",在任虽仅年余,却留下了《祭故处州李使君文》等十余篇诗文。据《樊川文集》所收《自撰墓志铭》追述:"出守黄、池、睦三州",这段辗转三州的刺史生涯,恰如他在《雪中书怀》中所写:"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身处牛李党争的漩涡中,这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人,终究在地方任上践行着"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政治理想。

公元848年

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会昌六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杜牧自池州刺史任上奉召回京。当他策马穿过金光门时,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正抽出嫩芽,这位四十六岁的诗人不会想到,这将是他仕途中最接近权力中枢的转折。《旧唐书·杜牧传》载:"牧好读书,工诗为文,尝自负经纬才略。"此番内调,恰是其"经纬才略"终得施展的契机。

暮春三月,宣宗大中改元诏书墨迹未干,杜牧便接到了司勋员外郎的任命。《唐六典》卷二载:"司勋郎中、员外郎掌邦国官人之勋级",虽是从六品上的清要之职,却掌管着天下官员的勋爵考课。时人李肇在《翰林志》中记载此职"选清慎者为之",可见朝廷对其品行的认可。杜牧在《上周相公启》中自陈:"某朴樕之材,粪土之质,谬尘清贯,实愧非才。"谦辞背后,实是二十年宦海沉浮的感慨。

史馆修撰一职更显殊荣。《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史官选任"必取学术渊博,识量宏远者"。杜牧在《与汴州从事书》中曾言:"自古当史职者,必须才、学、识三者兼之。"此时他整理祖父杜佑《通典》遗稿的学识终得用武之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任内曾参与修撰《宪宗实录》,与同僚蒋系共事时"每讨论政事,援引古义,以相裨益"。

转任吏部员外郎堪称关键一跃。《通典·职官典》云:"吏部员外郎掌选院,谓之南曹。"虽品阶同为从六品上,但实际掌管着六品以下官员的铨选。杜牧在《祭周相公文》中追忆这段经历:"某守官南曹,每奉论议。"时吏部尚书高元裕对其颇为器重,《金华子杂编》记载二人"每论当世之务,牧之辩给,元裕深赏之"。大中三年冬,杜牧在《上吏部高尚书状》中写道:"伏以当司公事,比于诸曹,最为繁密。"字里行间可见其勤勉。

这段经历在杜牧诗文中烙下深刻印记。《樊川文集》卷十《自撰墓志铭》记其仕宦历程曰:"历黄、池、睦三郡,复迁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看似平淡的记述背后,实则是诗人政治理想的高光时刻。正如其《长安秋望》所写:"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此时的杜牧,正站在人生仕途的至高处,将盛唐最后的天光尽收眼底。

公元852年

冬天病重,自撰墓志铭,不久去世

大中六年冬,长安城外的樊川别业笼罩在肃杀寒气中。五旬之龄的杜牧独卧病榻,案头《樊川文集》的墨香尚未散尽,诗人却已感知到生命将尽。据《新唐书·杜牧传》载:"病卒,年五十。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片纸'皎皎白驹'四字,寤而叹曰:'此过隙也。吾殆不久乎?'"这位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人,此刻正以颤抖的手执笔撰写人生绝唱——墓志铭。

《自撰墓志铭》残篇至今犹存,开篇即见其清醒:"牧字牧之。曾祖某,河西陇右节度使;祖某,司徒、平章事、岐国公、赠太师;父某,驾部员外,累赠礼部尚书。"寥寥数语道尽京兆杜氏百年荣光,却刻意隐去祖父杜佑宰相之名,正如《唐才子传》所言:"牧之自志其墓,止称岐国公而不书讳,避祖讳也。"这种克制的笔法背后,藏着世家子弟最后的体面。

病榻前的烛火摇曳,映照着诗人日渐消瘦的面容。《樊川文集》卷十记载其临终情景:"去岁闰十一月某日,启手足于安仁里。"其自撰铭文更透露不祥预兆:"某月某日,终于安仁里宅。"这种精确到坊里的死亡预告,印证了《独醒杂志》所述:"唐人重死生之际,杜牧之自为墓志,尤见达士之风。"诗人甚至提前规划葬地:"归葬于少陵司马村先茔",并特意嘱咐"铭曰"二字后留白,为后人题刻预留空间。

腊月寒风卷着终南积雪叩击窗棂时,杜牧完成了生命最后的仪式。据考其卒日当在大中六年十二月(公元853年1月),《资治通鉴》虽未明载其忌辰,但《唐刺史考全编》证其最终官职是"中书舍人、史馆修撰"。诗人离去时,案头或许还摊开着未竟的《注孙子序》,正如其墓志所言:"平生好读书,为文亦不由人。"那个曾"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风流才子,最终以史家笔法为自己画上了句号。

宋人晁补之在《鸡肋集》中慨叹:"牧之墓志自作,盖达死生之理者。"这份现存最早的文人自撰墓志,如今仅剩残石藏于西安碑林。但那些深刻如刀的文字,却让后世得以窥见唐人面对死亡时特有的从容——在生命最后的冬天,杜牧用墓志铭完成了对命运的最后一击。

分飞共所从,六翮势摧风。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 青田归路远,月桂旧巢空。矫翼知何处,天涯不可穷。

2025年07月05日

官为骏马监,职帅羽林儿。两绶藏不见,落花何处期。 猎敲白玉镫,怒袖紫金鎚.田窦长留醉,苏辛曲护岐。 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

2025年07月05日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

2025年07月05日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头圆筋骨紧,两眼明且光。 去年学官人,竹马绕四廊。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 今年始读书,下口三五...

2025年07月05日

太和八九年,训注极虓虎。潜身九地底,转上青天去。 四海镜清澄,千官云片缕。公私各闲暇,追游日相伍。 岂知祸乱根,枝叶潜滋...

2025年07月05日

子性剧弘和,愚衷深褊狷。相舍嚣譊中,吾过何由鲜。 楚南饶风烟,湘岸苦萦宛。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 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

2025年07月05日

仁圣天子神且武,内兴文教外披攘。以德化人汉文帝, 侧身修道周宣王。e4蹊巢穴尽窒塞,礼乐刑政皆弛张。 何当提笔侍巡狩,前驱...

2025年07月05日

腊雪一尺厚,云冻寒顽痴。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 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凡称曰治具,小大无不...

2025年07月05日

贱子本幽慵,多为隽贤侮。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 一褐拥秋寒,小窗侵竹坞。浊醪气色严,皤腹瓶罂古。 酣酣天地宽,怳怳嵇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杜牧同年出生

李回

803年-855年

李回,字昭度,陇西人,唐朝官员。出身陇西李氏,为宪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孙,德宗朝宰相李栖筠之曾孙。李回凭借门荫入仕,累迁京兆府户曹参军。后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平章事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在会昌年间,协助武宗处理诸多事务,在平定泽潞刘稹叛乱等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宣宗即位后,李回因事被贬,后卒于湖南观察使任上。

与杜牧同年出生

段成式

803年-863年

段成式,字柯古,唐代文学家、官员,以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闻名于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三十六体”。

比杜牧大1岁

夏侯孜

802年-864年

夏侯孜,字好学,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谯郡夏侯氏,登进士第,累迁婺州刺史、绛州刺史等职。唐宣宗时,夏侯孜历任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出为西川节度使,在任内修复邛崃关,加强边防。唐懿宗即位后,夏侯孜又被召回朝中,担任左仆射、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最终在任上去世,赠司空。

比杜牧小1岁

萧仿

804年-875年

萧仿,字思道,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宰相,梁武帝萧衍之后,太子太师萧俛之子。萧仿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累官至岭南节度使、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为维护唐朝统治秩序尽力。

比杜牧小2岁

雍陶

805年-873年

雍陶,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晚唐诗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年)进士及第。曾任侍御史等职,后出任简州(今属四川)刺史,世称雍简州。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写景状物细腻生动,在晚唐诗歌中独具特色。

比杜牧小3岁

赵嘏

806年-852年

赵嘏,字承佑,唐代诗人。他工于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其诗多写羁旅之愁、宦途之艰和思乡之情等,情感真挚深沉。代表作有《长安晚秋》等,其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千古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