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背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苍茫的西域边陲,玉门关如一位沉默的史官,见证了无数征人使客的悲欢离合。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轻的来济被任命为庭州刺史,这首浸透血泪的五言绝句,便诞生于西出阳关的漫漫征途。
一、时代风云
贞观二十二年的烽火尚未散尽。648年唐军攻破龟兹后,西域都护府迁至龟兹王城,朝廷需要大量文臣戍边理事。据《旧唐书·来济传》载,这位扬州进士及第的才子,因"精练边事"被委以重任。玉门关外,沙碛千里,当年的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叹,此刻成为诗人命运的谶语。
二、行役之苦
"敛辔遵龙汉"四字藏着多少无奈。诗人收紧马缰回望长安,龙汉指代帝都,典出《淮南子》"龙汉紫霄"之说。敦煌残卷P.2555记载显庆年间西域使团"岁发六百余人,死亡过半",诗人"衔凄"二字,非但写风沙刺骨之痛,更暗喻怀抱凄凉踏上不归路。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文书显示,当时戍卒常备"眼纱、幕帽"以御风沙,可见环境之酷烈。
三、生死之念
末句"垂涕念生还"直追《楚辞·九章》哀郢之悲。唐《西州图经》载玉门关外有"鬼魅碛","四望沙莽,人烟断绝"。诗人行至流沙(今库姆塔格沙漠)之西,已知生还无望。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壁画中的商旅遇盗图,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凶险。这份绝望中的思念,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沙粒间凝固的泪痕。
边塞的朔风卷起诗笺,将二十个汉字吹成永恒的绝唱。当我们在敦煌残阳下重读这首诗,仿佛看见那个青衫文士的身影,正被漫天黄沙一点一点地,蚀刻进历史的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