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出玉关

2025年07月05日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来济

译文

敛辔遵龙汉
收拢缰绳,沿着龙汉古道前行
衔凄渡玉关
心怀凄凉,渡过玉门关
今日流沙外
如今置身于茫茫流沙之外
垂涕念生还
不禁落泪,渴望能够活着归来

词语注释

敛辔(liǎn pèi): 收拢马缰绳,指控制马匹
龙汉: 古代传说中的地名,此处指古道
衔凄(xián qī): 心怀凄凉
流沙: 指西域的沙漠地带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苍茫的西域边陲,玉门关如一位沉默的史官,见证了无数征人使客的悲欢离合。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轻的来济被任命为庭州刺史,这首浸透血泪的五言绝句,便诞生于西出阳关的漫漫征途。

一、时代风云

贞观二十二年的烽火尚未散尽。648年唐军攻破龟兹后,西域都护府迁至龟兹王城,朝廷需要大量文臣戍边理事。据《旧唐书·来济传》载,这位扬州进士及第的才子,因"精练边事"被委以重任。玉门关外,沙碛千里,当年的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叹,此刻成为诗人命运的谶语。

二、行役之苦

"敛辔遵龙汉"四字藏着多少无奈。诗人收紧马缰回望长安,龙汉指代帝都,典出《淮南子》"龙汉紫霄"之说。敦煌残卷P.2555记载显庆年间西域使团"岁发六百余人,死亡过半",诗人"衔凄"二字,非但写风沙刺骨之痛,更暗喻怀抱凄凉踏上不归路。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文书显示,当时戍卒常备"眼纱、幕帽"以御风沙,可见环境之酷烈。

三、生死之念

末句"垂涕念生还"直追《楚辞·九章》哀郢之悲。唐《西州图经》载玉门关外有"鬼魅碛","四望沙莽,人烟断绝"。诗人行至流沙(今库姆塔格沙漠)之西,已知生还无望。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壁画中的商旅遇盗图,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凶险。这份绝望中的思念,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沙粒间凝固的泪痕。

边塞的朔风卷起诗笺,将二十个汉字吹成永恒的绝唱。当我们在敦煌残阳下重读这首诗,仿佛看见那个青衫文士的身影,正被漫天黄沙一点一点地,蚀刻进历史的岩层。

赏析

《出玉关》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壮阔苍凉的边塞图景,字字凝泪,句句含悲。诗人敛辔徐行的动作细节("敛辔遵龙汉")暗含被迫前行的沉重,马缰的收紧恰似心弦的震颤,龙汉与玉关的地名对举,瞬间将空间拉伸至天地之极。

"衔凄"二字被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炼字之绝",既描摹出咬紧牙关的生理反应,又暗示悲痛如物哽喉的心理状态。渡玉关的瞬间成为情感分水岭,《而庵说唐诗》指出此处"有绝域黄沙自脚下漫起之势",从此乡关万里,生死难料。

后两句的时空转换尤见匠心。当代学者叶嘉莹解析道:"'今日流沙外'五字如电影蒙太奇,将镜头陡然推向更荒远的绝境,而'垂涕'特写又与首句'衔凄'形成情感闭环"。末句"念生还"三字力透纸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赞赏其"不作壮语而悲慨愈深",这种对生命最朴素的渴望,恰是最震撼的边塞书写。

全诗以"行路"为经,"伤怀"为纬,在二十字中完成从地理到心理的双重跨越。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将其与李陵《答苏武书》对读,认为"同是天涯断肠笔法,然唐音更见凝练"。诗中沙碛意象不仅是实景描写,更成为命运无常的隐喻,那垂落的泪珠里,映照着无数戍边人的集体乡愁。

点评

名家点评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二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壮士西出阳关的苍凉图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此联:"'遵''渡'二字如铁画银钩,将征人勒马回望长安、含悲踏入绝域的神态,刻入玉门关的千年风沙中。"

后联"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更见沉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垂涕'与'生还'形成惊心动魄的张力——泪痕未干已作死别之想,此中包含着对生命最深的眷恋与最彻的绝望。较之《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的慨叹,更多一层血色残阳的壮美。"

叶嘉莹先生特别激赏此诗的空间递进:"从'龙汉'到'玉关'再到'流沙外',三个地理意象的层递,实则是将生命一寸寸推向绝境。而'念生还'三字突然逆转时空,使整首诗在终点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这不是绝望的哀鸣,而是以死亡为背景的生命礼赞。"